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募格学术
募格学术提供科研工作者关心的各类学术与生活相关资讯与信息,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发表英文学术文章,助力于中国学术之崛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研大匠  ·  永久解决DeepSeek“服务器繁忙”问题 ·  昨天  
研之成理  ·  清华大学,Nature Materials! ·  3 天前  
募格学术  ·  知名大学原校长,被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募格学术

我辛苦写的论文,却被导师拿了一作,这合理吗?

募格学术  · 公众号  · 科研  · 2020-11-27 17:43

正文


本文为募格学术原创。转载请在【 后台 】留言

作者:浴火凤凰

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
正是因为中国目前的安全环境,我的一些在美国和欧洲留学的同学,纷纷选择返回国内躲避疫情。当然,他们还要 利用互联网经常与国外导师保持联系,继续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由于多年未见,我们几个同学利用国庆节假期一起聚了聚,闲谈以前的大学生活,现在的学习工作情况,以及未来的憧憬与打算。
当聊到 “论文属名排序” 这一敏感而又热点的话题时,大家都来了兴致。

我们都知道,从理论上来讲,实验的实施者又是论文的执笔者,自然应该是论文的第一作者。 但论文的主要成果是属于通讯作者,而不是第一作者, 因为通讯作者往往是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论文的撰写、把关和修改。 最为重要的是,他担负着论文可靠性的主要责任。
但是,在实际的科研活动中,如果实验的实施者和论文的执笔者不是同一个人,该如何署名?论文的执笔者署第一是否合理?还是谁做的实验谁署第一?或者是谁的想法谁署第一?这些都是现实而又令人头痛的问题。
与论文署名排序相关联的是 “名”和“利” ,谁又能只埋头科研而不重“名利”二字?即使一些学术大咖也不能免俗,比如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与杨振宁先生(注:此处按姓氏排序),就是因为合作中署名先后的问题产生了矛盾,从而导致两人放弃合作,并决裂了半个多世纪,时至今日也没有重新交好。
而对于广大的研究生而言,经常还会遇到导师“抢一作”的现象。于是,我们几个博士结合自己的见闻与体会, 对“论文属名排序”这一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01


关于导师“抢”学生一作的事,我首先谈了自己的看法,因为我曾经有过切身的心痛体会,一篇呕心沥血、加班加点完成的论文,交给导师帮忙修改。
等了两个月仍没有回音,最后才发现论文已经在某期刊发表, 自己竟然只排在了第三,导师排第一,而排第二的人我根本就不认识!
对于这种情况,我也 只有选择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 ,谁让导师手中攥着咱能否毕业的“生杀大权”,与他闹僵就等于提前被宣判死刑。
经过这件事,我利用一段时间,仔细对高校导师为何喜欢“抢一作”进行了初步研究,算是有点收获吧!
当前,我国高校需要论文的地方主要有三处: 绩效奖励、职称评定、人才计划申报。
在绩效奖励上, 学校每年会根据论文发表情况发放一定数额的绩效补助,一篇顶级论文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甚至更多。而这些绩效补助必须由学校在职员工认领(有趣的是,认领人不限制作者,甚至不出现在作者列表也行)。
认领人拿到补助之后,可以分配给除学生以外的任何作者,其中原因大概是为避免逃税或套取劳务费吧。而我们团队相对仁慈一些,会私底下发给研究生一些论文奖励金。
但要命的是, 学校还明文规定,非一作的通讯作者科研奖励减半 !这就意味着,同一篇文章得到的奖励可能相差几万块甚至更多,面对如此悬殊的资金数额,有的导师禁不住诱惑,极不情愿做通讯作者,不自觉地就去“抢”学生的一作了。
在职称评定上, 按照学校规定,副教授三年内需要有1篇SCI(不限分区),教授则需要有2篇。由于前些年挂名通讯作者的乱象丛生, 目前,我们学校老师评副高、正高职称只看一作, 但听说有的院校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还是同等对待。尤其是那些面临评职称压力的小老板们,往往更容易出现“抢一作”的情况。
在人才计划申报上 ,当前,作者顺序在国内外的认可度大不相同,国外看重通讯作者,而国内往往第一作者认可度是最高的,有时候甚至比通讯作者认可度还要高。同时, 学校现在的人才计划申报明确标注是要求“第一作者” ,这自然加剧了很多导师“抢”学生第一作者的趋势。
除此之外,无论大老板或者小老板,“抢一作”还有另外一个更简单、更重要、更现实的原因: 增大产出量
这是一道很简单的数学计算题目:第一作者是老师,通信作者也是老师,那么上述业绩全部翻倍。所以,几个老师互相商量,反正都要申请项目,那干脆就组成个小团队, 每个人都“抢”学生的第一作者,再找小团队中的其他人当通信作者,这样一番神操作,不出几年,每人有几十篇SCI论文在手了。
我还见过更奇葩的,直接双第一作者、双通信作者,产出直接翻4倍,而学校认定通信作者的方法极其原始,有信箱就算通信作者。
其实,很多导师表示也很无奈, 但是,你要想在国内科研圈混下去,就要抱大腿、进团队,只有团队嗓门大,才能争取现实利益
而团队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论文产出,这也是为什么出现这么多抢第一作者现象的最现实原因。另外,别的团队都在这么做,如果你要保持高风亮节,那等待你的只有淘汰的噩运。
可是无论如何,最终受苦的还是那些辛辛苦苦做实验、加班加点写论文的研究生们!

02


王哥是三年前去德国留学,目前在一家大型科研机构读博。
他说,以前在德国,很多科研机构论文署名顺序的习惯是: 大老板永远挂第一,实际干活的学生第二,直接指导的小老板最后。
这种署名顺序是由德国科研机构的特定结构所决定的。 因为,德国一个研究所的规模往往都比较巨大,大老板们一般只负责拉经费,而不管具体的科研事宜。
即使你给大老板通讯作者的位置,对他来说也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可又不能不给,所以,发论文时他们干脆就把大老板的名字就放前面了。
王哥说,他所在的研究所曾经有这么一个“笑话”: 他们所有一个科研项目是与美国合作的。关于最后的论文署名,德国老板署第一作者,美国老板署最后当通讯作者,两边皆大欢喜、笑逐颜开,表示以后还要多多合作
但是,对于这种论文署名排序,德国一位名叫Wolfgang Ketterle的诺贝尔奖得主提出过批评意见,他说这种庞大的科研团队结构不利于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论文署名排序对中青年很不公平。于是,德国的论文署名现在也在慢慢转型中,逐渐与国际习惯接轨。
另外,王哥还提到他另一位做数据库同学的“悲惨遭遇”。他那位同学所在实验室的论文署名排序很特别: 按照论文作者的“姓氏字母”排序!

可那位同学姓“朱”,由此一来,这位“Z”字母开头的同学按照规矩,多年来总是排在倒数第一位。用他自嘲的话说: “真不是我导师想跟我抢一作,谁让人家姓Gottlob哪!不过,这么多年我也已经习惯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能正常毕业最重要!”
我们都开玩笑道:“遇到这种情况,男生没有办法了,可作女生有优势,毕业前可以嫁个姓Alexander的老公啊,不不不,找个姓Abington 或者 Aaron 更保险一些!”

03


张哥是前年去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读博士。
他说,上学期参加了一门叫做 《科研伦理道德》 的课程,其中,专门有一节课来讨论“Authorship”的问题。
这门课程中提到, 在美国,不同学科的作者排序意义相差迥异,即使同一学科内不同期刊的要求也很不一样。
比如,一篇交叉学科的Paper可投多个领域,如果投A领域,最大贡献者就是第一作者,而最后一位作者默认是通讯作者,即大老板;而如果投B领域,就根本没有单独的通讯作者概念,纯粹按贡献顺序,第一作者即通讯作者;而如果你投C领域,可能就是按last name字母排序的缺德期刊,情况和德国那位同学一样。
很多期刊有相关规定,越来越重视将每个作者的具体贡献(如撰写文章、设计实验/模型、数理分析等等)进行标注,一方面可以避免那些脱离学术本意的无谓争端,一方面若要询问文章细节时知道具体该找谁。
张哥说, 他感觉国内“抢一作”的问题主要出在职称、奖励等评估机制的不合理上,一方面会促成学术不端,另一方面会导致恶性竞争以及学术资源封闭,甚至同一实验室内都存在对彼此的项目闭口不谈,这非常不利于学术发展。
除此之外,在学术道德的教育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国内,研究生从来没有上过甚至听说过关于“Authorship”的课程,所有的认知与操作都是来自老板、前辈的言传身教。
所以,研究生基本上并不清楚论文署名有什么具体的规定,以至于很多学生不知道,如果导师对文章没有核心贡献而成为一作,这到底是应该的,还是他“抢”来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