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Pierre-Auguste Renoir
写作是很难掌握的技术。这其实是错觉。
确实,能把文章写得流利、清晰、生动,这样的人,少之又少。现在收到一封得体邮件,都让人有中奖的感觉。
这不是因为写作技术难。你会说话吧?会发微信吧?和姑娘网聊,三五小时不累,其间打了1万多字。你会这些,你就会写作。可是一让你写作,你半天也憋不出一句话。
问题出在哪里?
孩子一入学,感觉就不会写作。
前天有家长在评论区问:
“连岳,孩子上三年级,为作文我眼睁睁看着她憋了两个小时,写到二百多字的时候实在写不下去了,看作文书又加上一百多字了事。我难道要用‘多积累,多写’这样的陈词滥调去教她作文章吧?求,我心爱的无敌作家连岳,指导迷津呀。”
我理解这家长的焦虑,这焦虑也普遍存在于家长当中。
作文是思维的整理,作文不好,即使不是思维混乱,也意味着思维无法输出,大脑的价值得不到展现和承认。
我有简单的原则,可释放孩子的写作能力。
我用的是释放一词。即这些能力在孩子会表述时已经存在,只是不当的教育把它们锁起来了,最后死在牢里。
在说简单原则之前,我需要家长先答应几点:
1、别把作文书当回事,可买可不买,可看可不看。不是说这些作文不好,肯定有好的,只不过,它们占好作文的比例太低,占坏作文的比例也不低。
2、不再说多积累,多写这种话。孩子能有什么积累?孩子写那么多干嘛?写多了没时间玩,没时间读其他功课,损失更大,还未必有收获。
3、把你的政治正确放一边,多陪孩子玩,多听孩子说,避免纠正。大人脑子里的条条框框很多——很多都是小时候优秀作文灌输的。
你答应了,孩子的作文就是小事了。很抱歉,又把责任放在你身上了。教育孩子,也是家长的自我再教育,教孩子写作文,也需要家长重塑自己的作文观。
孩子的差距,从来都是在家庭里拉开的,学校的老师,只是家长的助手。
孩子得了好的基因?赢了一半,又有好的家庭教育,那天下无敌。学区房不算什么,不值得投资。
基因这种不可改变之事,不说。中人之资的家长,都有办法搞好家庭教育,提升孩子的作文水平。
孩子每天为什么而笑,你知道吧?你晒过他的萌吧?你手机存有1千多张他的照片吧?——如果都没有,至少给孩子提供了这个写作素材:我那无情的爸妈。
他真这么写,你要觉得真实,你暴跳如雷,觉得他应像作文书里一样,编造出一个完美爸妈,那就别怪他半天憋不出一个字。
这些孩子的生活细节,你一一记得,孩子也记得,写下来,一点不难。
这些细节,很多不雅,恶俗,恶作剧,政治不正确,像所有人的生活一样,我们不敢写,因为觉得它不值得写,不配写,永远得不了高分,入不了作文选。这种心理障碍,让我们彻底告别了作文,家长用这种作文观要求孩子,那就是盲人骑瞎马,不能上正道。
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想法。不管别人怎么说,也不管别人怎么想。这就是写作,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包括你的孩子。
下次你孩子需要写作文时,和他一起回忆当天发生的事,打开手机相册和家庭微信群,印象深刻的事自然会跳出来,记录下来,就是作文。
一个糟糕的、常见的、几乎每人都写过的作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
没几个孩子会写。他们会想,意义是什么?我贪玩贪吃,觉得班上某个小女生漂亮想讨好她,这不是意义,很羞耻,于是他们去猜老师喜欢的意义,家长喜欢的意义,作文书里的意义。
这样长大的孩子,他们开始习惯自己是不重要的,自己的想法应该隐藏,权威的、主流的、强势的观点,才是自己应该附和的——即使它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利益。
一个好的作文题目是:记一件事。
记一件开心的事。记一件让我生气的事。
它们着眼于写作者(孩子)的个人生活,它们存储在孩子的记忆库里,每天都有几件,内容多得是。
这类作文,每个孩子都能写出自己的杰作,但我得承认,它们中的多数,在升学考试中,是得不了高分的。
可是,你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写自己,几年后,不怕写作,表达技术也成熟,那时候,按作文书的标准,写几篇假模假式的应该作文,又有什么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