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外部性
这里是播客《外部性》的公众号,也是李铁ironlee的内容集散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航务周刊  ·  ONE推出中国华南至越南新航线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展商推介】星亚航运,邀您莅临“2025国际 ...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与MSC战略合作,这家中 ... ·  2 天前  
淡蓝  ·  是肌肉男?不,是小蓝财神! ·  2 天前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  航行警告!禁止驶入,实弹射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外部性

播客文字版|77.从南美洲到马斯克,谈休克疗法的历史与原理

外部性  · 公众号  ·  · 2024-12-19 18:46

正文

添加微信waibuxing为好友,可领取一份投资推荐书单。

报名课程系统学习经济与投资知识可点击阅读原文

字版如下:

各位好,前一段时间马斯克被任命为美国新组建的政府效率部部长,直观上是对他今年政治重仓的一个名义上的回报。政府效率部主要是为了精简政府机构,削减政府开支,号称要削减 2 万亿美元的政府开支。两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呢?美国 24 年的财政赤字是 1.8 万亿美元这个水平,预算赤字基本是 1.8 万亿美元。虽然不如疫情期间 3.1 万亿美元最高峰时候的赤字高,但是在美国过往历史上目前的这个赤字也还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因为美国在二战之后政府赤字大部分时候都不是特别高,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盈余。美国政府债务率升高这个问题主要是在 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因为要刺激经济增加财政支出花了很多钱,所以如果仅仅看统计数据的话,会发现二战之后的联邦政府债务率占 GDP 的比重是一直到 09 年之后才开始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上升,突破了 90% ,之前几十年基本是在 30%-60% 这个水平波动,低的时候甚至只有 30% ,应该说和现在主要国家的债务率比是非常低的,到了这两年疫情之后又有巨额的支出。现在的政府债务率是从金融危机之后基本 100% 的一个平均水平,到这两年一下就跳升到 120% 这个水平。随着债务水平的提高,也逐渐开始成为美国的政治博弈当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议题。在政治里面经常说某件事成为了重要议题,有点像在做交易的时候,做投资的时候讲的标的。我们做交易是为了赚钱,做标的就是围绕着它会做很多工作,能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利益分配,这就是标的这个概念。那么政治中议题这个概念,也是一个我们可以围绕着它去做各种博弈,议题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权力分配,有的时候比如说现在的政治局势,我们说它没有什么新鲜的议题,政治家们甚至还会想办法去创造新的议题,因为没有新的议题就意味着没有新的可能的权力分配,权力就不会流动,想夺权的人就无力可施。所以一些比较厉害的政治家,甚至会去创造议题,不从老议题去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本,而是去想办法找一些适合他自己的新的议题,但是这些议题可能还潜藏在民间,潜藏在民众的心里,深层次的潜意识当中。但是他把它动员出来,成为一个新的议题,然后用这个议题去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本,这是政治家的一种常规的操作。

再说到美国债务这个问题,不管从实际的数据上来看,还是从比较直观的这两年的一些新闻上来看,应该说都能感觉到政府债务现在在美国政治的这种议题作用越来越明显了,两党会围绕着这个事去争论,如果处理不好,比如在你的任期上债务率变得越来越高,反对党可以拿它作为一个理由跟民众演讲,说这个总统要把我们国家搞破产了,我们应该要把他赶下台等等,就会有一些政治动员的说法。那么理解马斯克的政府效率部,第一个要理解的大背景就是政府债务在目前美国当下的政治环境、政治博弈当中,它的议题属性在逐渐的上升。所以说政府效率部要解决的这个问题可能是一个现在还不是一个特别摆在台面上的,像移民问题似的这么引起关注,但是在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政治议题,它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政治标的。所以这是我们从权力角度去思考政府效率部的一个重要的意义。

从经济角度如何理解政府效率部?核心我认为还是要从通胀这个问题去理解,这两年美国经济最大的问题就是通胀,而且特朗普这次上台之后,核心政策里又涉及到加关税这个问题。目前来说,在学界我看到的基本上大家就已经是共识了。加关税一定会提高美国的通胀,加的关税一定是美国这边的需求方消费者承担,因为在上一轮的中国加关税的数据当中已经体现出来了,只不过特朗普还有他的团队不能松口。他的回应一直都是说我在任时加了关税,但没发生通胀。这个就是跟大家质疑的点没什么关系的逻辑,也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苍白无力的回应,或者说是一种选举话术式的回应。而且特朗普加关税的目的,说到底是要减少贸易逆差,这是他最核心的一个政策目标。如果最后加完关税,东西还没涨价,那大家该进口多少还是会进口多少,怎么减少贸易逆差呢?这个就跟你自己的最终目标都矛盾了。所以特朗普对于加关税会导致价格上涨,导致通胀他肯定是心知肚明的,而且他加关税的目的就是让价格上涨,价格不上涨怎么减少逆差?那么既然加关税会加重美国的通胀,那他就得从其他地方想办法去降低通胀。目前我们看到的政府效率部应该就是特朗普的一个很重要的答案,也就是在财政支出在政府需求这方面去想办法,就是要实行严格的财政紧缩政策。这个有点类似于媒体上常说的休克疗法的思路。当然休克疗法不完全说是等于财政紧缩,只是它常见的方法之一,那么特朗普这次用的这个方法,至少从逻辑上、从理论上来讲是能够降低通胀的,同时它还可以降低政府债务,它有这两个功能,可以说它是同时把政治议题跟经济问题的解决全都包揽下来了,有点一箭双雕的政策的感觉,所以说这个再次体现了特朗普团队的政策在这一轮的任期有一个很强的系统性,这跟上一轮任期有点不太一样,我们之前在哈里斯和特朗普的那期播客当中也有讲过(第 72 期播客)特朗普现在的政策体现出一个比较强的系统性,但哈里斯的政策刚出来的时候更像是一个为了最大程度争取选民临时硬凑出来的政策,甚至选举结束之后,我们现在可能都没有办法回想起能对某一个政策,经济方面的某一个政策能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所以总结下来说,政府效率部最重要的目前来看是解决两个明面的问题,第一个是经济上的通胀问题,尤其是在加关税的背景下,怎么解决通胀问题。第二个就是政府债务,一个未来有可能上升为重要的政治议题。这样特朗普还可以在政治上争取更多的资本,当然我们还有可以从更恶意的角度去揣测,这也是目前网上有的自媒体也会写的第三个不是明面上的问题,既然现在要削减政府部门,到底要解雇哪些部门,留哪些部门?是不是可以解雇那些从历史上来看不太爱听总统话的部门,留下那些比较听话,甚至比较听特朗普本人的,支持他的一些人。当然这个事也不是很容易说得清楚,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这个部门的执行权力如何,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这个部门现在明面上直指的这些问题来看,政府效率部以及这个部门的领导人参与到美国政治的最核心的博弈当中的可能性肯定是不低的。其实在上个月的时候,马斯克转发了一个新闻,这个新闻是在讲阿根廷的激进改革。去年年底阿根廷的米莱上台之后,搞这个电锯改革,当然也被视为是新一轮的休克疗法来解决阿根廷一系列的问题。马斯克上个月的时候转发了一条关于阿根廷的激进改革的效果的一个新闻,当时讲到的是阿根廷的这种改革提振了股市跟债券,提升了资本市场。而且马斯克在转发评论的时候,还称赞了阿根廷总统米莱,这个其实就很有意思,股市也是目前美国人比较关注,但也还没这么明显的成为政治议题。就是很多人可能会担心特朗普的政策会影响美股现在的牛市的状态,马斯克转发米莱的阿根廷改革的时候,转发的是关于股市的消息,不式转发通胀或者财政之类的这些问题,这个用意也可能是有一定的政治用意,或者说有一些政治信号意味在里面的。更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米莱是特朗普胜选之后首位会见的外国领导人,这些作为政治信号来说,都可以看出来政府效率部要干的事应该说是在特朗普团队的政策布局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这一期主要还是想从政府效率部这个事情本身出发讲一下休克疗法,包括近期阿根廷的米莱的激进改革,也被视为离当下最近的一次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这个词在上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的时候比较流行,到 2000 年之后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米莱的这次改革又把休克疗法带回了我们当下的一个相对热点的事情了,过往我们去讲的很多宏观经济政策,大部分都是要去解决需求不足带来的经济危机,或者说经济衰退,当然这也是我们中国目前来说面临的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这种衰退有时也被称为叫通缩性衰退,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就是用凯斯主义的思路,以增加支出为主要目标。这种危机应该说比较常见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但是休克疗法是另外一个相反的思路,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跟我们播客过去讲的大部分内容都关系不太大的一个主题。除此之外,休克疗法我认为在中文世界中的传播有很多的误解,这种误解很重要的一个来源是因为 90 年代的东欧和俄罗斯巨变的过程中,很多经济体采用了休克疗法,没产生什么好的结果,尤其是在俄罗斯,这个就导致了它本来只是一个宏观经济政策层面的措施。到了 90 年代之后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政治转型的一种政策的内涵,本来是一个纯经济政策,但是后来逐渐大家把它添上了政治政策的内涵,那么我们这期节目也都会一一去拆解。

首先讲休克疗法的起源,目前来说在中文世界中一般的叙述标准就是哈佛大学的杰弗里萨克斯发明的。萨克斯最早是在哈佛大学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 1980 26 岁的时候在哈佛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就留校任教了。到 1983 年相当于他不到 30 岁的时候就拿到了正教授(终身教职)的位置,是一个非常有学术天赋的人。他在 1980 年代研究的主要题目是发展经济学的问题,据他自己说当时研究这个问题属于一个比较边缘的题目,因为在美国当时研究这些问题的人其实大部分是那些本身来自于比较贫穷的国家的学生,他们大部分要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到了 1982 年,正好拉美爆发债务危机,萨克斯又正好研究这些问题,所以他写了一系列解释债务危机这些问题的文章,同时他也研究了很多关于历史上的债务危机的一些问题,这是他在当时的学术关注点。他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有一个上过他课的学生( David Blanco ),在 70 年代的时候当过玻利维亚的财政部长,在 1984 年邀请萨克斯愿不愿意来参加我们在哈佛搞的一个研讨会 , 这个研讨会实际上都是玻利维亚的一群政治人物,在哈佛去讨论各种他们国家的政治经济问题,萨克斯就应这个学生的邀请参加了这次的研讨会。在会上大家重点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当时玻利维亚的严重的通胀问题,萨克斯当时就对通胀问题在这个研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跟观点,当时这几个玻利维亚的政治人物都听得很满意。当时卡洛斯( Carlos )在萨克斯发言之后,他就插话说,那你为什么不来玻利维亚帮我们解决问题?卡洛斯实际上就是后来的玻利维亚的外交部长,萨克斯当场就答应了,但是据他回忆来说,他当时甚至都不知道玻利维亚具体在哪,他只知道是一个拉丁美洲的国家。但是萨克斯答应之后,他有个要求,要等大选之后再去当顾问。为什么他会提这个要求呢?作为一个选举制国家出来的人,他们都有有意识,就是他不想陷入党派的政治斗争。不想以我是一个党派的顾问,我是帮这个党派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话他可能会受到反对党的一个压力,他更希望的是我以一个超党派的立场,我来帮是帮你们国家的,不管你们哪个政党能赢了大选,我是为你们国家好过来当你们国家的老朋友的,所以当时他就提了这个要求。等到两个月之后,萨克斯就接到了当时在研讨会上的这批人的电话,我们马上要赢得大选了,你可以过来帮我们去做顾问了。所以在 1985 7 月的时候,萨克斯动身去了玻利维亚。在我们中文的标准叙述当中,一般是这么讲的,比如查百科或者看知乎都有这么一段,休克疗法最早提出是萨克斯被聘担任玻利维亚政府经济顾问期间所为。玻利维亚是南美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国, 1985 年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3 ,通胀率高达 24000% 1984 年的外债为 50 亿美元,应付利息近 10 亿美元,超过了出口收入。 1980-1985 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了 30% ,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受聘于危难之际的萨克斯,大胆的提出了一整套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实行紧缩的金融和财政政策,压缩政府开支,取消补贴,放开价格,实行贸易自由化,通过货币贬值实现汇率稳定。进一步改革税收制度、行政制度,将部分供应部门和企业民营化等等。这个基本上是对休克疗法介绍的很标准的一个叙述,各种文章、各种书当中都会反复的引用这一段话。

但实际上我想在这里讲的就是我后来看到萨克斯自己写的书,写的回忆的文章之后,我发现这其实是一个误解。首先休克疗法这个词就不是萨克斯自己提的,他在自己写的书中有讲到休克疗法这个词都是后来媒体总结的,而且他自己对这个词和媒体的这些总结是带有一定的反感态度的,他是觉得把这个东西有点极端化了。我们现在中文的对休克疗法的介绍,一般来说会总结为三个核心步骤,所谓稳定化、自由化、私有化。稳定化就是指实行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解决通胀问题。自由化是指解除价格管制,放开自由贸易。私有化自然就是指国营的单位要私有化。基本就是这三化,但实际上这三化也不是萨克斯自己提出来的。萨克斯最早的时候去玻利维亚,他就是要解决通胀的问题。他根本就没有要搞系统性改革的思路,我们接下来就要开始讲他到了玻利维亚之后的具体情况,实际上也确实是他当时临危受命让他帮忙去研究通胀的问题。后面那些私有化之类的事,其实是玻利维亚政府自己搞的一套东西,跟萨克斯没有直接的关系。

接下来具体讲萨克斯到了玻利维亚之后发生的事情,萨克斯到了玻利维亚的第一件事是先确定这里的通胀到底是不是因为货币发的太多导致的。这里要注意一下,不一定所有的通胀问题都是因为发货币导致的,关于通胀的一般性原理,在第 52 期播客当中有专门的去讲过,大家有兴趣可以再去听一下,这里就不多说了。萨克斯到了玻利维亚之后,他首先确定目前的通胀确实是因为超发货币导致的,当时所谓超发货币的具体发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政府把国债直接卖给玻利维亚的中央银行,玻利维亚中央银行就印出钱来去买国债,这个就是实践当中比较常见的一个印钞票的方法,政府拿到这些钱,或者说用国债融资获得的这些钱,拿去给公务员或者这些体制内的人去发工资了,大家拿这些工资去消费,那自然买东西的时候价格就开始上涨了。玻利维亚的通胀基本是从 1984 年的时候开始,到 1985 7 月的通胀率基本是几十倍这个水平。这里要注意一下,通胀进入到这种恶性状态的时候,其实大部分情况并不是真的像那个故事里讲的,进酒吧得先点两杯啤酒,要不一会另一杯啤酒就开始涨价了,这是一个戏剧性的说法,实际的情况是这时候商店里的货物直接就用美元标价了。而且会出现外汇的黑市,人们在这种状态下会以最快的速度把手里的本币直接兑换成美元,就尽量手里不留本币。最后只有一些最底层的没有什么门路的人,换不到美元的人手里可能还剩下本币。当然这一些人剩下的本币其实也不会太多,因为他们大部分人其实收入都是属于没什么存款,要靠可能每个月甚至每周的收入去生活的人,所以真发生恶性通胀的时候,有门路有关系的人损失也会小一点,所以财富再分配的效应是很明显的。萨克斯到了玻利维亚之后,开始具体的研究怎么让政府的赤字减少,这样政府才不会需要去中央银行发国债融资,因为当时政府印钱也是迫不得已,不印钱能解决问题的话那早就这么干了,不用再请一个哈佛大学的教授来这边了。

所以第二个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要么想办法增加政府的收入,要么降低政府的支出。最后他找到了一个提高政府收入的办法,当时的玻利维亚政府有一个巨大的政策漏洞,玻利维亚的税收严重依赖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征税,这个征税的货币自然是本币,按比索去征税。但是石油的价格又有一个问题,国内油的价格是行政定价的,是固定不变的。这个时候如果本币出现贬值的话,那实际上油的价格也相当于变相的降低了,比如本来说一升石油价值 10 万比索,比索兑美元现在贬值了 100% ,那么合理的一升石油价格现在就应该是 20 万比索,但是由于当时是行政定价的,油价是不能变的。还把一升石油价格定在 10 万比索的话,那就出现了一个从美元角度看,石油相当于在玻利维亚变得越来越便宜,所以当时就有整车汽油被人从玻利维亚走私到秘鲁,会发生很多这种情况。当时萨克斯的小组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时他就直接建议把汽油这些化石能源的价格直接提高 10 倍以上,这样汽油、石油这些东西的价格才能体现出它现在的真实的一个价值。这样征的税也就自然变多了,当然这里要注意玻利维亚本身是一个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油气资源是很重要的一个产业,仅次于委内瑞拉的南美第二大油气田。这个事现在回顾起来好像简单到有点不可思议了,原来是因为政府有这么大的一个政策漏洞。但是我们现在用上帝视角来看这个事儿好像很简单,那么实际情况如果你处在当时那个环境,最大的问题是分不出明确的因果关系的,因为在恶性通胀发生的时候,人们自动的会想到价格管制是一个能降低通胀的方法,会觉得幸好我还人为的控制了一些价格否则通胀就更厉害了,所以萨克斯当时刚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这么简单的一个逻辑,居然是被当时玻利维亚政府的人士反对,他们反对理由就是现在让我提价,那不是通胀更严重了吗?所以我们能看到当时的人其实是想不清楚这么明确的因果关系的。这就是处在漩涡当中的人是没有上帝视角的,他看到的就是一堆混乱的价格,根本没有心力再去管这些事的。所以萨克斯后来在他的书里面就引用了一段凯恩斯的话。这段话是这么讲的,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涉及破坏经济过程的所有隐蔽经济法则的力量,并以绝大部分人无法诊断的方式进行。凯恩斯这里边意思其实就是真的发生恶性通胀的时候,人们脑子都是乱的,不知不觉当中经济的基础就被破坏掉了。萨克斯在做出这个建议之后,当然他还有其他的一些配套的,包括紧缩的财政的建议,他做出这个建议之后就离开了。实际上在玻利维亚他呆了只有两周的时间就走了,后来新政府就上台了,原来跟萨克斯合作的在哈佛大学里面开研讨会那个政党的人后来被反对党取代了,他们可能本来以为自己能获得大选胜利,但是最后输了。输给了 Estenssoro( 埃斯登索罗 ) 这个新的总统,这是一位在玻利维亚非常重要的一个老政治家,老革命家,这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当时把萨克斯的计划就当回事了,同时他还搞了一个更加系统的改革,这一套改革里面包括私有化、开放自由贸易之类的具体的措施,整体上就是一个一揽子的包括解决通胀,同时也包括一些更市场化的、更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但是后来这部分市场经济自由化的改革其实跟萨克斯没什么太直接的关系,这个是新总统自己的一个政治目标。但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休克疗法就出现了跟市场化、自由化改革绑定的一个公众印象了,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会,因为当时萨克斯总共就在玻利维亚待了这么几天,主要是帮那几个玻利维亚政府的朋友想办法解决通胀,不是去讨论私有化之类这些问题的,而且他讲通胀的这个方案提出来之后人家还不太乐意接受,他自己提完之后他就回哈佛了。

萨克斯走了之后, Estenssoro( 埃斯登索罗 ) 开始实行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包含了后来大家认为休克疗法包括的其他的几个系统的右转的政策。总统后来就按照萨克斯说的开始提高油价,实行提价的政策,油价提高之后,确实预算赤字就消失了,通胀也很快就稳定下来了。基本是 8 29 日提高的油价, 9 月初不到两周的时间通胀马上就下来了。这个也证明了萨克斯的这种短期结束通胀的这么一个判断是对的,或者说这个通胀必须得是找到病症之后,只要能针对这个病症提出一个解决方法,肯定就会短期结束的。但是好景不长,到 10 月底的时候玻利维亚又发生了一个特别倒霉的事,伦敦的金属交易所中断了锡的交易,锡价出现了暴跌,当时是不到一年的时间跌了大约 50% 。玻利维亚除了是一个重要的有油气资源的国家,还是一个重要的锡矿的出口国家,锡矿这个产业在国内也是一个支柱型的产业。这个事件爆发之后,政府预算又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通胀又开始抬头。这个时候新政府又要请萨克斯回来第二次来当顾问,他到了之后直奔中央银行,到那一看又是货币量剧增。但这次的货币量增多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增多,是因为物价先开始上涨,然后政府不得不去提高工资,不提高工资公务员就吃不上饭了。提高工资就得印更多的货币,要不工资付不出来,这样就陷入了物价上涨,提高工资,政府去中央银行融资发货币的一个很麻烦的循环。这边就要讲一下,所谓外债或者说通胀型经济危机的一个原理。像玻利维亚这类国家,或者说很多经济话语权不是这么强的国家想要维持住通胀的稳定的话,一般来说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要采用固定汇率制,最常见的就是盯住一个强势货币,比如美元。真正把自己的货币和美元的汇率固定下来的时候,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恶性通胀的。因为汇率不变就意味着这两种货币的价值是一样的。用比索标价的商品价格如果涨价,如果本币标价的商品价格涨价,汇率不变,就意味着这个商品按照美元去算的价格也涨了,相当于美元也贬值了。但如果美元没有发生恶性通胀的话,固定汇率的另一个货币,它也是不可能发生恶性通胀的,所以说这类国家特别重要的一个稳定货币的方法就是实行固定汇率制,能不能把通胀维持在一个比较稳的状态也取决于固定汇率质能不能维持的住。实操上所谓的固定汇率,怎么去固定呢?实际上就是能持续的按照提前规定好的,提前说好的汇率比例去把美元给兑出来,这个就叫做能维持住固定汇率。每次找你来换外汇的人发现每次都能按照你承诺的那个比例换到相应数量的美元,大家自然就会预期说你这个货币确实就是能跟美元保持住一样的价值的。所以这里面很明显根本就是外汇储备够不够,得有足够的外汇储备给别人兑出来美元,别人才能相信你。所以外汇储备的数据就很关键,外汇储备数据一旦下来了,大家自然就预期你守不住汇率,自然通胀就开始危险了。

那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玻利维亚又不能印美元,实际上只有两个方法,一个是通过出口顺差的方式去挣外汇,另外一个方法是直接去借钱,借美元、借美元债。前者这种方法挣到的外汇都是自己的,后者拿到的外汇不是自己的,是借来的。出口顺差这种方法肯定是更难的,你要很辛苦的去生产,别人还要愿意买你生产出来的东西,我们中国就是典型的选择了这条比较苦的道路,所以现在挣回来的外汇储备都是自己的,但是如果对于一个没有出口去赚外汇能力的国家来说,那就只能选择借外债了,当然也可以不借。我意思就是如果想增加外汇储备,但自己又没有本事去赚这个顺差的时候,就只能去借了。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如果作为一个资源国,出口的资源品涨价了,那就相当于什么都没干就躺着就能增加顺差了,价格涨起来了,又不用多生产。所以我们说这些资源国很麻烦的一点就是经济的根本命脉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国际大宗市场价格的变化。如果遇到资源品价格下跌,那么顺差肯定会降低,挣的外汇肯定会变少,甚至会变成逆差,同时如果你还借了很多外债,那大家这个时候就会发现你挣的外汇,可能根本都不够还外债,会预期有发生违约的债务危机这个问题。大家如果预期有限的外汇连外债都不够还的话,那就更不会相信还能维持得住固定汇率了,大家去找你兑换美元的时候,你不太可能给别人兑出来了,这个时候汇率本身就要开始崩盘了。汇率一崩盘,国内的通胀也自然就开始随之又起来了,通胀一起来,政府为了维持开支,就要开始被动的去发货币,就我们上面说的,为了支付工资,支付购买公共品的这些成本,只能去融资发国债,国债因为没什么信用,国外的人肯定不会买,国内也没有什么人愿意去买国债的时候。那只能发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就相当于开始印钱去买它的国债,所谓这个发货币的典型过程就出现了。所以我们说就这些国家的经济,它本身是非常脆弱。它的脆弱体现在于它自己就算不超发货币,光是资源品价格下跌这个导火索就足够能引起严重的通胀了。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些资源国,很多时候就是外债违约、出口下降、汇率贬值、恶性通胀,货币超发,这些事是同步发生的。在这个螺旋漩涡当中,任何一环都可以去成为扣动的扳机,但大部分情况下是因为资源品价格下跌,这个实体经济层面的事儿叠加的政府支出压力太大,不得不超发货币,货币发得超过阈值了,引起严重通胀。说白了一个是实体经济变差,另一个是财政支出过多。这里我再多说一下,像拉美这类国家有一些特色,除了实体经济依赖资源品会导致受价格周期影响经济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大部分国家在大份时间下是搞民主选举制度的,这些竞选者为了拉选票,一般来说有一个比较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许诺提高社会福利,比如我们现在能看到拉美这几个比较大的国家,包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基本上都是全民免费医疗。我们其实就会观察到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就这些国家它会周期性的因为大宗商品涨价变得富裕,通胀这时候也比较低。一旦富裕了这些政客就会开始许诺提高福利待遇来争取选票。但是我们知道大宗商品是有周期的,等到这些左派的提高福利政策,这些支出政策开始实行一段时间之后,很有可能就遇到大宗商品价格已经涨到顶了开始下降了。这时候这些资源国就会面临我们上面说的从实体经济资源品价格下跌开始的一个经济的恶性循环。同时叠加财政支出增加的双重压力,一旦这种双重压力出现之后,就算不主动印货币,大家预期外汇储备不够的时候,汇率那边就先开始崩盘了,汇率一崩盘,国内通胀自然也就马上就起来了,国内通胀一起来,政府要发工资,支付公共服务,这些支出都被动增加了,这时候就不得不提高财政赤字了。

这里我想告诉大家,虽然我们新闻当中总是讲所谓这些国家,因为超发货币导致恶性通胀,但这种极端简化的说法会让人一头雾水。因为这个逻辑太简单了,如果这么简单的逻辑说得通的话,那为什么这些政府工作人员还要超发呢?那现实情况其实一般是先有的实体经济变差,这个导致外汇储备消耗引起的通胀的苗头,这个时候政府的支出被动的提高了,就不得不增加赤字,这个赤字要增加到多少才会进一步加速通胀?实际上政府的人也是不知道的。我们看到很多拉美国家在通胀很严重的时候,实际上财政的斥字率其实也就是 10% 左右,这个数字实际上并不高,不管横向还是纵向的去比较一下,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还有应对之前的疫情,这几轮搞的赤字率都是接近甚至超过 10% 了,日本失去的 30 年期间都已经搞过 n 轮超过 10% 赤字率的刺激了。但那边还通缩着,所以反过来,如果单纯的用数字定量的去研究的话,会发现得不出一个答案,就是赤字率到底多少才会引发严重的通胀。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拉美政府的工作人员,你现在去印钱,要把斥字率从 5% 变成 7% ,你其实是不知道会不会进一步点燃通胀的。当然这里面关键还是在于通胀其实不是被这一点儿赤字点燃的,而是因为实体经济下降,外汇储备减少是因为这个原因点燃的。所以说政府就不去找央行融资,就不去搞这个巨额赤字。只要出口顺差持续降低,外汇储备持续消耗,大家照样会把这个汇率给砸崩盘的,这样国内的通胀到时候还是会被动的提高。所以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些拉美国家,这种资源国加选举制的这种结合的特点,很有可能是导致他们反复出现这种通胀型经济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每次经济好的时候都是因为资源品涨价,然后这时候就开始搞高福利,等福利政策实行出来的时候,正好又遇到了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这个时候实体经济就开始崩盘,通胀就开始爆发,而这个时候就会上来一个极右派的政府,要大幅的缩减支出,想办法稳住汇率,降低通胀。这么搞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宗商品很有可能又到了一个上涨的周期了,一上涨,顺差的情况,外汇储备的情况自然也就变好了。同时因为之前,又是右派上台削减了福利,这个时候的财政赤字的问题也比较小,那么整个的通胀可能就能稳定住,实体经济就又会变好,大家又会感觉到周期性的经济又变好了,这个时候因为大家为了对抗通胀都忍受了很久的这种右派的改革政策了,肯定也会对右派的政策积累大量的不满情绪。这时候左派政客再出来,再开始忽悠一波,许诺提高福利,然后再拉选票,这个循环就这么不断的反复下去,这个基本上就是拉美国家就像载入轮回般的这样反复的发生通胀型的经济危机的一个基本的原理。核心就是因为这个实体产业过于依赖资源品,同时加上民主选举制,这两个去掉一个都有可能解决这种反复无限轮回的问题,我们看到很多中东国家,本身也是资源国,但是就能持续的去赚钱,持续有钱。这个不知道跟他们不搞选举制是不是有一定的关系。

那我们再说回玻利维亚,因为锡价崩盘导致的第二次的严重通胀。这次萨克斯提的意见基本上就是按照我们说的比较标准的一个宏观经济学思路,他建议直接让央行在外汇市场上出售外汇来换汇比索,相当于是强行实施固定汇率制,让大家重拾固定汇率制的信心。那就是我们上面说的这个问题,关键就在于玻利维亚当时有没有这么多外汇储备可以用来稳汇率?当时玻利维亚是有一些但不多,所以这也是一个比较冒险的事。不过萨克斯预期至少短期是可以赌赢的,所以他提了这个建议。后来就按照他的建议去实行了换汇的政策,政策一实施,确实短期内通胀就稳定住了,但这个时候还是一个短期解决问题的办法。接下来还得想怎么长期解决问题,萨克斯解决长期问题的关键一步就是去找 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求免除债务,玻利维亚的外债现在是不能还了。那么据萨克斯他自己的回忆,他是在某天晚上在一个玻利维亚政府官员的客厅里面跟 IMF 的人吵起来了,萨克斯是想免除债务,但是 IMF 这方就说不行,最后据他回忆是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派来的特使威胁说回国之后他要给花旗银行的拉美债务经理打电话。就是说要拿花旗银行出来债权人,因为这个债权人当时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债权人,还有其他的一些国际的商业银行也是债权人,他们就用其他方这些债权人的这个立场来压萨克斯,意思就是说人家是商业银行肯定不可能会同意免除债务这种方案的。最后萨克斯到反将了一军,他跟这个特使说原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得债务政策最后是由花旗银行来决定的。这话一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个工作人员就怒了,直接就带着部下就摔门走人。但后来神奇的事就发生了,最后 IMF 还真就没有要求玻利维亚继续偿还债务。据萨克斯说,他觉得一方面可能是因为 IMF 是被真的被他的话刺激到了,害怕别人说它的政策是受其他的国际商业银行去影响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后来内部他们自己也讨论了,觉得玻利维亚确实也还不上钱,非要还最后可能会落得一个逼死穷国的舆论层面的压力,所以反正不管怎么样,萨克斯最终这招是成功了 .

到这我们其实能看出来,萨克斯他的这个建议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不是休克疗法或者紧缩政策这个层面的,更不是这个自由化、私有化这个政策,最重要的其实是帮助玻利维亚争取到了外债的减免。而且玻利维亚多少还是有点外汇储备的,是能够在不还外债的情况下,够稳定住本币的汇率的,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关键。玻利维亚这么多年作为一个资源品出口国,之前还是有一点积累的,虽然非常的少。这几个政策下来之后,玻利维亚的经济局势基本算是进入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从 1985 年之后人均 GDP 一直都是缓慢增长,一直到 2000 年左右,恢复到了 80 年代危机前的人均 GDP 水平,大概是 1000 美元左右的人均 GDP 80 年代中期的危机导致人均 GDP 掉了将近一半掉到 600 美元左右到了 2000 点才恢复到 1000 美元。在 2000 年之后人均 GDP 出现了快速上涨,到 23 年人均 GDP 已经翻了将近 4 倍了,现在达到是 23700 美元左右。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资源品涨价导致的,而且这期间也再没有发生过恶性通胀,从 90 年代到现在年均的通胀率基本在 5% 左右。最近十年资源品价格涨的比较高的时候,通胀率甚至只有不到 3% 的这个水平。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萨克斯两次进入玻利维亚帮忙解决通胀问题。第一次他是发现了油价的这个价格行政管制这个政策漏洞解决的通胀问题。第二次是通过帮玻利维亚争取到了关键的外债减免,同时让央行用手上这些有限的外汇去稳定住汇率解决的通胀。这两次实际上都是因为玻利维亚本身还是有一些实体产业的基础在支持,所以才能稳定住通胀,第一次是玻利维亚自己有油气的资源,还有石油、天然气这些本钱,石油在这里本质上就是硬通货,只不过政府之前没发现怎么把这个硬通货能用作解决通胀问题的资源,萨克斯就是帮政府找到了这个政策的堵点,成功的让玻利维亚手上本身就有的硬通货的这些石油成为了稳定物价的一个基础。第二次就更不讲武德了,直接争取到了外债减免,现在外债都不用还了那大家自然不会心这个固定汇率守不住了,通胀问题自然也解决了。这次玻利维亚的本钱实际上就是手里那些仅存的很少但是还算够用的外汇储备,但是没有办法同时应对固定汇率跟外债偿还的,萨克斯帮忙解决了外债这部分,所以能稳定住通胀。

谈到这我们应该能发现这个问题,就是萨克斯在玻利维亚发明了休克疗法这件事,至少目前能看到的这些史料,好像跟外界总结的所谓休克疗法其实没什么关系,也就是休克疗法常说的三化当中,萨克斯在玻利维亚真正做的只有稳定化这件事。而稳定化也不是完全通过财政紧缩来实现的,当然财政紧缩也是一篮子政策当中的一环,但萨克斯自己也说了,最关键的两个都是非常具体的事,第一个是改变油价的定价政策,甚至这个建议是更具行政强制色彩的一个提高价格的行政定价的建议,根本就不是什么自由化的改革。第二个就是直接找债权人谈判不还钱,这些都和我们目前能查到的这个关于中文的休克疗法的叙述差太多了,国内讲的玻利维亚的休克疗法核心措施其实是 Estenssoro( 埃斯登索罗 ) 后来自己搞的那些改革的计划,这部分跟萨克斯没什么关系,只不过是萨克斯在帮忙解决外债问题的同时,这个总统也同时在搞自由化改革,时间上出现了重合。但萨克斯的顾问工作本身跟这些总统想搞的这些右派改革没什么关系,要不是因为伦敦交易所锡价崩盘导致玻利维亚又出现了一次恶性通胀,总统都不会把萨克斯再叫回来。所以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国内的对休克疗法的起源与萨克斯的关系的介绍与事实有重大的不符,为什么会有不符呢?这个就是比较重要的,接下来要讲的萨克斯在波兰和俄罗斯当顾问的经历产生的一些间接的后果导致的。

我们先讲一下波兰得情况, 1989 年萨克斯接到了波兰使馆的一位官员的电话,想邀请他去波兰当经济顾问。这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萨克斯在玻利维亚的通胀治理这件事情上确实积累了比较大的名声。后来在波兰发生了团结工会的这个事件之后,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就是索罗斯当时也给萨克斯打了个电话。索罗斯当时意思就是说他正在暗地里支持团结工会,他想邀请萨克斯跟他一块去见一下波兰团结工会的人,等于是波兰那边和索罗斯都不约而同的想到要找萨克斯去一块帮忙,索罗斯这个人赚到钱之后,后半生一直都在支持各个国家的有自由主义倾向的人,这些反对派力量,也就是用他搞开放社会基金去资助各地的政治反对活动。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明面上最大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代理人金主。索罗斯后来跟萨克斯的合作还有很多,在波兰只是一个开始,在萨克斯跟索罗斯一块去波兰之后,他们就见了政府的官员。当时波兰的情况表面上通胀比较严重,外债还不上,黑市流行,商品短缺。因为波兰当时还是一个计划经济的国家,大部分商品都是行政定价的,行政定价跟当时已经发生严重通胀的商品的真实的价格情况已经不符了,导致当时商品的黑市非常流行,大家商品都拿到黑市上交易,那个交易的就是真实的价格,在商店里那些明面上那些商场里面只能按照行政定价去收售的这个价格,这些场合就根本就没有商品了。这个是当时波兰的价格情况,另一方面波兰跟玻利维亚这种资源国的产业技术层面也不太一样。波兰是一个有自己的工业基础的一个计划经济国家,实体层面的衰退不是因为资源品价格下跌而导致的,是政治社会不稳定导致本身已有的产能没有办法能很好的利用起来,说白了是工厂放在那,但是生产秩序受到冲击,导致的商品短缺产出减少,另外通胀虽然挺严重,但是远远没有玻利维亚严重,玻利维亚那时候的 CPI 都已经是好几十倍了 , 但是波兰的 CPI 89 年的时候大概是 240% 这个水平,波兰当时的政治的情况是有一个比较核心的政治动员口号,叫回到欧洲。说白了其实就是当时的反对派动员民众的这个话术,其实主要是讲让波兰成为一个亲西方国家,这也说明了当时波兰人民心里边的一个愿望,就是想回到西方的体制怀抱。这个政治话术也有一个好处,如果这个目标能按字面意义去实现的话,本身就可以解决很多经济问题,比如能去吸引当时西欧的外资到波兰去投资,搞工厂创造就业等等,这个是波兰的当时经济的一个基本面情况。萨克斯对于波兰的建议基本上跟当时政治改革的思路基本是差不多的,核心就是怎么转变成一个西方的经济体制,吸引西方的资本过来投资发展经济。萨克斯第一次把外界描述的所谓休克疗法三化中的自由化作为关键的一环,但是这个自由化其实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跟西欧接轨,吸引西欧的外资进来,这个是自由化的一个最直接的目标。所以他当时的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个是要承认民企的合法地位,第二个是放开价格管制,第三个是建立跟西方制度接轨的民商法体系,尤其是商法的这套系统。所以我们能看出来实际上都是为了承接外资做一些最基础准备的改革,这个是所谓自由化的改革方案。同时他这个计划中也包括私有化的这部分,他当时觉得把国企改造成私有企业可以提高效率,但是他自己也觉得不确定性比较大,可能远不如搞自由贸易、自由市场这个效果的确定性高。这个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稳定通胀,这次稳定通胀的方法跟玻利维亚第二次通胀危机差不多,要解决外汇不够导致的汇率崩盘的问题。萨克斯想的办法也很简单,核心就是减免外债。当时波兰有 400 亿美元的外债,占波兰 GDP 比例大约 70% ,还是比较高的。 8 月份的时候萨克斯跟当时的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鲍勃多尔一起出席波兰国会的一个活动,当时先是多尔作为参议院领袖来发言,说了一些美国人民和你们站在一起支持搞民主化。多尔讲完之后是萨克斯演讲,这回萨克斯又搞了一出逼宫,他当着多尔的面说,我想提醒你们记住多尔参议员刚才讲过的话,多尔参议员说美国人民与你们站在一起,我对这一点毫无怀疑。我们美国人理解在经过 45 年的被占领之后,波兰现在正发生着现代历史上最为重要和积极的事件。美国人民与你们站在一起,欧洲人民也与你们站在一起。所以我确信多尔参议员将同意免除波兰的外债,不能让前苏联时代的外债危害波兰人民的自由。你们的债务危机结束了,你们所要做的就是给你们的债权人发一张明信片,告诉他们非常感谢你们,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自由民主的新时代,我们不能向你们偿还苏联时代的债务。据说萨克斯讲的这段话后来被反复引用,非常有名的教波兰人民怎么去不还债,据说讲完这段话之后,现场先是惊愕,然后爆发出了巨大的掌声,萨克斯也意料之中的成为了华盛顿很多人的眼中钉,据说很多人开始游说波兰的这些新领导人,说萨克斯这个人不靠谱很危险最好别请他当顾问,很显然萨克斯动了很多人的重大利益。但是光口头逼宫其实还不够,后续真正减免外债在落地层面关键的一环其实是波兰领导人去访问德国,因为德国当时对波兰的外债规模是最大的,有 150 亿美元将近占了波兰外债的一半。波兰领导人去德国的时候,萨克斯又出了一招,他让波兰领导人跟德国总理科尔说你们 1953 年的时候签了伦敦协议,这个协议里明确写了二战的战胜国盟国这一方同意免除联邦德国二战之前的外债,联邦德国后续就发展起来了。这么一讲完德国总理没话说,直接就同意免除波兰的债务。德国的债务免除是非常关键的,相当于为其他国家做了表率的作用,所以后来波兰的外债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除了减免外债以外,第二个核心问题是想稳住汇率,得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但当时的波兰在这一点上还不如玻利维亚,即使不还这些外债,手上也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能够稳定汇率的外汇储备。这个也是萨克斯要帮忙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所以当时在 9 月份的时候,萨克斯在 IMF 年会的时候就开始去找关系了。他目标就是想给波兰搞 10 个亿的美元的外汇稳定基金,用来稳定汇率。最后他找到多尔参议员去商量,获得了他的同意,就把这个计划交到白宫了,当时的布什政府也接受了,最后帮波兰出了这 10 亿美元,这 10 亿美元的资金非常关键,如果没有这 10 亿美元的话,波兰想稳定通涨就是无稽之谈。这 10 亿美元在 1990 年元旦之前就到位了,因为元旦就是波兰预定的改革时间的开始时点, 1 1 号之后就开始取消所有的价格管制,同时宣布一个真正的固定汇率,之前也是固定汇率的制度但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形同虚设了,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么多外汇储备能换出来,所以这就是现在手上有外汇的情况下,搞一个真的固定汇率。同时还要解除对外贸易的限制,宣布这些能跟西方体制对接的一套商法体系为吸引外资做准备。这一系列的改革从 90 年元旦开始,刚实行改革的时候,通胀意料之中出现了大爆发,价格直接涨了 5 倍,但这个涨价其实只是跟黑市的价格拉平,因为黑市本身就是这个价格,只不过国营体制下的这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定价的价格没有体现出黑市那个比较高的价格。但是放开了之后,相当于把真实的价格体现出来了。所以当时检验改革是否能成功的一个很关键的标准就是黑市上的商品能不能再重新回流到这些正规商店的货架上。最开始一周的时候还没有这个迹象,但是过了一周之后商品就开始逐渐的出现在正规的商店中,说明黑市基本消失了,黑市消失基本也就意味着价格能稳定下来了,在吸引外资这方面也马上就见效了。最主要的就是德国这边的投资先开始增加,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 ABB 公司当时进到波兰,其他西欧的资本也开始陆续进来了,再之后就是标准的后发国家模式,波兰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出口制造业产品,这样波兰的经济也就慢慢起来了。到 90 年的时候波兰的通胀率为 500% ,涨了 5 倍,到了 91 年的时候下降到了 76% 。之后是逐年下降,稳定下来了。 90 年当年的 GDP 增长了 30% 91 年增长了 10% ,一直到 95 年基本都是两位数的增长。到现在为止波兰的人均 GDP 已经达到 2 万美元。基本上相当于杭州的人均 GDP 水平,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波兰的改革还算是比较成功的。短期的通胀的解决的关键跟玻利维亚的第二次通胀危机的解决是差不多的,第一是靠外债减免,第二是靠萨克斯帮忙搞到了 10 亿美元的外汇来稳定汇率。从长期来说波兰的人均 GDP 1500 美元增长到了 20000 美元,这个跟玻利维亚很不一样了,归根结底是因为波兰走了典型的制造业后发国家这个道路。

在波兰的改革当中,应该说才是真正的出现了比较接近后来媒体总结的休克疗法的几个关键步骤,包括解除价格管制、开放对外贸易、国企私有化等等,就除了通胀以外的那两大步骤。但是波兰的解除价格管制,开放自由贸易,这一部分是有非常明确的目标的,就是要吸引外资,但这里面的国企私有化是一个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政策,在当时流传着这么一种迷思,大家觉得国企肯定是低效的,只要改成私企就能变得高效,只要私有产权跟市场体制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这一点是最没有现实经验支持的。围绕休克疗法真正后面产生特别大争议的一个重点环节就在这。波兰的国企私有化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些国企并没有在私有化之后直接变得很赚钱,因为那些老国企的问题不完全是激励扭曲的问题,是这么多年下来只会按照计划的要求去进行生产,让它现在根据市场需求去生产、去竞争,它不会。这个是问题的关键,这个就好像告诉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出来创业,创业成功了就能发大财。这个激励当然是够的,诱惑肯定是够的。但问题是一个没有任何市场经验,没有打工过的一个学生,就算激励再大诱惑再大,怎么让他在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就能成功呢?大概率还是要失败的。所以说光有激励肯定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不具备赚钱的能力,激励再大也没有用,这个不管从逻辑上还是从经验上都很容易得到验证。我们中国的国企改革在 90 年代的时候,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个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我们的改革就比较慢,而且一遇到有麻烦的苗头就会开始放缓步伐,这就出现了我们国家渐进式改革的特色,经常用这个渐进式改革跟休克疗法会给大家做一个对比,这么一对概念,我们国家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旦发现没石头了,就马上停下来,所以我们这个是属于渐进式改革。这种渐进式改革我觉得跟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的政策思路也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或者说是一个比较尊重常识的政策思路,而不是意识形态先行的思路。现在去看当年的朱镕基讲话实录,就会发现他在 90 年代的时候,在各种场合都反复的讲不是不让你们这些国企上马项目,你们只要能生产出市销对路的产品,那我们肯定可以给你批这些项目。但问题是总搞不出在市场上能卖得出去的产品,最后那些投资全都浪费了。市销对路这四个字,我印象当中在他的讲话实录当中看到过不下十遍。所以当时我们就注意到了,不是一下子把国企扔到市场上,自动就能赚钱了,效益就高了,在市场上活下来的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在没有能力活下来的情况下去搞私有化,基本上就是几个结果。第一个是下岗工人一定会出现的。第二个就是国企活不下来,最后还是会走向破产。本来也许那个生产线如果跟别人合作去搞搞代工什么的,至少那个固定资产还有价值。但一破产,这些花出去的固定资产投资全都打水漂了,这些钱就浪费了。我们看到的一些市场上流传的确实是国企私有化改革之后比较成功的。据我的经验来看,不管是那些大的有名的企业,还是我自己尽调过的一些小的改制过的国企,我看到的成功的关键我觉得其实是因为私有化的过程当中,这些接手的人,他一定得是这个国企本来的职工或者管理层。这些管理层虽然不一定接手的时候就有多强的赚钱能力,但至少有一点就是他们懂技术、懂产品,尤其是懂生产工艺、懂量产的品控,知道这些生产层面的事。而且他们对单位是有感情的,是有凝聚力的,是有这种无形的企业文化的基础在的,所以对他们来说他们要全力解决的只有一个事情,就是销售,渠道,还有产品创新这个层面的问题,就是如何市销对路。这样就比让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大学生从零开始去开始出来创业,就比这种情况的成功率肉眼可见的要高很多,哪怕他一时创新不出来,但是他先做十几年代工,懂生产至少可以做代工,有个十几年的经验,慢慢熟悉这个市场,到后面也能有机会,而且这样厂子不会倒闭,职工也有饭吃。

这个就是国企改革私有化的原理层面的问题,再说回休克疗法,在波兰除了解决通胀问题以外,萨克斯同时还设计了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方案。自由化的目标其实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吸引外资,也不是为了自由而自由,从后果来看也是立竿见影。但是激进私有化没有带来多么明显的效果,反倒是下岗工人的问题在波兰是实实在在的出现了。但是波兰的激进私有化的失败还不是让休克疗法背上争议的最关键的原因,因为毕竟波兰后面过的整体上还是不错的。真正让休克疗法产生比较大的争议的还是俄罗斯的改革。萨克斯在 1990 年的时候被邀请去了俄罗斯,而且这次也有索罗斯从中引荐。当时把萨克斯介绍给了戈尔巴乔夫的经济顾问亚历夫斯基。当时俄罗斯的问题跟波兰还有玻利维亚又不太一样。俄罗斯的问题权重比较大的还是资源问题。 80 年代国际油价暴跌导致了苏联经济受到比较大挫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点跟玻利维亚也有点像,但同时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 80 年代时候苏联还面临一个老油井枯竭的问题,青黄不接,没有新油井,这个就导致石油产量也开始下降,所以可以说是量价齐跌,实体产业的这个困难更大,这个也导致了俄罗斯在 80 年代开始不得不借更多的外债,一直到 91 年,外债已经上升到了 570 亿美元,这一年主要的债权人已经开始停止对前苏联发放贷款了。而且开始催债了,这个信号一出来就是一个重大的影响预期的信号了,整个市场担心还不上债,担心外债违约、外汇储备不够,汇率贬值的恶性通胀的循环的预期就起来了,所以俄罗斯也当时发生了标准的外汇崩盘式的通胀。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