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君
清华人的视角,剖析人间万象,我是水木君。关注免费领取14天VIP读书俱乐部会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哲学园  ·  「哲思入衣 · 穿行智慧」—— ... ·  昨天  
哲学园  ·  情人节大放送!爱她,就送她紫水晶 ·  3 天前  
哲学王  ·  陈嘉映:施指与符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君

28岁厦大教师情侣惨死人行道,4个失独老人的哭诉,牵动1000万中国家庭

水木君  · 公众号  ·  · 2020-11-20 21:30

正文



文/我是王耳朵

来源/王耳朵先生 (ID:huangezishiba)




23岁新手司机单手开着无运营资质的共享汽车,以71.9公里的时速冲进人行道,撞死一对年仅28岁的厦门大学教师情侣。

发生在去年9月7日的这起惨案,上周一有了结果。

肇事司机胡某荧,判处有期徒刑4年。


就是这场判决,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受害家属不明白,胡某荧明明前后供述自相矛盾,怎么就成了“自首”?

赔偿的2.4万元和医疗费用也是在多番沟通和催促下才支付,为什么最后就成了“从轻”?

我相信,法律最终会给予受害者一个公正的答案。

但是抛开官司本身,我却看到了另外一个更悲伤的现实。

这对惨死在人行道上的年轻教师,名叫李健、赵榕榕,是各自家庭的独子和独女。

他们一起在厦大读硕士,然后恋爱、工作,婚期已然提上日程。

从他们留下的照片,不难预测未来的甜蜜和幸福。


可一夜之间,两个家庭骤然失独。

“4个老人,失独家庭,老无所依,余生将进入思亲的无尽深渊,谁看得到?”

赵榕榕母亲的一番话,字字泣血,句句含泪。

从前,李健的妈妈爱美、爱笑,经常和两个年轻人出去游玩,但是每当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现在就变成了“每天只会哭”。

李健的爸爸更是整夜整夜睡不着觉,一闭上眼,就看见儿子冰冷的身体,躺在车轮下对他说,“爸爸我好痛”。

赵榕榕的妈妈每天晚上睡觉时,都要用枕头捂着胸口才能入睡,早上醒来,从女儿的房间里走进来、又走出去……

如此反复。

在处理儿女身后事的时候,悲痛欲绝的李母和赵父相继被送进医院。

(来源:南方都市报)

今年,原本是李健和赵榕榕30岁虚岁生日,也应该是他们组成新家庭的第一年。

家人们说:

如果孩子们还在,他们肯定会像之前一样,在厦门煮上一桌菜,买上一个蛋糕,在烛光中看着孩子们,和以前每次生日一样,闭上眼睛认真许下美丽的愿望。

如今,老人再也看不见孩子的笑容。

只剩下孤零零的坟茔,见证着一个名叫李健的男孩和一个名叫赵榕榕的女孩,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愿结为夫妻。


“精神支柱没有了,生活动力也没有了。这是一种无法想象,无法体会的痛苦。”

这世上最悲伤的事,不是葬礼,而是要求一对父母出席自己孩子的葬礼。

《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

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死亡率为万分之四。

以这样的数据计算,每年就会新增7.6万失独家庭,而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年龄段而已。

2012年,《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指出:

中国从1975年到2010年共有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而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每出生1万人,会有360人在10岁之前不幸夭折,有463人在25岁之前离世,760人在44岁之前死亡。

结合两组数据,推断在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会有1009万人在25岁之前过世,这就产生了1000万失独家庭。


为人父母者,半生皆已过。

骤然失独,望身前,死神隐约可见;望身后,来路空无一人。




江苏扬州,大圣寺。

这座并不出名的寺院里,收留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失独者。

一个网名叫做“世态炎凉”的女人,常常对着一个日记本发呆。

随便翻开一篇日记,都是一个母亲止不住的眼泪:

远德,儿子,今天是2010年的除夕之夜,原本是全家团圆、合家欢乐的好日子,可现在的我却登上了去杭州的车,选择了漂泊逃避。

远德,儿子,我知道你们也难受,可我们在不同的地方,承受着不同的痛苦,也许我们都背着痛苦在哭泣,儿子,你说我们怎么办……

“世态炎凉”来自镇江农村,丈夫曾是一位乡村教师。

即便很想多要一个孩子,可因为国家政策,他们始终无法如愿。


唯一的儿子在一次事故中丧生,彻底压垮了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

比丧子之痛更绝望的,是村里人对她这个“绝户”的指指点点。

此后,她一个人背上行囊,四处流浪。

最后来到大圣寺,成为一名居士。

只是这里也并非她的归宿,不过是一时的栖身之所。

为了能和儿子在另一个世界再次相聚,她早早给自己买好了一块墓地,为自己的后事做好了一切准备。

在一篇日记的最后,她写道:

儿子,你要等我,奈何桥边等我,我一定会来的。

你等我时,我最开心,因为我相信,我会跟你战胜天。

天堂那边没有痛苦,我们母子会在那里相会。

与其说这是一篇篇日记,不如说这是一封封遗书。

子女的生命走到尽头,孤守世间的父母,终生不过在奈何桥上逗留。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7年前,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提起的失独老人潘妙良。

潘妙良老先生是清华大学教授,当年为响应晚生晚育的国家政策,和爱人34岁才结婚,35岁才有孩子。

从清华大学退休后,独子潘小宏的婚姻大事也终于有了着落。

眼看着就是安度晚年,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却不曾料到,意外来得猝不及防,又铭心刻骨。

2007年2月13日,正在筹备婚礼的潘小宏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

“妈我心脏不舒服。”

就是这样一句寻常的话语,竟成了儿子最后的遗言。

白发人送黑发人,等到潘教授赶到医院时,儿子已经离他而去。

事后,潘教授把儿子发的最后那条短信,默默地转到了自己的手机里。

这支旧手机一直被他带在身边,好像总有一天,那个属于儿子的号码会再次响起。


随着年岁的增长,两个踽踽独行的老人渐渐无法照料自己。

万般无奈下,潘教授老两口去了养老院,但养老院需要子女签字担保,才能入住。

最后他们还是回到了那间满是回忆的房子,陪伴他们的只有餐桌上,儿子去世当天吃剩的半块馒头。

馒头用保鲜膜封存着,上面贴着一张黄色的便签:

这是小宏2007年2月13日早晨吃剩的最后一块馒头。


每一个字,落在纸上都是心碎的声音。

在无人关照,无人依靠的世界,活着的人能守着的,只有回忆。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并不是所有失独父母,都能扛住这座山走完余生。

3年、5年、10年,这是失独者给自己总结出来的时间规律。

3年之内一个坎儿,最难,徘徊在生死边缘;

从伤痛中走出来,面对现实,需要5年;

而到了10年,随着自己开始步入老年,对独生子女的思念又开始加剧,自己的身体和养老问题接踵而至。

51岁的王玉琼没跨过去“3年的坎儿”。

原本是一个女强人的她,在失去独生女后,也失去了所有的自信。

女儿因病去世,她害怕孩子会遭受同样的疾病,拒绝再生育。

生意也荒废了,和丈夫离婚后,常年住在亲戚家。

最后,她把房子卖了。

所得的607万,全部分给亲朋好友,然后选择了自杀。

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的一份调查显示:

失独家庭里的父母中,50%的人患有慢性疾病;患重大疾病的有15%。

另外,心理问题严重。他们会长期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60%以上的人还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中一半以上曾有过自杀倾向。

行走在漫天黑暗中的人,如果看不到光,是没法走下去的。

就像一位失独者说的那样:

他们这一辈经历了无数岁月的动荡和磨难,从来没有灰心过,但是这一次不行了,彻底失败了,一点希望也没有。




对于80后和90后来说,独生子女是时代刻下的身份烙印。

如今虽已放开二胎,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在不断更迭。

少生或者不生孩子,已然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主流观念。

(中国产业信息网: 中国独生子女
人数变化(亿))

知乎上有个热门帖子问:

独生子女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高赞回答是:

不敢死,不敢远嫁,特别想赚钱,因为他们只有我。


想起大学同学杨子的故事。

从我认识他的那一天开始,他一直就是个非常喜欢冒险的人。

所有的极限运动,蹦极、高空跳伞、潜水……但凡能接触到的,一个不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