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盛商圈一景
冯骥才曾在《老街的意义》中写过一段话:“城市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结识了一个城市之后,总会问一问这城市的由来。有的城市没有留下童年的痕迹,它的历史仅存于空洞的文字记载中;有的却活生生地遗存至今——这便是城中的老街。”
钟公庙街道的名字来源于一座庙,这座庙当年就在一条老街上,只是由于城市的变迁,老街被改造了,但不少人的记忆中,仍旧清晰地留存着老街的韵味。
老街是钟公庙的历史承载
要说现在的钟公庙街道,哪里最繁华最热闹,除了万达广场,必然就是联盛广场一带。
钟公庙的名字来源于钟廉庙。它的繁荣则始于庙前的那条老街。那条老街的位置,就是现在的贸城西路联盛广场B区段。
史料记载,从前钟公庙一带为鄞县宁裕乡,当时这一带有千余户人口,居民们每逢农历九月十五便会敬“神”演戏。
后来,这一风俗逐渐演变成居民的文化活动,并且还衍生出了农贸集市,热闹非凡。这样的繁华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斗转星移, 因空间所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钟公庙集市逐渐向宁姜公路两侧转移,原本东西走向的老街慢慢变得萧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钟公庙一带拆迁改造,一幢幢商品房和商业楼宇拔地而起,老街便消失了。
钟公庙曾经最热闹的地方
“那条老街大概4米宽,250米长,庙宇就在这条街上,庙门口还有一棵百年古樟树,南面贸城河从庙前流过。”83岁的姜忠良说起那条老街时,记忆犹新。
1951年,15岁的姜忠良跟着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从市区来到钟公庙。他父亲原本是宁波航运公司的工人,因工作安排需要,被调到郊区工作。没有地方居住,他们一家就被安排住在钟公庙的后大殿,一住就是8年。
那个时候,庙两旁有六七家店,裁缝店、理发店、鞋店、药店、水产部、杂货店以及一家大饼店。每月农历逢三、六、九那几天,是老街最热闹的时候,周围的农民用扁担挑着,把收获上来的农副产品拿到集市上卖,赶集的人也会来老街凑凑热闹。
▲
当年老街旁的村民生活旧照
虽然就住在老街上,姜忠良也鲜有买东西的时候。他说那个时候哪有钱,家里六口人,能填饱肚子就算不错了。看着别家的小孩骑在父亲背上,手中还提着猪肉经过,姜忠良只有羡慕的份。
那段时间,老街一直是这一带最热闹的地方。周边不是广袤的农田,就是零星的民房。
“新”老街奠定了钟公庙的繁华
上世纪50年代末,在钟公庙农田上修起了一条宁姜公路,经过几年的修建,便成了这一带的主干道。随后,钟公庙的商业中心也开始转移到宁姜公路两侧。
在钟公庙境内的这段宁姜公路,现在虽被称为“钟公庙路”,但是老底子钟公庙人也习惯称之为老街。上世纪70年代,这条老街已颇具模样,原本设在钟公庙的粮站和供销社也都造起了全新气派的建筑物。除此之外,卫生院、广播站、东方红酒厂、乡人民政府等都建在这条老街的两侧。
今年60岁的周瑞金当年就是钟公庙供销社的员工。他说当年能进入供销社工作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1984年,周瑞金从姜山镇朝阳供销社调到钟公庙供销社后,便在这里安家落户。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人们买什么东西都要去供销社,而供销社就像是魔术师的‘百宝箱’,要什么有什么。” 周瑞金还记得农民“双抢”的时候,他们经常撑着船“送货下乡”。
▲
当年老街旁的村民生活旧照
后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市的大街小巷上,购物中心、商场、超市、小卖店到处都是,人们买东西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排队抢购了。经过几次改制,周瑞金也脱离了供销社系统,自己做起了生意。
今年67岁的姚忠明是当年钟公庙粮站的站长。粮站,是老街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也跟钟公庙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姚忠明说粮站选址异常考究,当年还是以水路为主的钟公庙,粮站建在河岸旁边,粮站旁的河埠头就有南北两个。为了安全,粮站四周还会用石头砌上又高又厚的围墙。
每年“双抢”还没开始,粮站的职工就忙开了。粮仓里里外外要清理打扫干净,喷洒防虫剂,破损的防雨布要重新缝补,就地取材搭个凉棚,供送粮的社员们休息。
早稻开镰后,农民就将金灿灿的稻谷晒干扬净,运到粮站。最初的时候,农民都是用箩筐装稻谷,用船只运到河岸边,然后一筐筐地挑进粮站。排队轮到了,质检员会随机取出谷粒,用牙齿嗑一下,“嘎嘣”一声响,说明稻谷晒得够干,点点头,表明验收合格,此时的农民也就如释重负了。
从最初的用箩筐装、船只运,到后来的用麻袋装、手拉车运,再到拖拉机运输,老街见证了当地粮农生产生活的变化。
村民变城里人
随着钟公庙街道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老街又一次焕发新生。老街上的那些工厂不断外迁,粮站、供销社等退出了历史舞台。
随后,联盛广场A区、B区、C区相继建成,成了钟公庙街道又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当下,随着明州里的建成投入使用,联盛商圈已成为鄞州又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
而原本居住在老街上的人们,也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新建的社区,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温馨和谐的家园。图书馆阅览室、老年活动室、居家养老中心、便民志愿服务队、室内外健身设施的不断投入,让老街上的人们过上了“村民的后现代生活”。
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不断有新面貌的建筑落成,老街开始老化和显得突兀。现在很多人在呼吁保护老街,因为老街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本地历史和挥之不去的记忆。
可是,城市的发展空间有限,城市发展需要新血液新建筑,所有的建筑如果仅停留在改造,毕竟也不现实。总有那么些老街,会彻底消逝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更新换貌,但也不能固步自封,拒绝改变。
那些消逝的老街回味那留存城市的韵味,这也是一种成长。
回味消失的老街记录城市的成长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不断有新面貌的建筑落成,老街开始老化和显得突兀。现在很多人在呼吁保护老街,因为老街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本地历史和挥之不去的记忆。
可是,城市的发展空间有限,城市发展需要新血液新建筑,所有的建筑如果仅停留在改造,毕竟也不现实。总有那么些老街,会彻底消逝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更新换貌,但也不能固步自封,拒绝改变。那些消逝的老街回味那留存城市的韵味,这也是一种成长。
来源 | 鄞响客户端
编辑 | 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