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时我真想感慨一句:
要是这些年你的英文都白学了,该有多好。
因为你的英文或许尚未大成,但你的中文,已经让英文给小毁了。
如此情形,余光中先生这样形容的:
写起中文来恍若英文,写起英文来又像地道中文;创作时扭捏如翻译,翻译时潇洒如创作,真是自由极了。
「像英文的中文」,你是否也写过?不妨试看几例,测上一测。
1.
如,英文 when,多少英专同学受其影响,一见 when 字就下笔「当」然:
当他看到我回来的时候,就向我奔来。
当他睡着的时候,小偷把家里搬空了。
两个例句中,「当…的时候」都属蛇足,大可改为:
看到我回来,他就向我奔来。
他睡着时,小偷把家里搬空了。
除了 when,还有 if——它似乎永远是「如果」,但事实上据场合不同,if 还可以是:「假使」「倘若」「要是」「果真」「万一」等等。
再如 and,有人偏偏一「和」到底,却忘了还有「并且」「而且」「又」等说辞。
又如只要看到英文被动语气,「被」字一秒现身:
他被警告,再不还钱就死定了。
那只狗被饿得死去活来。
简直无「被」不欢,但其实中文的被动语态常是无需点明的,以上句子可直接简化:
有人警告他,再不还钱就死定了。
那只狗饿得死去活来。
更气人的是,见 ly 就「地」——漠然地、愤然地、欣然地、突然地…「然」本来就是文言副词的尾语,因此「突然」原就等于英文的 suddenly,于是从理论上,「突然地」和 suddenlyly 效果并无二致。
2.
你可能会问:我每天都在说中文,读中文,我就在这语言环境里,说出来的难道不是地道中文吗?
回答之前,先来填个空:
熟能生 [ ]
「巧」嘛,你肯定会讲。
错了。熟不能生「巧」,熟只能生「固」——Practice 能生的不是 perfect,而是 permanent。为什么?
因为缺少
刻意练习
。
刻意练习有三大要求:明确的参考标准,及时如实的反馈,不断调整。
不妨对照三问:平日说写中文,你有刻意朝好中文靠近吗?有分析对比寻找反馈吗?有不断调试语用习惯吗?
如果没有,中文用得再多,也只是多在巩固不好的习惯,多在重复老旧的问题,而于提振母语,则助益无多。
进一步看,只是「说中文」而不知道「好中文」样貌如何,就好比盲目射箭却从不关注箭落何处,这种练法,是难以进步的。
说到学中文的反馈,相信绝大多数人唯一收到过的就是作文分数,至于为什么是这个分数,去了解过、并得到答案的,少之又少。平常最可能听到的反馈,顶多「你这人说话不好听」这种即欠客观又缺调整方向的反馈。
斯坦福大学丹尼尔·施瓦茨教授就曾在《科学学习》中举过一例:
掌勺三十余年的食堂大师傅,不见得比初出茅庐的餐厅主厨更会烧菜。因为食堂的工作流程并不包含获取可靠客观反馈的途径,大师傅自然无法了解食客的真实想法。这种情况下,大师傅就只能「跟着感觉走」,而这种感觉又常以主观意念为中心,很难做到不偏不倚,比如,会过度关注自己的长项,而忽视自己的短板。
这和我们写字是一样的,下笔汉字,你我都会,但不加刻意练习,你连工整的字都难以写就,更遑论楷书行书。中文也是一样,我们都会说话,但幼时至如今,语文课程多有,而中文刻意练习少见,这样如何能写出工整、流畅、有力、丰沛的中文?
只有加上刻意练习,才是「熟能生巧」。
3.
更要警惕的是,坏的中译不仅是曲解原作,往往还会腐蚀本国文体。
比如这一译例:
无论何时当你需要或想提前查阅后面章节的解释,你都可以径直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