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童行未来
清华工科妈妈,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的学习者。我想和你们分享我在育儿实践中所知所感所想的一切。微博@惠施_在路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谷饶生活信息站  ·  【谷饶直聘】1月21日更新,谷饶人才求职招聘 ... ·  8 小时前  
51HR派  ·  300万变1万,用什么说法不觉得有问题? ·  20 小时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中国新闻周刊全职岗位@你!抓紧投递! ·  4 天前  
郭霖  ·  Android 15新特性,预测性返回手势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童行未来

科学启蒙中,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孩子去探究?

童行未来  · 公众号  ·  · 2017-07-12 22:57

正文


童行未来第7次原创分享

本文适合:3-6岁幼儿


这是幼儿科学启蒙中很重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选择适合的主题供孩子探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能从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得什么。


首先一个认识是: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让孩子去探究,应根据孩子兴趣、经验和认知水平进行选择。有些问题可以直接告知或者带孩子去查找资料,有些问题适合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有些问题可以留点空白待他们以后去学习。


关于什么样的问题适合让幼儿去探究,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1

这个问题能否引发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科学探究的起点,孩子对于自己不感兴趣、自己没有需求的事物是不会进积极的学习和探究的。我们有时会看见,孩子对老师想让他们学习的科学知识不感兴趣,而是更乐于去探索他们自己感到好奇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孩子错了,而是老师的教学目标没有转化成孩子的需求。关注孩子的兴趣点所在,从中生成可供探究的问题,更可能激发孩子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学习。例如,对于一个喜欢小汽车的孩子,从汽车主题引发的关于物体运动和力的科学现象,就更可能让他产生探究的兴趣。



2

探究这个问题是否具有方法论意义?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里说过,科学启蒙不是常识的灌输,不是让孩子记住某些具体的事实,而是让孩子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的、批判性的思维,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的知识内容尤其值得让幼儿去探究学习。


尽管各种知识的获得都具有方法的意义,但是其意义的重要性程度并不相同:


最低层次的问题是关于事物命名的具体性事实,例如“这棵树叫什么?”,这种问题就不具有方法论意义,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或者带孩子去查找现成答案就好了。


次低层次的问题是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性知识,比如,树木的形状,蚯蚓的外表,等等,这些知识可以让孩子通过观察去了解,但可深入探究的空间不大。


而最适合孩子去深入探究的问题,是那些能让孩子通过动手实验来发现答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渗透科学思维方法的问题。例如,“如何让湿毛巾干得快”,这个问题就可以引导孩子回忆以往用干手机、电吹风的经验,让孩子猜想什么样的条件能促使毛巾快干,然后设计实验证明这些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需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引发一个完整的“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形成解释”的科学探究过程,包含了观察、比较、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这对幼儿来说就非常具有探索价值。



3

 孩子当前能理解到哪个层面的概念?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还很欠缺。科学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必须是幼儿可探究、能理解的,如果跨越孩子当前的发展阶段,去让他们探究超越他们经验和认知能力的问题,常常会让孩子被迫做出一些非科学性的猜测,这反而不利于科学概念的建立。例如,关于磁铁,在幼儿阶段孩子能掌握“磁铁能吸引特定物体”的概念,但还不能正确解释为什么磁铁能吸铁,这涉及到磁场的抽象概念。随着经验和知识的逐渐丰富、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儿童的认识才能逐渐接近于科学论断,而这一过程远不是幼儿阶段能够完成的。


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可多以描述性探究为主,即从现实出发,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归纳推理,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特征的认知。例如,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什么条件下物体会沉浮、水能溶解什么物质,等等,都是适合幼儿探究的主题。而至于探究的深度,以孩子已有经验和当前认知能力能理解到的程度为宜。


举个例子,我和我儿子进行过一次对“水张力”的观察,用滴管把水滴在乐高积木的小圆凸起上,当水滴接近溢出时,可以观察到水滴的弧形水面,孩子对这个现象感到很好奇。在他当前这个阶段,发现现象,引发认知冲突,保持好奇就好了。至于为什么水不会流下来,那就涉及到水分子之间聚合力的问题,是孩子当前的能力无法去探究的,可以留待日后他有能力去理解的时候再去学习和认识。




声明:本文为童行未来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需授权。欢迎留言和转发。

微信号:walkwithkids
与孩子同行的路上
我们一起成长



童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