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就就TALK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家外汇管理局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 ·  10 小时前  
国家外汇管理局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 ·  昨天  
国家外汇管理局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  3 天前  
国家外汇管理局  ·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召开2025年全面从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就就TALK

1小时挣8000块:“给我这么多钱,天天加班都可以!”

就就TALK  · 公众号  ·  · 2020-02-08 11:0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一起在职场中精进、成长~
前两天,我和一个表哥聊到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大二那年,他作为交换生去了美国学习,现在回国了,在一家金融机构做咨询顾问。
年末的时候我因为有业务咨询,和他重新联系上了,谈话间,他的谈吐和气场让我心生佩服。
表哥听我描述完,说了一句话:“要我有钱能去国外留学,我现在也能混的很好。”
不少人觉得只要有人把钱给足,自己也能如何如何,要不就把失败的原因归咎到运气、背景、命运等不可控的外部因素。
但是,却很少有人能正视自己的业务能力。
——就就

作者 | 临公子
来源 | 临公子的后花园(ID:hi-lingongzi)


01

前阵子我修改书稿,看着被图书编辑批注得密密麻麻的修改建议,从标点符号到词语衔接问题,坦白讲,多少有些脸红。

当时我发了条朋友圈: “只要想有稍微拿得出手的东西,都必然遇到专业度硬碰硬的一天。”


不知道你发现没, 真正对我们特别有帮助的事情,都是些很简单的道理;真正让你牢牢立足的,都是最基本的东西

比如专业度。

这话老生常谈,说起来轻轻松松,但真正重视并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以至于很多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吃亏。

前不久,朱丹因为主持某时尚盛典时叫错嘉宾名字,遭到网友群嘲。

微博致歉没几天,她又在某颁奖晚会上叫错名字,频繁口误引起了大家对她主持功底的质疑与调侃,表情包和“骚凹瑞”梗被玩得不亦乐乎。

有人认为,知错不改,这太恶劣了吧?

实际上屡次翻车不叫“知错不改”,谁想出糗啊?

只是专业度的缺失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它就像漏了的屋顶,随时漏雨,随时让你陷入窘境

朱丹去演电视剧,演不好其实没人会过多指责,毕竟跨界嘛,就算演技一般,估计人们也是以鼓励为主。

可她失误的领域是主持,是她的主业,也是她最闪亮的titile。

即便她主持上风格活泼、懂得随机应变,可“不专业”的标签足以瞬间抹去其他亮色。

除了道歉和日后精进,别无他法。

因为专业二字,不仅是对一个人的极高赞誉,更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必需品


02

我经常听到类似的话:

“大家都不容易,差不多就行了”、“别人都这样啊,何必呢”、“随便吧都可以”……

我理解不同行业有各自的难处,不同岗位有各自的荆棘, 然而,许多人对待工作是缺乏敬畏之心的

一边嚷嚷口号,一边展示出的职业素养着实让人尊敬不起来。
我曾接触过一位产品经理,第一次项目对接就让我们受到满格惊吓。

  • 需求调研?发来1个多小时的录音,说客户需求都在里面;
  • 产品设计?不会用工具、不会画流程,只能写word纯文字。
  • 方案制定?想推给主程和技术经理去写。

聊起八卦兴致勃勃,她听说某位产品总监受邀做线下培训的费用是8000元/小时,神情泛酸地说: “难怪他整天加班,要是给我这么多钱,我天天加班都可以。”

聊起正事东拉西扯,倒苦水说上司如何打压自己、同事如何甩脸色看。 “真没地位,大不了我不干了呗” ,她不时丢出这句话。

以其专业水准,别说自个儿不想干,恐怕想干都干不了。

拎不清自个儿斤两,看别人觉得“这有何难”,看自己觉得“我也可以”。

她或许不明白:混职场,你的地位不是别人给的,是靠自己的专业度挣出来的。

如果这类事情发生在特殊行业,你的不专业,甚至可能造成无辜者的死伤。

2017年,京昆高速秦岭一号隧道口发生一起惨烈的大巴车撞壁事故,车上49名乘客中36人死亡、13人受伤。

事故主因是司机超速且疲劳驾驶,但随着现场照片和视频的传出,网友对隧道口设计的质疑声越来越大。

你们看图感受下。


高速原本是三车道,突然在隧道口变成两车道,无过渡+无警示+无障碍物,司机夜间行驶,稍不留神就一头撞上。

经过调查,设计方和审核单位被认定应承担部分责任。

这可是几个亿的工程呐。

专业掉线所带来的隐患,必然在某一天,以你想象不到的姿态予以重击


03

我再说些现实的话。

许多人整天吐槽钱难挣,却忽视了最底层的问题:

你拿什么挣钱?

腾讯前副总吴军在《态度》一书中说到个观点。他说, 1个西瓜的重量=200万粒芝麻。挣到大钱的关键在于捡西瓜,不要捡芝麻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能力水平上晋升一级,不仅贡献多10倍,所做的事情的影响力,包括自己的收入也常常多10倍。

做5件5级的事,花的时间可能比做一件三级的事要多,但是收益和影响只有后者的5%。”

说白了,就是把一样东西做到专精。

之前我在一个写作群,里面多数人是下班后码字。

聊到副业时有些人就觉得,做不起来没办法呀,谁让自己没有足够的写作时间、阅读输入也有限啊,估计只有全职自媒体才能正儿八经地靠码字挣钱。

确实,全职作者在时间和精力上有毋庸置疑的优势。

可我不得不告诉你一个残酷的真相:

挣钱这事压根不看全职or兼职,只看专业or不专业 如果你想通过某个技能变现,兼职状态下做不好,全职恐怕也难有起色

全职群体,不工作、不更新了可能就没饭吃,逼得他们必须定期输出一定质量的内容。

而副业群体中,不少人有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大不了今天不写了”“大不了停更一阵子”。

业余的心态,必然得到业余的水准


专业心态是怎么样的呢?

我很欣赏的一位作者,无论今天有什么事,定时定量完成当天任务。该写多少字写多少字,该看书多少页就看到多少页,每篇文章都保持着不错的水平。

多年如一日。

这种体现在过程和结果上的定性,都是以专业态度作为支撑。

试问,要是有位医生医术特别高明,但就是看心情发挥,心情好了顺风顺水,心情差了病人完蛋,你觉得还有人敢找他吗?

业余的人看重状态+灵感,专业的人看重稳定输出+结构


04

我之前写了一篇聊微商的文章,很多小伙伴说,不是自己有偏见啊,有些微商每天发几十条一看就是复制粘贴的朋友圈文案,动不动群发微信推产品,不胜其烦。

其实大家不是讨厌微商,而是讨厌不专业的微商。问产品一窍不通,问成分不明不白,谁会信任这样的卖家呢?

任何一个领域,专业都是成为头部的必要条件,也是为你挣到行业尊严的筹码

日本NHK制作的《行家本色·专业保洁员》纪录片中,女主角新津春子,在羽田机场做保洁员21年。

有两个场景我记忆犹新。

第1个,新津春子清洁饮水台的彩色油污,先用碱性清洁剂去油,再用强酸溶解漂白粉,同时要考虑不锈钢饮水台本身的不耐酸属性,控制强酸的停留不超过10秒。

“万一出现 (不锈钢面)损伤,就没有意义了。”

只有专业才能做到极致,所以,“必须贪婪地探索技术”。


第2个,她看到小孩在机场地上玩耍,对记者说, 我要时刻留意地板上灰尘,不仅因为整洁,而且孩子的体质很弱的,这些都需要考虑在内。


这两点恰好反映出成为“行家”的两个要素:

职业技能+用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