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喜欢承诺行动,而不是夸夸其谈。但这也很奇怪:谁还记得最近一次政治领袖亲自践行重要事务是什么时候?
君主不再骑着战马率领军队冲锋陷阵。现代政治家们也都安全地呆在家里。他们发表演讲,希望能说服人们把票投给他们。一旦当选,他们的工作便是发表更多的演讲,参加私下会晤,参与辩论,也许偶尔也写篇评论。
换言之,就是要不停地发言。可以这么说,政治家与木工或外科医生不同,他们几乎全部的工作内容就是说话,而不是采取传统意义上所谓的“行动”。但这并不是说政治家都是光说不练。 有一种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行为”的特殊言语, 奥斯汀(J.L.Austin)在1962年出版的《如何以言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曾经对其有过描述。
奥斯汀将“言内行为”(说话这一行为本身)与“言外行为”(因说话而实际实施的行为)加以区分。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以问题的形式表达请求:“你能关上窗户吗?”——这句话似乎问的是听者关窗的能力,但言外行为是让听者去关窗。除了表达意图,言语行为还有更大的作用。人们可以接受一项提议,或承诺未来的行动。“我保证我没偷”这个言内行为让说话人必须承担后果,一旦事实与其所说不符,便要被贴上说谎的标签。 “我发誓说出真相,全部真相,绝无半点虚言”这句话在法庭上说出后,一旦被发现说谎,说话者必须承担作伪证的指控。
有些人被授以权力,通过言语就能改变世界的状态。牧师说一句“现在我宣布你们结为夫妻”就可以让两人合法结婚。法官说一句“我判你三年有期徒刑”就可让犯人入狱。 看一句话否是言语行为,一般的验证方法是如果能在句中插入“特此”一词,那么这就是一个能产生直接效果的言语行为。
但有一群人可以执行一种影响重大的言语行为,政府首脑谈论国策时即是如此。 因为政策是由他们制定,他们所说的一切便会被视为介乎一个普通人的承诺和一个有直接影响的言语行为之间的东西。听者会将首脑们的话解读成“特此我将带领国家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所以震撼了世界,便是因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他说了很多话,似乎是在承诺美国将实施激进的新政策: 放弃不愿付更多的钱就想寻求保护的北约盟国,结束自由贸易,以及处死恐怖分子的家人。当选总统后,许多这样的政策问题将会由他直接定夺。
头脑更冷静的当选总统支持者倾向于用一种说辞为特朗普辩护,即他说话时常常是另有玄机。换句话说,压根不要把这些话当做是真正的承诺(即言语行为)。毕竟,他是一个成功的真人秀艺人。另一个哲学家所谈论的可能算得上是特朗普的标志性风格。 哈里·法兰克福(Harry Frankfurt)在《论扯淡》(On Bullshit)一书中描述了一种有别于撒谎的言语,如此讲话的人甚至并不关心其话语的真实性。 特朗普侮辱女性的视频曝光之后,他说这只是 “更衣室闲聊”,借此为自己开脱。
如今他的身份是当选总统。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表了一篇异常字斟句酌的讲话,承诺寻求国内和解,并说“我们将与所有有相同意愿的国家友好相处”。 他在组建政府时,需要明白世界各国已将他表达的众多观点都当作可怕的承诺。 将于明年一月就职的会是哪一个唐纳德·特朗普?是在竞选演讲中屡屡说话不计后果、偏离正题的那个,还是发表胜选演说的这位?
据说,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在竞选后期已经接管了他的推特账户。他在演讲中也不再触犯众怒,而且他很快就在民意调查中缩小了与希拉里的差距,这可能并非巧合。他的竞选团队似乎已经让他意识到他那些信口开河的演讲是其最大的敌人。 特朗普是否会将学到的教训带到白宫还远未可知,但在那里,全世界都会把他的话当作行动,并采取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