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钛媒体
最新鲜犀利的商业见闻,最国际视野的前沿技术,最不常见的独家猛料。钛媒体(www.tmtpost.com),网罗天下创新事,一个创新者最爱聚集的地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DeepSeek下周开源5个代码库#,每 ... ·  21 小时前  
新浪科技  ·  【#特斯拉因Model3幽灵刹车被起诉#,法 ... ·  昨天  
新浪科技  ·  【#乔布斯时代iPhone设计全部谢幕#】北 ... ·  2 天前  
发展北京  ·  科教引领 宜业宜居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钛媒体

网络大电影10种作死的方法

钛媒体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6-27 10:48

正文

钛媒体 TMTPost.com

TMT |创新| 创业

关注这个不一样的微信号:钛媒体 ( ID:taimeiti )



避开这10种死法,也许你的网络大电影就成了!


钛媒体注: 去年,网络大电影一片“开机热”,各种“以小博大”的神话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不管懂行还是不懂行的人,都想进来捞一笔;结果到了今年,网络大电影似乎突然就迎来了“寒冬潮”,尤其是最近又有40部网络大电影被下架。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极其不正常的,都是从业者在投机心理下的从众行为,“开机热”的时候,不是说每一部网大都能赚,现在所谓“寒冬潮”,也不是说就不能拍。以下是作者大葱,来源于微信号网络大电影(ID:wxs360)的具体分析,钛媒体已获作者授权,略经编辑。



有人说,网络大电影不行了。其实,不是网络大电影不行了,而是低俗的网络大电影不行了,是那些质量低劣、跟风蹭IP打擦边球的网络大电影不行了。


对于网络大电影,我们也没有什么成功的秘诀,但跟很多人很多公司聊过之后,却发现了网络大电影的10种死法,避开这些死法,也许你的网络大电影就成了!


死法一:追求“短平快”,捞钱心态赚快钱


在网络大电影初期,因为“成本低,回报高,周期短”的特点,网络大电影迅速成了以“短平快”著称的致富项目。


因为“短平快”的特性,大部分网大十几天拍完,根本没有时间去好好打磨,以至于语感粗劣,细节缺席,人物扁平,情节仅止于机械乏味的重复,故事注定不可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现在必须抛开“短平快”的误导,用心去雕琢、去打磨一部电影,努力去做头部影片!因为现在资源都在向头部影片聚拢,票房也开始两级分化,“二八法则”铭心啊,只有头部内容,才有竞争力,才有可能赚钱。


死法二:类型不明确,受众不清晰


宁浩说过这么一段话:“导演是一个木匠,每拍一部电影要先搞清楚自己做的是把椅子还是张桌子。像《疯狂的石头》这种,相当于我做把椅子,我所有的问题就是考虑怎么让人坐得舒服。”


每一个项目在启动的时候,都必须想清楚,这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主要的观影人群是哪部分人群,这部分人群在网络的哪些地方聚集……


现在流行多种类型的“混搭”,比如悬疑喜剧,或者科幻爱情,混搭某种意义上可以让受众群体扩大化,但要注意,一部片混搭最多不超过三种类型。


如果你混搭一部都市悬疑科幻动作励志重口罪案爱情喜剧,想着尽可能多地去网罗多种类型的观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可能失去所有观众。


网络大电影一直说,网络大电影是高度商业化的类型片,所以不用取悦全部网民,得到一个细分市场你就赢了,而得到一个细分市场的第一步,就是类型明确,受众清晰。


死法三:“跟风蹭IP擦边球”,简直是自杀


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跟风、蹭IP、擦边球”都是网络大电影的固有标签,甚至有人觉得,只有“跟风蹭IP擦边球”的网大才能赚钱。但是现在,变天了!


因为“跟风”,网络大电影题材严重同质化;道士火了,满屏都是道士;僵尸火了,到处都是僵尸……事实上,所有同质化的网大,从一开始就已经失去了竞争力!所以现在大家已经不是跟风做热门题材,而是寻找稀缺题材。


至于“蹭IP”,视频平台不鼓励不提倡,观众也不待见,《宝宝别哭》被全平台封杀,最近蹭IP的作品也全部以失败告终,无一幸免。


同时,不断有网络大电影因为各种原因被下架,“擦边球”已经被判出局,广电重压之下,视频网站纷纷出台最严审片标准:乐视十不准、爱奇艺九禁、搜狐七把控…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想着靠“跟风蹭IP擦边球”来吸引人眼球,那简直无异于自杀!


死法四:为了省钱,找一群新人来练手!


互联网的特性就是开放、门槛低,多元化,允许试错,有足够大的训练空间去孵化更多的优秀电影人才出来,我们也提倡网络大电影应该尽可能多的给新人机会,我们甚至说网络大电影是影视新人的练兵场,第八代导演将从网生代导演中诞生。


但注意,练兵场也不是为了打败仗的,所以,用新人可以,但千万不能以项目为牺牲,尤其不要团队所有人全部都是新人!!


即便采用新人,也要找个行业老手,尽量对新人的能力、经验、潜力、态度、人品进行全面调研,要考虑项目的可行性、执行程度、成片效果以及未来的竞争力,行业老手要对整个项目进行评估和整体把控。


全部采用新人,是节省了费用,但也容易让网络大电影成了头脑一热的玩票,除非你已经做好交学费的心理准备,因为这样的项目基本上都不会有好下场。


死法五:盲目追求大投资,以为投资大就是竞争力!


现在,网络大电影门槛提升了,很多人说,100万以下的网络大电影很少了,300万以上投资的网络大电影已经是常态。于是有人就想,既然大家普遍都拍300万投资的网络大电影了,那我拍个800万的,拉开竞争力!


但是,用投资额度来衡量一部电影的好坏,真的是一种非常低级的做法。而且,高投资首先意味着高风险。


一个项目投资多少钱,应该基于项目本身基于市场现状做出的理性评估,而不是单纯的用投资来裹挟项目,或者用投资来为项目壮胆。


死法六:迎合“低幼”群体,以为观众是“屌丝”


很多人认为,网络大电影的核心受众是年轻的屌丝,这个群体的一大特征,就是低幼。首先是年龄低幼,其次是在精神消费领域的心智低幼。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网大拒绝复杂与多元,只求网感和快感,用最刺激的画面来满足人类本能中最肤浅的快感。


事实上,不是网络受众的审美差,而是审美高、口味进化的观众已经逃离网大,因为网大从业者根本无法为他们不会提供更好的故事。


你把观众当屌丝,观众把你当傻逼!弹幕里的吐槽和评论里一窝蜂地骂就是明证。而且随着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这种片子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


死法七:只“走量”,不求质


在网络大电影的头两年,虽然网络大电影投资低回本快,但其实单片利润空间不大,所以很多公司的策略是——“走量”,每部赚个几十万,多拍一些就能形成规模,还能跑马圈地,迅速占领市场。


事实上,依靠“走量”确实有几家公司迅速崛起,但是,现在网络大电影开始精品化,内容为王时代,如果现在还想靠“走量”迅速崛起,基本已经不太可能。


现在单片网大的分账已经突破2000万,这是两年前拍20部网大才能赚到的钱,而在头部影片的冲击下,那些低质量网大已经完全失去了竞争力,靠“量”已经不可能取胜,网络大电影应该保证单片存活率,拍一部是一部,靠品质取胜。


而且在网络大电影看来,整个行业不应该再只是关注每年有多少部网大,而应该关注每年有多少部优质网大。


死法八:用“片名、海报、前六分钟”欺骗观众


大家都知道,网络大电邮有三法宝“片名、海报、前六分钟”,现在这三法宝依然重要。但是只依靠这三法宝,绝对撑不起一部网大。


很多片方,为了把6分钟做好,把所有动作镜头、精彩镜头,软色漆、暴力的场面堆砌到前六分钟,以刺激网友的购买欲。甚至有的片子故事还没完,结尾戛然而止,草草了事,看得人一头雾水。


现在的网络大电影,已经不再是前6分钟的较量,平台在把关,市场在净化,观众口味越来越刁钻,六分钟以后的内容同样重要。


所以,不如收起前六分钟的小把戏。真的想挣钱,不妨用心做做六分钟以后。


与其用“片名、海报、前六分钟”招摇撞骗,不如好好打磨一下故事,让整部电影,算有一点存在的意义。


死法九:拿不到平台独播,甚至无法上线


2016年爱奇艺网大分账top20榜单中,20部影片,全部为独家合作。2017年独播影片的优势更加明显,视频网站的资源更加向优质独播影片倾斜。


视频网站的版权大战,说白了其实就是一场“独播争夺战”。在网大领域也不例外。“独家”已经成为一部网络大电影的“生死命门”,拿到独家的,不一定就都能赚,但起码有了一些基础量的保障!拿不到独家的,基本上都会亏!除非你能把成本控制的很低很低很低,除非你能把“有效营销”做得很好很好很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