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源头是一篇“爆款”论文《The Case for Colonialism》,作者是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政治学教授季礼 (Bruce Gilley)。论文中,季礼公开为西方殖民主义正名。论文摘要开宗明义:“过去百年间,西方殖民主义饱受非议。如今是时候质疑这种正统观点了。”季礼认为:“总体而言,西方殖民主义不仅客观上有益(objectively beneficial),其本身就具有合法性 (subjectively legitimate)”。
这篇论文的“吸睛指数”,恐怕比季礼此前五本学术专著加在一起还要厉害若干个数量级。不过,季礼并不是第一个为殖民主义公开辩护的人,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为什么偏偏他“红”了呢?
事实上,这篇文章也并非季礼首次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殖民主义具有所谓积极意义的看法。2016年,在影响力更强的学术期刊《非洲事务 (African Affairs)》上,季礼就曾发文讨论了尼日利亚著名作家、公知奇努阿·阿切贝对“殖民主义积极传统”的看法。但那篇文章关注不多,唯一的学术引用就是季礼最近这篇“爆款文”。为什么偏偏这篇文章“红”了呢?
如果整件事是行为艺术,那背后的构思还真是“独具匠心”:“第三世界”这一概念与反殖运动联系密切,在以之冠名的期刊上发文辩护殖民主义,是不是黑色幽默?不过,如果这样富有争议的文章,能提升课题知名度、推动学术探讨向前发展,岂不也是美事?毕竟,学术自由就是允许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在探讨与辩论中加深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
至少,《第三世界季刊》主编Qadir事后就是这么解释的。9月18日,他代表《第三世界季刊》编辑部发表声明指出,刊发季礼的文章不代表期刊同意亲殖民主义观点,而是希望能引发学术讨论。Qadir明确说,《第三世界季刊》的出版宗旨之一,就是“不回避发表具有刺激性、探索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