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韩雪好像突然走了女老干部的流量路线,到处都能看到关于她的彩虹屁文章,主题是“自律的人有多可怕”、“高度自律会让你的人生开挂”……
我就有点纳闷,印象中她已经很久没有像样的作品了,此处“作品”不含在综艺节目中得奖,而是真正打动了一届观众的艺术创作。
即使是这几年大女主剧那么流行的情况下,孙俪、周迅就不用说了,连范冰冰、关晓彤都交出一部挑大梁的作品了,但好像也没看到这位韩女神的身影。
她真正演戏的时候好像没什么情绪
一个有才有貌有背景,还肯吃苦外加高度自律的人,为什么在坚持了二十多年的行业中,没什么水花?
最近看到一位网友的帖子,我多少也明白了一些:看似,
她说她想要的,和她的行为模式是背道而驰的。
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聊聊,自律是不是真的会让人生开挂。
如果所谓的自律是韩雪那种,把每一天切成小块,精确到分钟地跟着课程表走,那我很怀疑这种方法的疗效。
之前有一部真人秀《女人有话说》,派谢依霖和奚梦瑶去韩雪家三天两夜体验生活,大家发现韩雪过着寄宿高中般的每一天:
七点半起床,三分钟洗漱,五分钟化妆,早饭非常清淡,中饭十几年没吃过……
外出吃饭,经常是在同一家餐厅、同样的位置点同样的菜。
和朋友见面会计算时间间隔,不想太常见面,因为:
“我身边好多朋友,并不是天天见,我反而喜欢朋友很长时间才见面,那个聊的全是精华,我觉得这样很好。”
很多人都说,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可惜我做不到。
恩,我想说,我也做不到,好在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首先,这样的状态,绝对毁灭生活中任何一点点有趣的小火苗。
做日常工作的时候,我能不能化妆只用两分钟呢?只涂个底妆画个眉毛,口红在路上化,也足以应付日常所需。
如果今天有重要场合,是不是可以化二十分钟,以表达重视呢?
同理,有时候休息,可不可以出去吃一顿一个小时的早午饭,作为享受慢时光的一部分呢?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机动,我不觉得这些是浪费时间。
至于朋友,我不愿计算见面间隔,所有真朋友都享受一个待遇——你任何时候需要我都可以直接找我,我也不在乎他们聊天聊的是不是精华。
意识到时间有限后,并不想把任何一个下午像烂苹果一样吐掉,像我二十多岁时混的那样,但也同时不想把每一天都像上了发条一样的机器般地度过。
人生已经很苦,谁都不是草莓味的,何苦还给自己加黄莲。
然后,自律恐怕也并非最牛逼的工作状态。
最可怕的人是怎么样的呢?不是到了钟点就做这个那个,而是精确目标主义的。
任正非后来接受采访讲,华为刚刚创业的那段时间,他们整个团队吃住都在租来的小房子里,不分日夜地研究机器,开发自己的东西,成员们醒来就开干,做得累了就去休息,已经没有时间规律可言,就这样做出了最初的产品。
自媒体界也是这样,任何一个大新闻出来,能吃到第一波红利的就是那种,不管在爬山还是逛街,无论准备睡觉还是刚开始吃饭,立刻接上网络写起来。
我自己因为有份工作,所以我必须过一种更“自律”的生活,那也意味着我常常跟不上节奏。
有一回,很少找我的老大秦小明同学,半夜发微信给我,说有一个热点,苍井空结婚了,你要不要写。
说真的我当时已经睡下了,但想想我已经看到了他的话,而且当时写确实比我第二天上完班再写效果好,于是只好从被窝里滚起来开电脑。
那篇文章是我那段时间阅读量里最高的,但我那天弄到凌晨三点才能去睡,这就是真正要做一点点成绩的代价,而不是八点开始学英语,九点听经济学。
小明自己呢,任何一个热点他都愿意熬通宵,日夜颠倒。
“自律”反而是牛人的绊脚石。
韩雪打的自律牌,其实有点尴尬——
只有江湖上无法以成绩参与排名的人,才一直强调我有多努力。
要么先天条件很差,出来哭诉“我为了梦想付出了很多”,也不过博得一点同情分。
陈忠实先生写白鹿原的时候,可谓耗尽了心力。
每周,他回城一趟,从家里带着馍回到白鹿原下的祖屋,靠着冬天一盆火、夏天一盆凉水写作,一直从1988年写到1993年完稿,写完已经过了五十知天命的岁数。
找编辑推荐时,他说,
不要夸这本书,因为万一读者看了不怎么样,岂不是羞愧?也不要强调我写得多努力花了多少时间,如果作品不好,你讲你写了十年也没意思,丢人。
韩雪作为演员,在综艺节目里的“单元表演”都很厉害,但没有作品说话,那种一再被强调的努力便显得徒劳无功。
这不该是“努力”的锅,而是她的自律方向也许是有问题的。
她有个“三不原则”,就是不拍吻戏,不把自己当圈内人,不和圈内人谈恋爱。
不论理由如何,这个“三不原则”透露出,她对于想要实现“梦想”的那个领域,和从事那个领域的人,是存在偏见的,是刻意保持距离的。
你不把自己当圈里人,排斥真正意义上的情感连接,你又怎么可能全心投入这个圈里的工作呢?
这就跟很多人口口声声说我要赚钱,我最大的梦想是获得财务自由,但言语中又觉得钱很脏很罪恶,是一样一样的。
我最喜欢韩雪的时候,反而是她放掉了那些条条框框,怒怼各大品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