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几乎每次去超市
我们都能在醒目的位置看到打折商品
赶上节假日
超市还会大减价、大促销
大家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超市会经常这样做呢?
有些顾客到商店挑选、比较很久才出手购买,有些顾客则相反。
所以对商店来说,最好是用高价套住忠诚的(或懒惰的)顾客,再用低价吸引住便宜货买家。
中间价位没有好处:价格不够高,无法从忠诚顾客那里多赚钱;价格不够低,无法吸引便宜货买家。
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因为如果价格保持稳定,那么即使对价格最不敏感的顾客,也知道在哪里能买到便宜商品。
所以商店不能坚持高价或低价,而应在两个极端之间跳来跳去。
价格定位策略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超市的特价商品总是在变动之中,而顾客一次购物跑两家超市又太麻烦。
如果顾客能够预测哪些商品会打折,他们就可以提前挑选准备菜谱所需的材料,甚至可以选择正确的超市,在商品最便宜时购买。
实际上,更准确、更能说明问题的方法是,逆向思考“大减价”的行为,即把商品平时的价格看作折扣价的溢价,而非根据平时价格对照大减价时的折扣价。
你是否注意到,超市的袋装新鲜辣椒常常比散装辣椒贵很多。
超市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一般顾客购买量很小,所以不会去留心它们的价格。
随机将某种蔬菜价格涨涨也是超市的惯用伎俩。
注意到价格差别的顾客会在本周购买其他蔬菜,没注意到涨价的顾客就中了招。
有一次在寻找薯片时,发现自己喜欢的咸辣味薯片在货架正上方,而在一米多远的货架下方是其他味道的薯片,规格都是相同的。上方货架上的薯片价格高
25%
。
然而,虽然摆放位置和规格差不多的产品价格有差别,但很多顾客并未进行比较。他们更在意的是有零食吃。当然,对有些人来说味道很重要。
有些人会注意到咸辣味的薯片价格更高,但他们还是悻悻地掏钱出来,有些人则喜欢其他味道,这时他们会感到幸运,因为他们喜欢的那种味道的薯片正好便宜。
但这在超市里是个普遍现象:它们有很多相似的(或并非很相似的)替代品,有些便宜,有些贵,而且定价的随机性很大。因此顾客只有特别留心,记住、比较商品的价格,才能买到便宜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