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味读书
纵观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一一为您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人文历史  ·  顶级士族掌兵,是东晋的潜规则么?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张作霖手下第一参谋长,如果张学良不杀他,东北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味读书

唐朝到底有多强大?白居易曾是朝鲜半岛的国际偶像...

有味读书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5-28 18:07

正文

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来源:瞭望智库(zhczyj)

作者:黄俊峰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文化输出较为成功的时代,唐代可能是最突出的范例。 早在宋代,“唐”就成为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至今,“唐人街”也常常作为海外华人社区的代名词。


唐代文化当时在国际上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它又因何能在“文化输出”上取得成功呢?


1

现象:多国成为小号“唐朝翻版”



唐帝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从邻近国家向外扩展,经由陆海两条丝绸之路,远达中亚、南亚、阿拉伯、甚至非洲。


其文化输出形成两个层次:


对邻国的影响十分深刻,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半岛、东南的越南等国,在当时几乎完全按照唐的“模子”塑造国家,成为小一号的“唐朝翻版”,这种状况被史学界称为“中华文化圈”。


对丝绸之路沿线上更远的国家,文化影响可能没有那么巨大,但当时中国艺术、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多种发明,都在海外传播并发挥作用。


政治和法律制度输出国


唐代“文化出口”最大宗的“产品”是制度 ,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新罗等国几乎是全盘复制唐朝,包括官制、科举、户籍、税收、文教、都城建制等基本制度,这其中就有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


同样成为“东亚标配”的还有唐代的法律制度—— 律令制 ,“律”约相当于刑法,“令”约相当于行政法规。如今的中国法律史研究,常以日本律法文本作为依据来研究唐律,足见当时日本法律对唐制度模仿痕迹之深。


国际人才交流基地


唐王朝,尤其是两座都城—— 长安和洛阳 ,都是当时的世界人才、学术交流中心。来自不同国家的众多留学生入唐学习,培养了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姜公辅、崔致远等为数不少的“中国通”级别人才,有些直接进入唐的官僚系统,有些归国传播所学的知识文化。


引领文艺和时尚


唐代同样是“流行文化”的塑造者, 真可谓把“民族的”变成了“世界的”。唐朝的诗赋、围棋、音乐、书法、绘画风格、服饰文化、茶文化,都能成功引领风尚。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新罗影响极大,一时成为半岛“偶像”,甚至还出现专门模仿其诗歌风格的“效乐天体”(白居易字乐天)。


外来文化的新传播中心


唐代的文化输出之强势,还表现在其对外传播的不仅有本土文化,一些本是外来的文化类型,竟然转而以唐作为传播中心。 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佛教。 佛教本源于古代印度,即便在唐代,印度也仍然是佛教的基地和学术中心,玄奘等唐代僧人西行取经即是明证。但风靡整个亚洲的佛教,却是由唐王朝发起传播的,而且传播的是已经完全中国本土化的禅宗等佛教流派。


2

过程:文化梳理适应时代需求



唐代文化能成功向外输出,要 归功于国内文化的整肃和规范。


今人说起中国的中古时代,往往以“汉唐时代”相称。但其实汉与隋唐之间,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和混乱,文化、学术也不能避免。此间佛教、道教等新兴文化在中国纷起,即便是传统儒学也多分枝杈,对于传统经典的解读分歧甚重,正如《北史·儒林传》所言“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中国文化在分裂割据的环境下宗派林立、自说自话,未知何者为正宗。


面对这样一盘散沙的局面,国际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也根本搞不清到底该听哪家之言,对外文化输出自然更是无从谈起。


隋代重新奠定大一统格局之后,唐王朝真正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梳理,从典章制度到琴棋书画,唐代对文化的顶层设计覆盖面极其广泛。


这种梳理并非一味地追求“本源”,而是 与当时时代的需求相适应。 古代虽然不像如今那样日新月异,但终有时代的差别,更不用说唐代正处于社会、经济环境重大变革的时期。将几百、上千年前“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直接搬来,未必适应当时的需求,更未必得到受众的欢迎——国内都不买账,遑论“出口海外”?


唐代的制度设计便是既有继承,更有发展,将前朝南北方政权制度特点、及隋朝的制度,根据时代的需求整合起来,在初唐至盛唐形成了一套包含三省六部官制、科举选拔制、律令法制、租庸调税制等核心制度的规整体系。 纵观整个中国制度史,盛唐之制也堪称最为整齐、清晰,也最容易学习、传播的制度体系。 这样的“中国模式”,对自然、社会环境相似的东亚、东南亚国家来说,怎能不炙手可热?


儒学在唐代也重新获得了整理和统一。 早在唐太宗时,国家就以颜师古(著有《颜氏家训》的颜之推之孙)、孔颖达(孔子嫡孙)等大儒主持重新编、注儒家传统经典,在贞观十四年(640)年完成《五经正义》的撰写。从此官方太学传授的是这套儒学,留学生来华学习的也是这套儒学,这就由顶层规范了儒学的“正宗”。


在南北朝的割据环境中,不同宗教、民间信仰争相抢夺生存发展空间,宗派林立,随着唐代的积极梳理,各种宗教文化这才有了明确的“官方版本”。以佛教为例,由“初祖”达摩在嵩山少林寺创立的中国禅宗,发展到“六祖”时,已经是南北宗分立,两派各尊自己的六祖、七祖,连传承谱系都出现了混乱。唐代由官方角度终结了禅宗的南北之争,确立南宗为正统,甚至有人认为这才是“中国佛教”真正的创始。

3

交流:抛开芥蒂,对外平视



文治武功都卓然于世的唐王朝,在文化输出上的成绩靠的却不是文化侵略、文化霸权, 唐代文化对外并未采取居高临下的俯视姿态,而是以平等、对话的角度,积极进行双向的文化交流。


安史之乱前的唐王朝,对外政策上全面呈现出平等、开放的态势,抛开了此前中国“华夷之辨”、“夷夏之防”的芥蒂,诚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那样:“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即使是通过武力征讨的突厥、高句丽,在战后唐朝都并未施以高压,而是以和平和自主的原则与其展开正常的交往。


唐代这种政策,也换来了极高的国际认可度,唐太宗被周边国家称为“天可汗”,心悦诚服地将他当作共同的君主看待。而唐王朝在用人方面是真正的不拘一格、“不辨华夷”:外国来华学习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的科举并同唐人一样入朝为官,甚至唐帝国一些文武要职竟是由“外国人”出任。


唐玄宗时期的两位名将,一位是日后“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出任唐三镇节度使,统兵近20万,另一位是战功卓著、曾被封尚书左仆射(宰相之一)的哥舒翰,他们在天宝十一年曾有一次对话。


安禄山对哥舒翰说:“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类颇同。”(这里所谓“胡”,是指西域中亚的粟特)


这两位位高权重的“唐将”,居然都是实打实的“外籍人士”!唐代的开放、包容程度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背景下,唐对外的文化交流有来有往、兼收并蓄,形成互动的格局。

所以当时不仅是唐代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外来文化也在广泛地塑造着唐帝国的面貌。唐代有大量外来移民交流甚至定居长安、洛阳等大都市,他们的文化悄然发生着影响。


社会的诸多风尚都可以看到外来文化的元素,如服饰、音乐等,唐代最著名的乐曲《霓裳羽衣舞》就是“胡乐”;另外像医学、数算、天文等知识技术领域,唐代也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来自印度的“天竺三家”——迦叶氏、瞿昙氏、拘摩罗以及波斯景教徒李素等,都曾任职于唐的天文机构,并参与甚至主导过国家的天文历法编纂。


外来的宗教——来自波斯的祆教(拜火教)、摩尼教,来自东罗马的景教,来自阿拉伯的伊斯兰教等,都在唐扎住了脚跟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唐朝官方还专门设立机构对它们进行管理和保护,更在市坊之中为其提供活动场所。


唐代在对外交流中的“平视”态度,并不意味着缺乏文化自信;相反,正是高度的文化自信,使得作为中国本位文化守护者的唐王朝,能够充当文化交流中“自由主义”的倡导者,并在平等对话的格局下,自然而然地完成文化输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