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有能力的国家应该怎么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主的救援队伍在一个小时内就出动了。地震发生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告诉我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有能力、有意愿拯救人民的生命?”
这是近日在国外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对中国日喀则地震救援的反馈,也是
任何对西藏没有偏见、心系灾区民众的人们的真实感受
。
▲外国网友在社交网站上对中国地震救灾的评论。(图片来源:环球网)
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第一时间火速行动,全国各路救援力量日夜兼程奔赴灾区开展抢险救援,企业、个人纷纷捐款捐物,努力帮助灾区群众战胜困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传统美德早已铭刻在中华儿女的骨血中,哪怕路途遥远,哪怕隆冬高寒。
目前,地震灾区救援工作已转入安置救助及恢复重建。截至1月19日8时,累计搭建板房11145套,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充足,各方力量全力以赴保障受灾群众温暖过冬。
西藏地震救灾的“中国速度”和“中国温度”,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现,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合力奔赴,
有力击碎了美西方反华势力炮制的种种“人权”谎言和对中国治藏成就的诋毁
。
▲1月9日,在定日县长所乡古荣村安置点,受灾群众感谢西藏军区陆军某部队卫生员的医疗救治。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西藏日喀则地震救援,
升级版“中国速度”从何而来?
此次日喀则地震救援行动如此快速,离不开西藏
完备的基础设施
。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条条纵横在雪域高原的道路,不仅为高效救援和受灾群众转送治疗发挥了关键作用,还成为抚慰灾民心灵的暖心通道。
▲救援队伍行驶在畅通无阻的公路上,奔赴灾区。(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从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到今天雪域高原上12万多公里的公路四通八达。
截至2023年年底,西藏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均为100%。
建的是公路,连的是民心。跨越雪域高原的每一条道路,连接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中华民族的命运与情感。如今
进藏公路不单纯是交通线,更是希望、发展和繁荣之路。
▲西藏山南隆子县的一段公路。中新网记者 江飞波 摄
这些道路不仅缩短了西藏与内地的空间距离,同时也拉近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和情感。
地震发生后,临近省市汉族、藏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维吾尔族等各族同胞快速前往灾区协助救援:为受灾群众送上热气腾腾面条的“回族拉面哥”,为灾区做抓饭的“维吾尔族小哥”,千里驰援的“汉族大叔”……
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在这一刻,无比具象化。
通过条条大路,青稞制成的食品、牦牛肉干等进入内地超市,而藏香、唐卡、藏毯等传统手工艺品,更是作为展示西藏文化魅力的重要名片走入千万家庭,远销世界各地,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快发展。
物流网络优化
不断助力西藏产品外销的同时,也让内地最新的电子产品、家电商品、特产果蔬等源源不断地进入西藏各地,丰富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
2024年1—11月,西藏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完成18,530.07万件,同比增长5.97%;快递业务量完成2739.94万件,同比增长24.29%。
▲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实现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全覆盖。(图片来源:加查县人民政府网)
内通外联的公路,承载的不仅是货物,更是希望与梦想。
党和国家以路为笔,以发展为墨,绘就了一幅民族团结的新图景。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西藏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一史实、事实不容辩驳。
然而,一直以来,美西方反华势力打着“人权”的幌子,不断炮制所谓的“西藏人权问题”等弥天大谎,故意误导国际舆论,质疑西藏发展与建设成效。
▲救援人员为受灾群众搭建帐篷。(图片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