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三百娘子军,在正安挺出名的,请问是哪个部队啊,我怎么不太清楚啊.....”。正安一个95后的小女孩,一脸疑惑的问道。“娘子军,到底是做什么的啊,又是晚会又是论坛的,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吗?”。类似这样的询问很多,看来“劳务品牌”的宣传工作,还是有待加强啊。
正安三百娘子军,不是什么部队。而是1987年正安政府组织了300位姑娘,冒着“犯错误”的风险,南下广东打工。这种有组织、有规模的劳务输出,在正安、在贵州乃至全国,并没有成功案例。正安“敢为天下先”的大胆尝试,在今天来看不算什么,在当时可谓是大新闻啊。
这么多人舟车劳顿,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才到了广州。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正安姑娘,在广州番禺开启了全新的打工生活。由于生活习惯、语言问题、饮食习惯、心理恐慌等原因,很多人去了就想回家,在当时引起了很多波动,社会上的评价也是褒奖不一,把正安也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后来县领导和有关方面同志,只能向省里面打报告,实实在在的建讲述了,南下广州番禺的实际现状。据说,省里面有关同志也不敢轻易拍板。几经周折,这件事情得到了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高度关注,并作出了重要批示。书记批示了,大家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工,从正安输送到了广东番禺、东莞、深圳等地。
正安“三百娘子军”开创了劳务输出的先河,后来也成为了贵州乃至全国很多地方,纷纷效仿的办法。一晃30年过去了,回忆起当年的沧桑岁月,不管是当年的政府官员,还是农民工兄弟姐妹,都会忍不住流下热泪。
正安劳务经济,逐渐成为90年代,最为耀眼的名词。正安“三百娘子军”开创的劳务先河,载入了正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史册,在“三百娘子军”的基础上,升华而开的“尹姑娘、珍汉子”就成了正安劳务经济的一张名片。
广州番禺依旧是正安人的“第二故乡”,旧水坑、市桥、罗家、鱼窝头、番禺广场、大夫山等地名,成为了正安人心中,难以磨灭的时代记忆。如今,远在他乡的珍州儿女,遍布珠三角、长三角、北京等大城市。
罗钢《回家过年》卡拉OK版本
最近几年,正安籍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了一股清流。正安县委、县政府抓住机遇,推出了“雁南归、凤归巢”等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大批正安籍企业家回家投资,共同建设美丽家乡,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讲到这里,大概也就明白了“三百娘子军”,在正安人心中的那种特殊定位。当年的姑娘们、小伙们,已经步入中年,已经成为了各条战线上,最具话语权的企业家和其他社会角色。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身处何方,正安永远是你家,永远是你最温暖、最安全的精神和投资港湾,常回家看看吧。
为了纪念正安农民工“劳务”文化,现面向社会,征集打工老照片,回味那些年难忘的青春岁月。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爆料:[email protected]
(商家入驻/分类信息/广告)
广告合作13585054936
【本文由“正安001”发布,2017年0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