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石家玮高考失利,一路顺风顺水的她第一次感到痛苦与迷茫。
谁也没料到,4年后的2019年,她竟然被牛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硕士专业录取,也拿到了哥大、宾大、范德堡等名校研究生的offer。
顶着名校的“光环”毕业,2020年石家玮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可以当大厂大公司管理培训生或者继续读博的她,却选择来到上海,成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
这个决定到底是怎么做出的?
为什么选择教育行业?
又为什么是一线教师?
前不久,我在石家玮毕业后就来到的
上海筑桥实验小学
和她整整聊了3个小时。这个对自己的事业充满热情的90后女孩,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我被她的坚持和初心感动,更好奇她一路走来的成长和反思。这里是关于她的故事。
想了解更多筑桥招生信息和最新活动
👇可以扫码添加筑桥小助手👇
“从高考失利到获得名校offer
我却开始思考学习的意义”
石家玮是内蒙古人,小初高都在普通的体制内学校。
小时候爸妈工作忙,没时间“鸡”她,但她学什么都很快,从小到大没补过课,成绩也能稳定在年级前列。
本以为接下来会继续顺风顺水,考入理想学府。然而,三次模考都没有低于重本分数线的她,在最重要的高考却发挥失常,彻底与梦校无缘。
之前的学习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学习到底有什么意义?带着这些疑问,她开启了大学生活。
作为一名大家眼中的“好学生”,过去10多年,石家玮说,自己当然不讨厌学习,但是主要的动力并不是因为自己想学,而是因为学习的成果能获得外界的正反馈。
△在孩子们中间的
石家玮
我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并用来定义我自己,却没有好好思考过
我是谁?我到底喜欢什么?我想做什么?为什么对上名校有执念?
而大学的4年时光,
她逐渐听到了内心的声音:当她写论文时写出心流的感觉时,当她为自己做的项目拍案叫绝时,当她找到“真爱”的学科——语言学时,当她感受到了探索未知的内驱力时,她
才终于开始为自己学习,不再为了获得好评,一切只因自己的好奇与热爱。
那么她究竟想做什么?石家玮笑着说,
自己
想当拉煤车司机
,因为那时她不喜欢睡觉,她看到司机晚上不用睡觉;
她想当主持人
,当时电视里在放主持人大赛,选手们的自信吸引着小小的她;
她又喜欢上了足球。看比赛时,偶然听到了葡萄牙语解说,她莫名特别好奇,想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再加上她最喜欢的足球运动员卡卡会说多国语言,所以她希望自己未来能上外国语大学,学小语种和体育管理,将来
当球队经理人
。
拓展了她的认知边界,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的全新角度,让她意识到语言的力量。于是,她又想
成为一名学者
,专门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语言现象。牛津就是在那时成为了她的目标。
有意思的是,在结束牛津面试的那一刻,石家玮说,
那是她第一次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很棒
。大学期间的学习经历、准备申请的经历,使她确信她不再需要一个外界的背书来证明自己。录取与否,她都为自己感到自豪。
名校学历只是评价人的维度之一,说明学术能力强,仅此而已。获得名校学历并不能帮助一个人解决人生的基本问题,比如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用生命影响生命”
帮助学生建立稳定的内核
转眼间,石家玮来到筑桥已经三年了。是什么让她在毕业后做出了这个选择?
这就要回到2020年3月。当时的英国正值疫情,她在宿舍里蹲着写论文,过着一种出一次门的日子。她从未觉得人与人、与自然、与外界的实际接触和交互如此可贵。
有一天,一个学妹在朋友圈发了牛津的录取通知,她说,其实想谢谢我,因为在大一时读到了学校发表的关于我的故事推送,很受鼓舞,就想着也申请试试。听到她的好消息有我的一点点影响时,我感到了发自内心的喜悦。”
在毕业前夕,我脑子里占上风的想法是继续读博,将来做学者,发表有意思、有意义的研究。但从那时起,内心冒出来一个声音:
我想成为一个因为我的存在而让周边的环境和人从根本上变得好一点的人。
做学者也可以实现这个愿景,但相对间接。选择哪个行业、做什么职业能帮助我实现这个愿景呢?一番思索后,
我认为做教育是我能想到的最相关、最直接、最根本的方式。”
△筑桥的孩子们和早上迎接孩子们上学的
石家玮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推荐下,石家玮知道了筑桥实验小学。当晚回去,她通宵把筑桥的公众号翻了个底朝天,把一切在网上能搜得到的信息都认认真真读了一遍。
对她触动最深的就是郑腾飞(小飞机)博士写的文章,里面提到的:
“我要努力让孩子们成为一直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而不是靠别人设置好的目标去前进 ;我要让孩子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在过剩信息的迷雾里看清这个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被大众的观点绑架。
而我最终的目标,是让孩子们找到他们所喜爱和擅长的事业,为之倾尽热情和汗水,享受其中的磨难和收获。不管世界怎么改变,这都将成为能陪伴他们一生的幸福之源。
这样的教育,远比单纯的“好好学习”更难。孩子很多关键的品质,要从年幼时就开始培养。”
△小飞机校长在做演讲
无论是对观点还是经历中相似部分的共鸣,石家玮都感到无比认同——
“那不就是世界上另一个我吗?”
一晚上没睡,第二天一早她就投递了简历,隔天就通知笔试、面试。经过一学期的实习,她觉得,她找到了让理想落地的绝佳平台。就这样,开启了她的筑桥时光。
对于做小学老师的这个决定,起初,她身边的很多人不全都理解、甚至有更多是不理解和质疑的。他们认为牛津的研究生去教小学生,是不是大材小用了?
有一次参加牛津校友会,有不认识的校友在得知她是老师后,直接问的是:“在哪个大学呀?”
我可以接受别人不理解的眼光,因为这时的我清楚地知道
自己的初心是什么、通过一线教师的经历想积攒什么、以及最终我要去向何处。”
△老师们带着筑桥的孩子们到公园感受春天
刚来学校时,如何
育人、如何真的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是她需要迎接的挑战之一。比如刚开始遇到学生之间的矛盾,她都有点犯怵,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我从我的同伴身上真的获得了很多启发和灵感。每个老师身上都有独特的闪光点,和自己的处事智慧,从他们的身上学到太多了。除了做中学,筑桥丰富的培训机会也帮助我更好地提炼、联系、反思实践所得。”
所以现在遇到类似的问题,石家玮说,她能以很平和的心态,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比如讲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告诉他们——
机会打扮成了问题的样子来到我们身边,所以不要害怕矛盾和犯错。每一次问题都是成长的机会,而且是量身定制的机会。
举个例子,有一次,一个学生不小心把另一个学生碰伤了,同学们议论纷纷。于是她就在班上引导大家把注意力从两个孩子身上,转到思考造成这次意外的根源上。
“这是人一生的课题之一,可能连成年人都没有办法处理好。”
她引导学生们思考,未来如果再遇到类似事件时,能否: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可以改变他们看待问题的眼光,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自己,而不是陷入问题和情绪的漩涡难以自拔。”
而在认知自我、认识世界这方面,筑桥真的做了很多。
比如--
小飞机校长亲自为学生开设了一门
儿童哲学课
,引导孩子们从更深、更广的层面思考;学校开设的
“大师课”
,邀请过舞蹈家黄豆豆、作家马伯庸、科幻作者郝景芳、美国前国家队奥数教练罗博深等大师,从不同领域探讨人是如何成长的,
共同帮助学生建立更稳定的自尊体系和内核。
△部分大师课的讲者
牛津毕业生教小学生大材小用?
不!教小学生真的不简单!
在筑桥的每一天,石家玮都乐在其中。筑桥给全体老师的包容、鼓励、支持,让老师们能充满创造力地教学和解决问题。
毕业于应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专业的她,担任英语教师的角色,已经教过了4、5年级学生。
她说,《小王子》里有一句话很好地表达了她的教育理念: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先不要去雇人收集木头,也不要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
“我希望我的教学能让学生真正对语言产生兴趣。”
在这方面筑桥“卧虎藏龙”的老师太多了!
像科学组有老师曾是建筑师,以一己之力让许多孩子爱上了科学,身边的小虫子、天上的星星都能成为教育教材,也有老师通过扎实的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和实践,真切提升了孩子们的核心素养;筑桥的“生活美学·食育课”在学校的小菜园里收获瓜果做成甜品,摘下樱花做成棒棒糖;儿童哲学课,孩子们了解了一个个哲学家们是如何看待世界的……
所以石家玮也希望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
词汇教学
为例,对于孩子们来说,背单词可能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于是她想到用打UNO牌的形式,既让孩子们觉得有趣,同时也能实现教学目标,训练单词的各个方面。
我思考了两个月,一个周日上午,我在街上溜达时有了这个想法,就赶紧回到学校,从2点开始激情设计到7点,制作出了单词版UNO。”
在这个
游戏中,孩子们一共需要过4关--
第一是语音关
,在打牌时报出单词的发音,读错就再拿一张。今年我升级了版本,把重读音节标红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练习语音;
第二是含义关
,孩子们需要给单词找到适配的定义;
第三是同义词关
,学生需要给单词找到它的含义和相应的同义词;
最后是语境关
,这一关是我的同事增设的,需要把图片的语境和词义联系起来。
👇滑动看单词版Uno的第1、2关和规则👇
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玩~
尝
试下来,她发现无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孩子,都能兴致盎然地参与。在游戏环境中,无痛熟悉了这些核心词汇。
与汉语不同,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所以在记忆时不太容易建构意义,记忆的效果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而孩子们的创造力也让她倍感惊喜:“你能从下图中看到孩子们对单词核心语义的综合呈现。比如interrupt(打断),有的孩子抓住了核心动作,有的孩子则聚焦于被interrupted的后果,还有的关注的是被interrupted后的感受。”
最令她拍案叫绝的是上图这个小朋友对hesitate(犹豫)这个单词的创作。石家玮说,她批改时看到的第一反应以为是拼写错误,然而孩子连着写了三遍,她突然意识到,ta是在用这样的方式表达hesitate的含义!
在课堂教学方面,石家玮发现,故事型教学的形式最能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所以她尝试把核心单词编成一个小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感知词义。
△关于Slowly和Slowey的故事
△石家玮在朋友圈分享了Slowly和Slowey的故事后,有已经毕业的孩子来问,当年怎么没有这个待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