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点-山城打望
过去一周,除了中国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另一门听起来相当“不入流”的学科,也引发不少关于中国大学教育定位和素质的议论。这门“学科”的首批19名学生大概无需埋头苦读讲义,更多应该是在课堂上学习握着自拍杆,调整周围灯光亮度,对着镜头“放电”和说话。
这群学生来重庆工程学院,该高校两个月前顺着网红经济崛起趋势,与当地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合作,开设了面向校内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科系本科生的“网红学院”,宗旨据称是为对接中国网红行业“缺乏大量高素质、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问题。
尽管校方声明,“网红学院”并非独立学院或专业,而是校方与企业协办的培训项目,但在高校课堂中练习对着直播镜头“卖萌”或索讨礼物的画面,大概还是让一些捍卫传统教育价值观的人吃不消,以致舆论争议声四起。
批评一方立场鲜明:“网红”虽是新兴社会现象,但毕竟没经过长时间文化和知识积淀,加上当下一些“网红”靠低俗内容吸睛,使得“网红课”在高校的定位格格不入,诸如“个性塑造”和“录小视频上热门”等课程,更显得不够严肃和严谨。
但“网红学院”支持者却不认同“网红=低俗”的定位,在他们眼里,高校也应重视职业教育,尤其在互联网产业迅速崛起的当下,探索不同方式对接企业的实际需求,走出象牙塔,才是帮助学生最好的方式。
围绕“网红学院”的争议,不仅关乎高校的角色,更触及对“知识”本身的定义。从部分舆论对“网红”的否定不难看出,什么称得上“正统”、值得在大学殿堂传播的知识,仍然有划分界限和维护其尊严的必要。
主观看来,在直播镜头前卖萌或瞎聊,第一感觉确实称不上一门需靠系统化教育培养的技能。不过,摆在眼前的也有两个不争的事实:一、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像重庆工程学院这类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应该尤其感同身受;二、中国“网红经济”伴随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已逐渐达致规模化和专业化,该行业需培育一批对接市场需求的人才,也是必然的发展过程。
这样看来,重庆这所高校办了个“网红”训练班,或许也不失为一次合情合理的尝试,只不过“网红”大概背负太多负面标签,让外界一时无法联想至形象严肃并神圣的高校。当然,“网红学院” 不应该也不可能和学术历史悠久而深厚的众多学科相提并论,但它的设立至少应该能在高校被包容,也不至于如一些网民所形容,是对“学院”二字的侮辱。
走笔至此,不禁想起不久前我采访的一篇关于中国电子竞技业的专题。若时光倒流20年,很难想象当年被视为“玩物丧志”的“打电玩”活动,20年后不仅升级为比赛性质的体育项目,还衍生出完整产业链,包括设立电竞专科的高校。这除了反映出互联网产业的锐不可挡,也说明所谓“次文化”也能积累自成一家的知识和涵养,甚至变成主流,其社会地位实现出乎人意料的大跃进。
同理,什么是“网红”?只是帅哥美女在镜头前撒娇卖萌吗?相信这价值千亿的产业链不单如此,背后还需靠品牌塑造、市场营销、主持和表演能力等,这相信也是重庆工程学院“网红课”面向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科学生的原因。
另一普遍顾虑是一些“网红”所贩卖的低俗、色情等“没营养”内容。这一方面,中国官方近年来加紧取缔,由文化部、广电局等单位制定条规,要求直播平台“持证上岗”、关停内容违规的直播平台等,这似乎为“网红”职业的正当性蒙上一层阴影。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未必否定了“网红学院”的价值,如果只配合市场规律容易导致“内容不良”,高校拥有更多师资资源,照理不是能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培育更健康却不失趣味的“正面网红”吗?
重庆工程学院或许没有“高大尚”学府的包袱,才更愿意也更容易推出这类“另类”课程,以致招来非议。平心而论,“网红学院”或许不乏噱头成分,但今时今日,互联网内容传播确实是门技巧,在教育领域应该还是能占一席之地;“网红学院”何尝不是一次大胆、积极但成效有待验证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