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朗自学
自学就是孩子内在生命的自我生长;越小自学能力越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华商报  ·  龙抬头吹响集结号,健步跑等你火速来报名! ·  16 小时前  
华商报  ·  龙抬头吹响集结号,健步跑等你火速来报名! ·  16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朗自学

一位妈妈的困惑:我从小优秀的孩子,为什么会成为“985废物”?

小朗自学  · 公众号  ·  · 2024-12-21 12:00

正文

作者:夏小雨
原创:家庭治疗研究院(微信号:strken)

01

“真的没想到,考上985,竟然是我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一位985学霸的经历,引发了很多人的感慨。

努力了12年,他考上了梦想中的985学校,只是没想到,短暂的喜悦过去,就是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

进入大学之后,他才明白了什么叫“人外有人”,优秀的同学很多,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而自己只是一个会死读书的平庸之辈。

失落之下,他开始摸鱼,开始摆烂,开始逃课,每天吃吃逛逛玩玩,体重暴涨,成绩一落千丈,很迷茫,很无助,很空虚,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这样的感受,很多人都曾经历过。

作为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时起,就拼命内卷,课外班、补习班、兴趣培养、假期游学,熬过了一次又一次考试,可到了最后,却成为了颓废的“985废物”。

这样的结果,难道真的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
02
分数,从来不是万能的通行证

在很多父母的认知中,好成绩=好大学=好工作=好人生。

人们用学习好坏来评判孩子的好坏,教育的赛道就变得格外狭窄,众多孩子被迫被挤在了学习的道路上,付出沉重的代价,只为了能够成为站在分数顶点的人。

父母、老师和孩子,变成了紧绷的三角形,烦躁、焦虑、失落……种种负面情绪如影随形。

这样的孩子,真的能算成功吗?

儿童心理学家陈默在《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但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却没跟上》一文中就曾写道: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从小到大的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

但他们内心的兴趣和热爱从未被点燃,他们也从来没有真正地思考和探索过。步入社会后,褪去名校的光环,会遇到各种困难,遭遇种种迷茫,难以从困境中爬起来。

这样的学生,被网友们嘲讽为“985废物”。

南方都市报曾经采访过几位这样的大学生。

他说,进入大学之后,他一直在“带病学习”,整个人像是一个没有油的重型机械变成废铁了,因为你无法驱动它,也因此,每天什么都不想干,什么都不想动。

图片来源:都视频微博

还有人说,上了大学压力很大,没有真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看到别人在做什么,自己也去做,结果又不是很满意,就开始自我否定。

分数,从来不是万能的通行证。

如果教育只是注重眼下的功利性,过早地用考试和分数挤压了孩子的热情与活力,当他们离开了考场,进入职场时,他们会悲哀地发现,除了学习,他们什么都不会做。

正如一位名校毕业生说的: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工作的本质上来,情商、人际关系处理、对挫折的态度、面对选择的能力、能否坚持的毅力,这些品质比你从哪个学校毕业重要多了。

一个只会学习,没有方向、没有热情、没有活力的“学习机器”,注定无法走得远。

03
身心健全的孩子,才能行走世间

三联生活周刊曾经有一个热搜话题:教育对人的评价只有分数这个标准吗?

图片来源:微博热搜,主持人@三联生活周刊

当学习和分数挂钩,孩子就会在心里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考不好,父母和老师就不会喜欢我。

于是,负面的情绪就会和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习失去了快乐。

那些学习成绩不很理想,不能考入重点学校的孩子们,他们真的就不优秀吗?

知乎上有这么个问题:那些曾经成绩不好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图片来源:知乎

她说,从小学时起,她的成绩在班上就是倒数,全班五十人,她是四十多名。

但她真的有在很努力地学习,每节课都听,可就是听不懂,作业不会做,中考的成绩一塌糊涂,没能考上高中,只能上了技校。

在这里,她依然很努力地读书,常年的坚持之下,她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成绩不断提高,以全校第一的名次考上了大学,虽然只是一所普通的二本学校,但她真的很满足。

如今的她,在宁静的校园中享受着读书的快乐,她也有了新的目标:考研。

她说,曾经我认为学习不好,就一无是处,学习成绩把我彻底否定了,可是,现在我才发现,我一点都不差,我只是没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孩子的人生很漫长,几十年,两万多天,他们会经历很多风霜雨雪,当然,也会看到更多的阳光灿烂。

当温暖照进内心,他们就能感受到阳光与爱意,整个人都会散发出温润的光芒。

孩子的人生会有很多条不同的赛道,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顺着热爱的方向去走,咬牙坚持,就一定能够抵达光明的彼岸。

身心健康,找到自我,能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发光发热,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04
养育优秀的孩子,要给他们四把钥匙

有了孩子之后,我们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教育的路,应该怎么走?是让孩子赢在当下的学习,还是赢在未来的人生?

答案不言而喻。

从小给孩子把好正确的道路,指引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就是要给他们四把“人生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情感联结,搭建强大的支持系统

《心理韧性:如何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指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强大的支持系统。

家,是孩子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他们可以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所烦与所忧的地方,也是他们获取力量与慰籍的地方。

陈海贤老师在谈起父母时,满心感激。

决定去学心理学时,父母会担心,但也只是担心,不会干涉,并告诉他:今后的一切都要靠你自己。

有了父母的托底,他才有勇气做最努力的,最真实的自己。

第二把钥匙:性格塑造,培养平和乐观的心态

家长会上,曾经听到两鬓斑白的老校长语重心长地说:现在教育,拼的就是心态。

想想看,的确如此。

在当今教育全民内卷的大环境之下,很多父母和孩子被裹挟着向前跑,他们疲惫,他们焦虑,却无法停下奔跑的教育。

最终,孩子被压垮了,在原本最快乐的童年,失去了色彩和活力。

而那些有着良好心态的孩子,他们或许无法在课堂的每一次考试中取胜,但是,他们的脸上永远带着微笑,胸中闪着一团火。

我们相信,他们的未来,必定绚烂而多彩。

第三把钥匙:目标建立,建立清晰明确的目标

哈佛大学曾经针对一群智力、学历和背景相似的人做过一项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那些具有清晰且明确的长期目标的人,最终成为了各自领域的成功人士。

有目标的孩子,往往能够走得更加坚定,也更加顺遂。

这个被多家官媒疯狂点赞的17岁男生,曾经是一名中考落榜生,妈妈建议他去一所普通中学,他则坚决选择了职业院校,最终逆袭成功。
图片来源:大参考微博

我们要给孩子设定清晰、可行的目标,让他们成为“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光芒”的孩子。

第四把钥匙:知识储备,保持持续的学习能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