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着文摘
文摘是一种学习方式。录取热点知识点启发点保存在此。版权暨免责声明:感谢所有支持者!若涉侵权,将第一时间删除。所发图文不代表本号观点。标题、图文或有删节或调整。小茶座不上头。个微:jqqkkk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蓝钻故事  ·  雷军挖了DeepSeek的墙角 ·  12 小时前  
十点读书  ·  DeepSeek火爆全网:人和人最大的差距, ... ·  昨天  
十点读书  ·  看透人性,你就能预知人生结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着文摘

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单纯说是一种市场现象,要看到背后的“潜规则”

读着文摘  · 公众号  · 读书  · 2024-07-15 11:50

正文

秦晖 新周说 2024年07月10日


人们知道三鹿奶粉三聚氰胺问题引起社会反响后,当地政府一直掩饰真相、庇护企业,而持有三鹿43%股份的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却不顾自己利益可能受损,要求政府处理此事。

秦晖,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退休教授。


本文节选自《牛奶掺假史:食品安全的过去与现在》一文, 原载《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显然,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是近年才有的 ,从奶业掺假的历史可见一斑。 毛时代"食品安全"问题不凸显,不过是因为那时食品匮乏的问题太凸显而已。

在农民不怕农药残留,只怕苦笋"刮油"的年代,有"食品"(不管什么样的食品)就有了"安全"感,没"食品"就没有"安全"可言,所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这首打油诗倒确实是那时的普遍心态。但那时的食品质量问题其实是很严重的。

时代,中国还谈不上有什么奶业,但改革初年有了奶业之后,食品质量问题几乎在一开始就出现于这个新兴领域,这就是我当年所知的掺假之风。

其实就常理而言,短缺时代的市场中假冒伪劣猖獗倒是不难解释的,因为那时是卖方市场,对别无选择的购买者什么都能卖出去。

刚刚走出匮乏的人们,有胜于无就很知足,也不太在意质量,那时也没什么消费者权益的概念,更没听说"三一五消费者日"。

到了过剩时代就不同了,买方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能够挑三拣四了,假冒伪劣一旦败露,你就别想在市场上立足。所以尽管由于"信息不对称",买方市场也难免有假冒伪劣,但严重的假冒伪劣一般还是与卖方市场相联系的。

就像当年俄罗斯在转轨之初什么都短缺的时代,假冒伪劣也很泛滥--令人难堪的是,那时俄罗斯市场的假货,如鸡毛填充的"羽绒服"等等很多是我们的同胞弄去的,以致"中国倒爷"在俄罗斯至今声名狼藉。

但是后来俄罗斯市场走出了短缺陷阱,"中国倒爷"渐渐就吃不开了,今天俄罗斯市场已经很少假货,仍在俄罗斯打拼的华商也基本都是规范经营的了。

1980-1990年代我在西安看到的三个回合"掺假"现象,也许都属于上面所说逻辑可解释的范围。可是2004年出现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2008年又出现更严重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就不好再这么解释了。我国在乳业已经是买方市场的时代,还频繁出现"第四回合"的严重掺假,着实有点奇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