专栏名称: 新音乐产业观察
我们关心和观察的是技术、媒介和通讯如何推动新的音乐产业构建,同时包括传统唱片业的转型,以及本土音乐产品、模式和团队的创新和创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音乐产业观察

原来,纯音乐专辑可以这么推!

新音乐产业观察  · 公众号  ·  · 2017-08-14 16:28

正文



观察员 | 阿三

反正靠谱



早前抛出过一块“砖”:求教:纯音乐专辑要怎么推?

引回来不少“玉”,在此先感谢大家的关注。

然后,借此机会整理一下,给自己屡屡思路。

先来厘清一个“概念”,正如下面这位朋友所说:


“纯音乐”这个说法确实不够严谨,用“器乐演奏专辑”比较科学。对应的英文是Instrumental。


“器乐演奏专辑”在国内市场相对来说比较“小众”,但也并不是没有推广空间,关键看如何打开思路。


我觉得有几个朋友的留言说的挺好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也学习学习)


艾大米
1有个歌手在时下最火的节目(《中国有嘻哈》、《新歌声》)或别的非音乐类型节目里唱了,采用“歌先红人后红”策略,类似宋冬野《董小姐》,这么说来,问题像是推梁晓雪了。不过人有ip属性了,作品也不难被挖掘了吧。 2把纯音乐版权卖给短视频平台,现在随便一个视频制作app都需要bgm,雪总承包,安静,优雅平台吧。 3签一个电视剧做主题曲,流量滚滚来。 4最最重要,雪总还要继续卧薪尝胆,练就十八般武艺,待机会一来,闪亮登场。


Mr.ZHANG
也可以尝试用场景营销,毕竟音乐是无形的,置入到某一场景中也比较容易让听众有更具体的理解和体验。


实名制
港真,纯音乐专辑推广局限性真的很大,一是大多数听众几乎对纯音乐不感冒,二是市场对纯音乐的推广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不过纯音乐的方向可以放在配乐,电台节目等地方,汽车电台是个不错的推广平台,还有就是影视剧配乐。(纯属个人瞎扯)


江南鹤
具体还要看纯音乐的风格选择合适的宣传途径吧!授权给一些发布会做入场退场背景乐之类的。

幼清
先找些很火的知名的演奏家,作为指弹爱好者听到朱家明真的超激动的。吉他演奏家,钢琴演奏家,通过他们的宣传可以直接很对口的吸引到市场。而且其实新专辑也不一定都是艰难和挑战,可能自己之前还算不上是雪总的粉丝,但是打开这张专辑的时候我真的很惊讶,直接转粉了,有音乐人会出一张纯音乐的专辑已经是一件非常特别的事情了,很难得。好音乐总会被发现的,雪总加油!可能需要个人风格特色更强一点~纯音乐也需要识别度更高一点。


梁ing
征集剧本吧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演 梁晓雪已经完成了BGM 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这部现实题材超级大片 完成这脑海里的“耳边风景”都市电影。


Karma_珂昇
午夜电台 针对失眠抑郁的人群 找音乐平台kol做歌单推广

靓橙橙
打造属于自己的纯音乐品牌印象也很重要,看到就愿意去听,让我有这样感觉的好像是坂本龙一… 在最初做推广的时候,我只能想到与一个契合的电影做原声带这个办法。电影如果能爆这个纯音乐也会有水花。 其实看了这篇文章我就会去听雪总的这张专辑,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宣传


dumbbird
这个话题我也很感兴趣。纯音专辑做的最棒的营销应该是台湾金革包装的班得瑞系列,主打功能性,轻音乐、减压,各种花样,专辑的企划和包装对于宣传异常重要。国外也有成功例子比如环球的神秘园,还有日本的Della唱片,尤其是后者,各种花样,减肥音乐、孕妇音乐等等,都很有趣。至于梁晓雪的纯音专辑,其实也可以从功能性上做做文章,重点在于创新的包装。另一个方向就是跟影视作品捆绑,往配乐方向发展,参见非诚勿扰和石进。(仅抛砖引玉,这话题很大,很多地方我也充满疑问。)

海绵大
办一个rap填词大赛,用一段这张专辑内的纯音乐为素材。


根据大家的建议,我大概总结了一个“器乐专辑推广六步曲”,也不知道对不对,列出来跟大家切磋切磋。


第一步:找到目标人群


评估判断什么样的人会喜欢这样的音乐。


第二步:突出功能性,制造使用场景


如何让目标受众对音乐感兴趣?能安神?助眠?能减压?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听最能达到这些效果?


第三步:选择最适合的平台


目标受众较聚集的平台。比如电台app。


第四步:绑定话题


与热门话题绑定,增加大众的关注度,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第五步:吸引网友互动


设计一个活动,吸引网友参与,让大家主动传播。(比如上面提到的征集剧本或填词大赛)


第六步:跨界合作


比如跟影视剧或短视频平台合作,或者跟不同类型的音乐人合作。


上面这”六步“也不知道对不对,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实践一下。


总之,希望不同类型的音乐都能摸索出自己一套推广方式,让这个市场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音乐推广,我还学习中,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反正靠谱”专栏!


- END -


相关阅读 

初露端倪的“汪式流行”,从《吃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