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钱江晚报
30年一贯靠谱! 在浙江,新闻最快,资讯最多,服务最全!还能聊情怀、侃八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M93交通之声  ·  痛心!一家五口全部遇难…… ·  昨天  
杭州交通918  ·  大S去世后,小S首度更新动态 ·  2 天前  
钱江晚报  ·  杭州上城区辟谣:不实信息! ·  3 天前  
FM93交通之声  ·  他退役了!与其交往的女子已被抓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钱江晚报

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这对好基友要来杭州一起说相声了

钱江晚报  · 公众号  · 浙江  · 2017-03-31 07:00

正文

韩国是什么星座?狮子座。

额的额的,都是额的。 指南针他们发明的,端午节他们发明的,四大发明都是他们发明的。

反正中国人就发明了韩国人。


上面这个在江湖上广为流传的段子,来自苗阜和王声的《星座漫谈》。


都说天下好哥们的标准: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一起下过乡,这对好基友,不仅一起同过窗,还一起怼怼呛。


认识30年,合作10年,这对好基友之间的开裆裤友情故事,精彩!


1982年,陕西铜川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苗阜出生了,二是王声出生了


苗阜长着一张方脸,人称小方▼

王声长着一张圆脸,人称小圆▼

故事发生在1988年,他们7岁时。


小时候的苗阜,不爱说话。转了几所学校插班,都是不认识的同学。没了玩伴,写完作业,只能听广播看看电视。


那时,收音机叫黑匣子,黑白电视机只有俩频道。


小学二年级的一天, 7岁的苗阜,从黑匣子里听了一段相声,是个老节目《反正话》。苗阜觉得挺有趣,听了一遍居然就记住了。

王声出名比他早。同为矿务局子弟学校的小学生, 7岁的王声已经获得了陕西省首届少儿曲艺大赛的金奖。


两个人是发小,一个大院长起来的。


苗阜是儿童游戏队队长,王声是副队长,兼队员。

苗阜是借读生,人又腼腆,调皮的小伙伴们把他当女孩看,起了个外号“苗大妮儿”。


转眼上了初中,依旧腼腆的苗阜给女同桌送了一张磕磕巴巴写就的英文贺卡,结果被一帮少年在放学路上堵着揍。


回想起来,那不过是情窦初开懵懵懂懂的时候。但在当时, “跟吃饭似的,中午一顿打,下午一顿打”,“得亏当时没有晚自习,要不然还有一顿‘夜宵’。”


校园暴力持续了一个月。有一回,正在挨打,那个女同桌哭着跑来劝架。那一刻,苗阜内心的自尊被激发,一个男孩要靠女生保护,太憋屈了。从小不爱说话,终于在那一刻爆发:我要报仇!早晚要报仇!


苗阜开始结交各路朋友,出入台球厅、录像厅、旱冰场,把父亲的香烟偷出来给新朋友抽,红塔山,阿诗玛,红山茶。很快,身边聚集了很多江湖朋友。


他跟伙伴们一起看古惑仔,想象着自己叱咤风云,梦中变成一个江湖大佬。大家都愿意聚在他身边,嗯,认识苗阜,就有好烟抽。


父母为此熬煎,百般劝诫,毫无效果。苗阜不以为然。叛逆的情绪在膨胀,他认为这才是成功了。三年初中,混沌而过。


好在母亲的一次谈话使他幡然醒悟。母亲说, 人生的出路,都是自己走的,我们不给你过多规划,只希望你过得平安。


苗阜开始发奋。他当了班长——初中混社会的好处,是锻炼了他的组织能力。可惜学习成绩一时上不去,一直徘徊在前三名,倒数的。

16岁,苗阜考上宝鸡铁路运输学校,创办了电声乐队,每天唱Beyond的《海阔天空》,两眼含泪,多愁善感。


此时王声在读高中,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是打开收音机听评书。


19岁,苗阜毕业,被分配到陕西梅家坪车站,成为一名铁路电工,一待就是八年。


工区晚上只有几个人。电视没有台,手机没信号,一阵儿一阵儿的,得举着跑到山头上去。


苗阜凌晨五点就起来了,清扫了院子,看书。他从小就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传统文化、古典小说、相声剧本,还有老曲艺家的传记。大量阅读丰富了内心,也使他向往着山外的世界。


当时西安铁路局正在筹办艺术节,苗阜趁机给主席提出想搞个乐队,买些乐器设备。


工会主席看了看他开列的器材单子,给了一张空白支票,说,没填数字,是怕预算不够,根据实际需要,你自己填。


苗阜又惊又喜。他和一帮同事鼓捣出一个乐队,又在工会主席看排练时,适时请求道,我个人喜好说相声、演小品,能不能再排个节目。主席说,那很好嘛,不过得是原创。苗阜第一次动手写起了作品。


二〇〇一年七月四日,苗阜登上了舞台。那一天,一场晚会他演了三个节目,两个小品、一首歌。从此,“苗半台”成了他的新外号。


这个日子,苗阜以为是自己的吉日,后来青曲社开张,他也定的是这天。


苗阜的父亲是厨师,人挺严肃的,不希望他去说相声。母亲也反对他搞文艺,最大的期望,是他在铁路上当个工长。


按说铁路的工作和相声毫不搭界,可相声梦一直在苗阜心底蠢蠢欲动。只要听说铁路局有文艺活动,他就请假打车赶去搬道具,天天在领导眼前晃。


而王声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读书,大三开始收集整理传统相声资料。


毕业后,王声在西安成为一名教辅编辑,做着校对工作,但仍利用业余时间写相声小段,最终拜师学相声, 放弃了工作。


二〇〇六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苗阜到陕西电视台参加一档节目《捧逗先锋》。一个白白净净戴眼镜的瘦小伙进来了。两人说着说着,说到一块了:都来自铜川,同一个小学。 苗阜一拍大腿,你是王声!王声也指着他,你是苗阜!


就这么着,苗阜王声搭档说起了相声。


当时苗阜在临潼住,每天上下班乘坐班车,一路听着大家说各种各样好玩的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把好玩的句子都记到本上 ,积累着后来创作的素材,也积累着梦想。


二〇〇七年,青曲社成立。



青曲社刚成立之初,个中滋味,酸甜苦辣,苗阜和他的小伙伴们甘苦自知,怕是不能像青曲社门联上说的那样,“一笑了之”。


有一次,苗阜想在易俗社演一场,纪念陕派相声一代宗师张玉堂先生。这是场大规模的演出,又是在百年易俗社,他心里没底。


演出前晚,正在排练的一刻,苗阜感觉不好,一下昏倒了。连续多天的工作,终于累垮了他。躺在病床上,他心急如焚。这可咋整!一开始,还担心票房,现在票都卖得差不多了,不能演出?怎么交待!


打了一晚上药水。凌晨时分,苗阜迷糊着了。只听手机响了,是王声打来的。


苗阜以为他是来安慰他的,可他发现想多了。


王声问了一句:晚上能演吗?


苗阜咬咬牙,能!


王声就把电话挂了。

当天晚上,观众很热情,演出很成功。苗阜在台上,使出浑身解数。到了后台,衣服都被汗浸透了。一半是紧张,一半是体虚。


这个晚上,他有两大收获,一是演出了作品《歪批山海经》,也就是后来火遍全国的《满腹经纶》。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