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陕西博物馆工作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得不说的事儿。这一年,我们以解决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为抓手,全省新增博物馆22座,博物馆总数达到303座,基本构建了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博物馆体系;这一年,我们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811个丰富多彩的陈列展览让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有料;这一年,我们以“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为遵循,数万名博物馆宣教工作者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让文化遗产走向了全省各个角落;这一年,我们以“让文物活起来”为目的,运用互联网思维,与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跨界合作,让陕西博物馆的藏品以及根据藏品的文化元素设计出的文创产品通过各种方式走向大众、引领时尚生活;这一年,我们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把文物科技工作放在核心地位予以推动,强化科技手段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应用。
基于此,用
“提升”“合作”“创新”“自信”“服务”
五个关键词来回顾总结2018年陕西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脉络和成果。
一年来,陕西文物系统坚持致力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博物馆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始终坚持社会效益和质量优先的原则,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环境整治、宣传教育、设施改造等提档升级方面下功夫,切实加强博物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确保为观众提供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秀的展览。
省文物局以“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为原则,合理布局全省博物馆建设。从省委省政府重点关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等新建和改造提升到铜川、延安、榆林等市级博物馆建设的推进;从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提升改造完成到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榆林余子俊纪念馆的对外开放;从交大西迁博物馆、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儿童博物馆、中国古琴博物馆等特色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到旬邑县西头村社区博物馆、汉阴县枞岭村社区博物馆、华州区张桥村社区博物馆的建成并对外开放,我省基本形成了以重点博物馆为龙头,以特色博物馆为支撑,以社区博物馆为补充的主体多元、类型丰富的博物馆构架。
同时,不断加强博物馆的运营管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员培训等,全年分批分片组织举办博物馆馆长、业务骨干、讲解员、文物鉴定、文物修复等培训班21期。同时,不断提升和完善博物馆无障碍通道、游客服务中心、母婴间等服务设施,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博物馆工作者的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和业务素养,为观众提供更为人性化、更舒适的参观环境,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影响力。目前,陕西有国家一级博物馆9家,二级13家,三级17家。
西安交大西迁博物馆开馆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调研陕西文物工作
社区博物馆授牌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开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国家二级博物馆挂牌
榆林余子俊纪念馆开馆
旬邑县西头村社区博物馆开馆
汉阴县涧池镇枞岭村村史馆陈列展
陕西科技大学轻工业博物馆开馆
一年来,陕西各文博单位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文博单位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的作用,与企事业单位横向跨界合作、与省内外文博单位纵向强强联合,在“互联网+中华文明”项目实施、文物保护修复、文创产业发展、博物馆公众教育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着力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
省文物局联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陕西有限公司搭建“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建设,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表现形式优势,开发文物教育课程,并已应用在我们的扶贫点——山阳县两岭镇中心小学,将博物馆教育与扶贫扶智相结合;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合作,开展“我心中的博物馆”有奖征文活动,在评选过程中特别引入了中国知网文博大数据平台与学术检测系统等大数据分析,吸引公众广泛参与并为陕西博物馆事业发展建言献策;与曲江文化产业公司合作,组织举办了“2018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技合作论坛”,为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利用的国内外近400名专家学者和相关企事业单位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省文物局与中国工商银行陕西分行、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合作共建;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等单位也与中钞公司、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中国衍生品公司52TOYS、唐锦研究院等联合,就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利用科技论坛
全国长征纪念馆联盟成立
此外,省文物局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联合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文物局共同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形成文物保护修复与传统工艺合作长效机制和科学研究传承机制;我们指导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召集全国长征沿线20余座纪念馆成立全国长征纪念馆联盟并召开交流座谈会,作为整合革命文物资源、构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平台、创新革命文物传播方式、完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的有益探索。
省文物局“互联网+教育——智力扶贫进校园活动”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
与西北大学、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联合成立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修复学院
我心中的博物馆——陕西2018‘国际博物馆日’全民有奖征文活动
一年来,陕西文物系统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历史人文精神,举办了一系列社会关注、群众欢迎的展览。同时,通过108个展览的“引进来”“走出去”,加强省际、馆际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彰显博物馆在服务国家大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和担当。
全年全省各类博物馆共举办各类陈列展览811个,参观人数突破4000万人次。以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基本陈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联合举办的“穿越时空的邂逅”展、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货币中的丝路故事”展为代表的原创展览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诠释文物内涵,讲好文物故事。在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评选中,陕西历史博物馆“长安丝路东西风”展、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文物交流中心)“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延安革命纪念馆“铸魂——延安时期的从严治党”获奖。目前,陕西共有15个陈列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同时,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安康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展览。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唐风华”展
陕西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
以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风华”展、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微笑彩俑”展、西安半坡博物馆“远古回声”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宅兹中国”展、安康博物馆“延寿长相思”展、耀州窑博物馆“范金琢玉”展、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照金精神”巡展、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延安精神”巡展等为代表的精品展览,走进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内蒙、江苏、湖南、福建、辽宁、黑龙江、广西、海南等23个省(市)56个地区,积极服务于我省“文化陕西”大宣传格局的构建,进一步扩大了陕西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铜铸滇魂”展、西安半坡博物馆“河姆渡文化特展”、西北大学博物馆“丝路遗珍”展为代表的引进展览向观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跨越时空的邂逅——秦始皇帝陵与汉景帝阳陵出土陶俑展”
“照金精神”巡展首站走进浙江嘉兴
陕西历史博物馆“长安明月夜”活动
一年来,陕西文物系统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继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省级文化遗址公园建设、社区博物馆建设“三个平台”建设的同时,坚持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
陕西文物事业新成果暨文创产品展亮相丝博会
陕西文物创意产品亮相福州博博会
博物馆开发出的文创产品受大众欢迎
各文博单位以“互联网+中华文明”为抓手,推动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陕西数字博物馆移动馆”“互联网+延安革命旧址”等项目实施,进一步实现文物数字资源共享,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同时,与腾讯、百度、中国移动、陕文投集团等企业跨界合作,建立“互联网+智慧服务”等平台,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有机融合。全年,我们践行“以文化促进创意发展、以创意推动文化传承”的宗旨,各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先后6次参加省内外文化产业博览会并获奖,以“陕博日历”为代表的30余种文化创意产品受到大众青睐,让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
此外,省文物局充分利用省内五家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科研基地和与省内9所高校联合组建的“陕西省文物保护科技创新联盟”的平台,用国际视野,以开放的心态,与国内外文博机构和科研院所开展文物保护利用的交流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的《中国古代彩绘的指纹识别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保护关键技术和应用》《微纳米硅基杂化材料的研制及其在风化砖石陶质文物的保护应用》两项课题分别获得2017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