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部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和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战略上要从技术追赶转向努力构建局部领先优势,在路径上要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加强中间品创新,在政策上要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
(一) 在创新战略上,从技术追赶转向努力构建局部领先优势
过去在技术追赶阶段,我国科技进步的主要路径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源头主要在海外,创新以终端产品集成创新为主,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面向未来,在创新战略上要从技术追赶转向努力构建局部领先优势。
构建局部领先优势是在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随着美国加大对我国的科技封锁和打压力度,我国已难以像过去那样依靠跟随追赶加快科技进步,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跟随在先进国家后面追赶,可以大幅降低技术路线选择的成本和风险,但这种模式只能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难以实现对先进技术的超越。虽然我国现有科技水平还不具备对先进国家科技发展的系统性超越能力,而且在相当一个时期还难以构建全面领先优势,但随着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有能力有条件在部分有较好科技基础、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对国家发展和安全有战略意义的领域构建局部领先优势。在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
构建局部领先优势,不仅是形成非对称反制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在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构建局部领先优势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途径。要整合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大科技问题,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平台,在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前沿技术、原创引领技术领域多出重大科技成果,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构建局部领先优势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构建局部领先优势,就不可能是国外先进技术的简单替代,而必须要有新的科学发现、新的技术路线、新的产业形态、新的商业模式,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实现新的拓展。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科技项目,推进项目协同和一体化部署,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
(二) 在创新路径上,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加强中间品创新
我国部分终端产品已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承载关键核心技术的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中间品对外依赖度仍然较高。因此,在创新路径上要强化中间品的科技创新,通过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与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相结合,推动中间品创新取得新突破。
加强中间品创新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内在要求。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主要在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中间品。不同于终端产品的集成创新,中间品的科技含量高,产品迭代快,产业生态复杂,隐含更多的隐性知识,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创新难度比终端产品更大更复杂。国际经验表明,各国越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对国外中间品进口依赖度越高。因此,加强中间品创新,并不是要对中间品进行进口替代和自给自足,而是要聚焦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实现中间品的自主可控。
加强中间品创新要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中间品采购方是千千万万市场主体,其市场竞争力不仅在于技术领先性,还取决于商业可行性。这就要求强化创新过程的市场需求导向,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中间品创新体系,健全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组织模式。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和一体化配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中间品创新取得突破。
加强中间品创新要与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相结合。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薄弱领域,旨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这既与中间品创新在领域上有重叠,也是中间品创新的产业基础能力支撑。加强中间品创新,要依托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的组织体系,发挥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军型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支持企业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目标,提炼科技创新重大需求并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鼓励企业使用自主创新产品并提出改善产品的意见,为自主创新产品工程化产业化应用创造良好环境。
(三) 在创新政策上,要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更多突破。因此,在创新政策上要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在更多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原始创新是具有突破性或颠覆性的新科学理论、新科学方法和新技术发明,通常会开辟新的科技领域和新的技术范式。无论是构筑局部领先优势,还是加强中间品创新,都需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只有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增强原始创新的策源功能,才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学发展的根基,是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随着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革,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基础研究要坚持自由探索和需求导向相结合,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基础研究支出结构,增加面向需求的支出,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提高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增加投入,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改进基础研究的评价机制,实行分类评价和分类管理,对自由探索的研究项目以同行评议为主,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项目以目标评价为主。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以基础研究的突破带动引领性原创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加大高水平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根本上要靠高水平人才。我国高水平领军人才特别是战略科学家仍然不足,迫切要求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培养壮大高水平人才队伍。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更多高水平人才在创新实践中脱颖而出,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建设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全球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