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小伙伴在最近一段时间都被这部剧的信息刷屏了吧。
《择天记》自开播以来,网上热度居高不下。
评论里有吐槽演技渣、特效烂、剧情狗血的,有吐槽IP改编面目全非的,还有一部分小伙伴是在为演员鸣不平。
而原著党和非原著党之间关于电视口碑的夺位战,自作品开播之后愈演愈烈。
代表书迷立场的【原著党】,被刻画成【苛责、矫情、为黑而黑】的观众形象。
代表普通观众意见的【非原著党】,如今也演变成了【无脑粉、审美低、强行洗白】的代名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每个观众都有不同的审美,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今天,大王就来跟大家好好聊聊,那些年,被观众口碑虐过的IP改编,到底错在哪里?
一、原著改编类
一部分小伙伴认为:
剧组既然打的是原著的招牌,就该踏踏实实的还原书中故事。
IP改编的作品中,不乏遵循原著的例子。当然,质量也参差不齐。
以《小时代》为“标杆”的校园、都市类言情巨头们,在统揽一大批书粉之后,借着原著热度跨界影视。
从布景到服化道、从明星阵容到后期出品,每一个环节几乎都精致的无可挑剔(有钱任性)。
那它的口碑到底差在哪?
抛开原著在价值观上暴露出的硬伤, 改编后的剧本,逻辑牵强感情突兀;参演的演员,台词尴尬面部僵硬。
一边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大热明星和大热IP,一边又是官方团队铺天盖地的无脑炒作。
这个时候,观众们已经不分原著粉和非原著粉,大众讨论焦点也已经由“是否尊重原著”转移到“是否尊重观众”。
与其说是它们是基于原著基础上的IP改编,倒不如说是流量明星们的写真盛宴。
那真正的【原著改编】又是怎么样的呢?
四大名著的经典案例以及成熟文学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等影视翻拍我们暂且不提,近年来,还有无数的网文被搬上银幕。
《琅琊榜》、《无心法师》、《余罪》、《太子妃升职记》等网络IP,
在经过精良的剧本改编后,由演员们进行角色重塑,再有拍摄团队进行现实还原。
没有大热IP吸睛,不靠演员阵容自引流量。
整部作品最终呈现出来的戏剧效果,还原或超过了原著的文学水平。
这个时候,原著粉被哄的舒舒服服,观众们也乐于参与剧情讨论,
这种形式下的IP改编,既尊重观众也尊重演员,保住了作者的名声,也提升了剧组的口碑。
观众不反对“照搬”原著,反对的是,企图靠【IP热度+明星效应】实现暴利的资本剧组。
二、创意新编类
另一部分小伙伴认为:
文学作品的改编肯定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书中的人物形象也难免与现实演员发生冲突,原著党不用太过吹毛求疵。
这里我想说,这个锅,原著党不背!
以《青云志》为首的伪·IP改编,开播前期消费《诛仙》。开播后却发现,这压根不是原著们心中那个《青云志》。
除了乱接感情线外,观众们最难以忍受的,其实还是粗糙的剧本和剧中尴尬的演技。
一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诛仙》,就这么被导演消费成了看脸刷流量的低俗仙侠言情。
而近年来上映的各种影版《西游记》,故事线新颖,特效制作精良。
但镜头下却少了一份演员们的真情流露和对原著精神的尊重。
唐僧忙着谈恋爱,孙悟空被强行组CP,玉皇大帝没事挑事,如来佛祖也阴晴不定。
观众奔着原著的名头去,却被强行灌了一口屎,这种感觉委屈又生气。
那真正的【创意新编】又该是怎样的呢?
《东邪西毒》改编自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东方不败》系列借用《笑傲江湖》的故事体系,而《大话西游》更是采用了吴承恩的《西游记》的世界观。
这些作品在原著的基础上,脱离原本的框架,对故事进行了颠覆性的创新。
但内容,却还是保留了原著的核心精神。
《东邪西毒》侠肝义胆,
《
东方不败》肆意江湖,《大话西游》漫漫前行的孤独西行路。
这些改编作品,像是对原著的丰满和延伸。导演和编剧,从另一个角度去切入原著,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