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来源:瞭望智库(zhczyj)
作者:黄俊峰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文化输出较为成功的时代,唐代可能是最突出的范例。
早在宋代,“唐”就成为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至今,“唐人街”也常常作为海外华人社区的代名词。
唐代文化当时在国际上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它又因何能在“文化输出”上取得成功呢?
1
现象:多国成为小号“唐朝翻版”
唐帝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从邻近国家向外扩展,经由陆海两条丝绸之路,远达中亚、南亚、阿拉伯、甚至非洲。
其文化输出形成两个层次:
对邻国的影响十分深刻,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东南的越南等国,在当时几乎完全按照唐的“模子”塑造国家,成为小一号的“唐朝翻版”,这种状况被史学界称为“中华文化圈”。
对丝绸之路沿线上更远的国家,文化影响可能没有那么巨大,但当时中国艺术、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多种发明,都在海外传播并发挥作用。
政治和法律制度输出国
唐代“文化出口”最大宗的“产品”是制度
,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新罗等国几乎是全盘复制唐朝,包括官制、科举、户籍、税收、文教、都城建制等基本制度,这其中就有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
同样成为“东亚标配”的还有唐代的法律制度——
律令制
,“律”约相当于刑法,“令”约相当于行政法规。如今的中国法律史研究,常以日本律法文本作为依据来研究唐律,足见当时日本法律对唐制度模仿痕迹之深。
国际人才交流基地
唐王朝,尤其是两座都城——
长安和洛阳
,都是当时的世界人才、学术交流中心。来自不同国家的众多留学生入唐学习,培养了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姜公辅、崔致远等为数不少的“中国通”级别人才,有些直接进入唐的官僚系统,有些归国传播所学的知识文化。
引领文艺和时尚
唐代同样是“流行文化”的塑造者,
真可谓把“民族的”变成了“世界的”。唐朝的诗赋、围棋、音乐、书法、绘画风格、服饰文化、茶文化,都能成功引领风尚。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新罗影响极大,一时成为半岛“偶像”,甚至还出现专门模仿其诗歌风格的“效乐天体”(白居易字乐天)。
外来文化的新传播中心
唐代的文化输出之强势,还表现在其对外传播的不仅有本土文化,一些本是外来的文化类型,竟然转而以唐作为传播中心。
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佛教。
佛教本源于古代印度,即便在唐代,印度也仍然是佛教的基地和学术中心,玄奘等唐代僧人西行取经即是明证。但风靡整个亚洲的佛教,却是由唐王朝发起传播的,而且传播的是已经完全中国本土化的禅宗等佛教流派。
2
过程:文化梳理适应时代需求
唐代文化能成功向外输出,要
归功于国内文化的整肃和规范。
今人说起中国的中古时代,往往以“汉唐时代”相称。但其实汉与隋唐之间,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和混乱,文化、学术也不能避免。此间佛教、道教等新兴文化在中国纷起,即便是传统儒学也多分枝杈,对于传统经典的解读分歧甚重,正如《北史·儒林传》所言“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中国文化在分裂割据的环境下宗派林立、自说自话,未知何者为正宗。
面对这样一盘散沙的局面,国际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也根本搞不清到底该听哪家之言,对外文化输出自然更是无从谈起。
隋代重新奠定大一统格局之后,唐王朝真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梳理,从典章制度到琴棋书画,唐代对文化的顶层设计覆盖面极其广泛。
这种梳理并非一味地追求“本源”,而是
与当时时代的需求相适应。
古代虽然不像如今那样日新月异,但终有时代的差别,更不用说唐代正处于社会、经济环境重大变革的时期。将几百、上千年前“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直接搬来,未必适应当时的需求,更未必得到受众的欢迎——国内都不买账,遑论“出口海外”?
唐代的制度设计便是既有继承,更有发展,将前朝南北方政权制度特点、及隋朝的制度,根据时代的需求整合起来,在初唐至盛唐形成了一套包含三省六部官制、科举选拔制、律令法制、租庸调税制等核心制度的规整体系。
纵观整个中国制度史,盛唐之制也堪称最为整齐、清晰,也最容易学习、传播的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