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孩别怕
为中国女性安全,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  ·  开年新书单,送100本值得反复读的好书 ·  20 小时前  
环球人物  ·  拜登进军好莱坞,牵出大佬背后的大佬 ·  2 天前  
每日人物  ·  猛赚190亿,河南大佬过了一个肥年 ·  2 天前  
每日人物  ·  一位县城“贵妇”的春节消费记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孩别怕

被蛋壳公寓赶出门的租房人,曾经也对城市充满希望

女孩别怕  · 公众号  ·  · 2020-11-27 11:30

正文

家好,我是田静。


最近编辑部的柳白猿神神秘秘的。


人在公司,心却飞了,迟到不说还天天早退,来了公司就 拿起手机看 视频,


了解之后我才知道,她在蛋壳公寓租了房子,但蛋壳公司倒闭了!


柳白猿也是看新闻才知道,有些分部办公区已经人去楼空了,她慌了。


柳白猿 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通知把房子收走。这是她来北京的第4个月。她说自己每天都活在侥幸里。


有人计算了一下,蛋壳公寓宣布破产,至少有上百万年轻人受到影响。但事实上恐怕远不止这个数字。


所有在外漂泊租房住的年轻人,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他们对社会的信任感变少了,对未来的恐惧变大了。


在大城市里漂泊的年轻人,真的连居住权都不配享有吗?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看理想
ID:ikanlixiang


建设这个城市的年轻人

却没有一个容身之所


前两天,北京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


这场初雪似乎来得比往年早了些,人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惊叹、分享,却很少有人在意,在这样一个寒冷萧瑟的日子里,有些人被赶出了自己的租房,被迫流落街头。


从上周开始,有关“蛋壳公寓”可能宣布破产的消息不断传来,尽管蛋壳已通过官方微博回应,“没有破产,也不会跑路”,但“资金链断裂”“蛋壳公寓租客被换锁”“蛋壳租户被赶出门”“房租贷影响征信”等等消息层出不止。


这不是长租公寓模式第一次出现问题了,加上租客维权艰难、种种纠纷不断,一时人心惶惶,连围观者都难免心感寒凉。


居住权,本该是一座城市最低的底线。 如今,为居所发愁,却成了现代都市人的共同难题。


面对日益增长的经济指数与个体生存之间的矛盾,许多人愈加困惑:


为什么在高楼耸立的繁华都市,有一处能遮风避雨的屋檐和房间,都变得不再理所当然?


原本是高昂的房价压得人喘不过气,现在对于那些初入社会或是年纪尚轻的北上广漂青年,连租房都必须变得提心吊胆。他们突然发现: 曾经让他们充满希望的城市,如今竟然没有自己的容身之所。



马修·德斯蒙德 (Matthew Desomond) 书写的有关“租房”的民族志《扫地出门》一书里说过,


“很多人还不知道住房问题之严重,也不知道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唯一知道问题严重性与后果的,是亲历痛苦的那群人”。


而对于这种后果以及这种痛苦,我们往往容易将其理解为“个案”,是某个人的个体不幸。但身为旁观者,我们到底是否有可能对这些不幸产生更具体的理解,甚至通过某些方式伸出援手?


实际上,租房问题,不是只关乎人的居住权利,它背后暴露了资本与制度的问题,其中充溢依赖与挣扎、剥削与自由。


更重要的是,它事关今天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其安全、信任、尊严、自我与意义。


长租公寓,

曾被租客视作“救命稻草”,被资本视作金矿


在长租公寓这种模式出现之前,天下苦房屋租赁市场乱象久矣。


黑中介、“二房东”、破旧的房屋……都让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是在一线城市漂泊的青年,心力交瘁、尊严尽失。

这时候,长租公寓的崛起,无疑成了许多人租房问题的一根救命稻草。


许多人相信,长租公寓的模式,可以让租客不必担心突然被赶走,不必担心二房东的套路;


同时,被重新设计的居室和一套基本的物业管理,也为蜗居生活保留了一丝尊严。

长租公寓一时成了市场的新宠,在它兴起的背后,资本的力量如暗潮般涌动。

有行业报告如此形容未来的市场: 到2020年,中国租房人数将达到1.9亿。


到2025年,中国租赁市场规模将从 现在的1.1万亿元增长到2.9万亿元; 到2030年将会超过4.6万亿。


加上过去一系列政策,都在指向租赁市场。人们纷纷开始相信,“重售轻租”的局面正逐步被扭转,租房时代已经到来。而国内的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的市场份额只有2%左右。



因此,大量的资本不断渴望涌入这块待开发的“金矿”,而已有的品牌,更是希望能多分上一杯羹。经历几年的挤占,那些背靠房地产巨头的品牌,在资本的加持下,高调狂奔。


然而,也正是资本的加持,让原本“美好”的长租公寓变了样。

他们疯狂抢占市场,引发种种问题,市场之内更是充满了恶性竞争。


大约两年之前,我爱我家的前副总就曾经曝光,自如、蛋壳等长租公寓品牌都在以高出市场价20%-40%的价格争抢房源。


业主的胃口被调高了,房租因此水涨船高。而房租上涨的背后,是更加岌岌可危的长租公寓行业。


抢占房源、体面装修,让他们资金压力倍增,一旦资金链断裂,成千上万的人将会无家可归,后果不堪设想。


▲水木社区发帖内容


当资本承担起城市更新的重任,考虑的总是一部分人的利益。《扫地出门》里尤为残酷地指出了问题,因为驱逐,房客的生存底线被不断突破,为房东的“烂房”带来数额不菲的租金收入。


因为驱逐,一些人的困顿贫穷,转眼就成了另一些人暴利的源泉。


契约无用,社会信用机制面临崩溃


相信对于许多被“扫地出门”的租户来说,他们最无法理解的一点可能就是,为什么明明签订了租房合同,自己也按时缴纳了足额的房租,却要被迫接受随时可能被赶出门的窘境?


房东同样感到不公,自己的房子出租了却收不到应有的房租,那么又该找谁申诉?中介消失跑路、监管迟迟不见,最终,无奈的房东与租客只能爆发了直接冲突。


无疑,资本的贪婪与扭曲是这次问题爆发的原点,但长租公寓问题的背后,更令人担忧或惧怕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伴随之前ofo、P2P、各种长租公寓品牌接连出现“爆雷”的问题,又未见相对妥善的解决或处理,这一切让人不得不开始怀疑,是否签订好的契约可以顷刻不再奏效?契约是否还具有约束意义?


人们开始担忧,社会之中原本作为信任基础的契约精神正在崩塌,社会信用体系面临崩溃的危险。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曾经在《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中提及一种“普遍主义的信任” (universalistic trust)


这种信任是以信用契约或正式的规章、制度和法律准则为基础和保证而确立的,“信任”双方严格遵守信用契约是维系此种信任的关键。


如有一方失信,则会受到惩罚,人们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往往不会产生失信的行为。这种信任关系更为理性而长久。


但是,今天我们却能明显看到这种社会信任在面临严重的危机。


在《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Soziologie) 一书中早已提出过: “信赖是在社会之内的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对于这个社会的繁荣与秩序有着深远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高信赖度,就如同社会秩序的润滑剂,会对人际交往和社会运作带来一种保障性的安全感。人们不用花费巨大的成本去过度考虑环境和人性的复杂,而是按照社会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去合理行动,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收益。长久而言,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也必然会得到提升。


反之,如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在社会互动常带有戒备心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将会下降。


而个体的道德诚信,依赖于整个社会的社会信任体系。 诚信的个体,是社会信任的大环境所孕育出来的, 这之中必须有制度性的约束和监督,也要有个人道德的进步。社会信任体系的整体崩塌,无疑正将社会推向规范有序的良治的反面。


需要注意的是,制度层面的信任危机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危机,它的影响和危害更为巨大,不再局限在局部,而是对于整个社会系统产生冲击。


好的制度设计,才可能约束人性


那么,面对目前的这些问题,除了依赖个体的自救,还应该有哪些解决途径或方法?


法律、公约、道德、公众舆论都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准则,公众舆论施压、国家机器的制裁都可以是直接的解决途径。


但我们还应该知道,许多恶行的产生并不只是个体道德或个别机构的作为,正如严飞在《穿透》里指出的, 这些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目前的制度与法律的设计逻辑,明显有违“社会的内在道德精神”。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怪象出现:遵纪守法的人无法获得起码的利益保障,损人利己之人却能够逃脱惩罚。如果无法修正这种“惩罚善良、制裁正义”的制度逻辑,我们就更无法期待社会成员能有多么高尚的品质或精神。


为了避免坏制度的示范效应,就更需要制度建设。


所谓“制度” (institution)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 (Douglass North) 的定义:“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


如果我们渴望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首先必须改善的,就是其所依存的制度。


制度首先具有约束、监督和控制的机制。制度的存在,在于通过对社会主体的行为施以规范,在必要的时候做出惩罚,以维护秩序,实现社会的善治。


同时,一个好的制度也会公正地调节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只有建立一套把自私自利的行为转变为有利于社会的制度,通过制度对社会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疏导,从而内化人们的行为动因,最终实现增进全社会利益的目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