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线貌似最安全,实际却是最危险,近日有了数据支撑,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近三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
1.4
万起,造成
3898
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了总量的
90%
。(新华社)
——九成,因机动车抢行而导致的事故。
当然,机动车违章,行人也违章,两者都很普遍,但是哪个是主要矛盾,哪个导致更严重后果,看数字一目了然。
两件事都要抓,但事情都分主次矛盾,换句话说,如果能先把机动车抢行治理掉,
4000
条生命、
1.4
万起事故,立即可以骤降九成——有什么理由不首先抓这一件事?
造成目前极为普遍的抢行生态,是跟执法缺失相关联的。交通法里关于机动车让行的规定很明确,但是现实中形同虚设,因为摄像头不拍、交警不管、不计分不罚款,等于零成本违法。
相比之下,对于闯红灯必拍必罚,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司机对红灯的敬畏已成本能,即便在很多没有摄像头的小路口,也规规矩矩。
很多驾校都会教学生一句话,无论何时,只要斑马线上有行人,那就等同于红灯
——但是现实中,司机对这些活生生的“红灯”毫无敬畏,即便礼让也是出于素质和自觉,而并非法律的威慑。
在法治不彰的背景下谈道德是耍流氓。现实中太高比例的司机钻空子,以至于依法礼让的司机成了傻子,频频被其他司机催促、辱骂、乃至殴打
……这是可怕的毒生态、逆淘汰。
对机动车其实很好管理,只要兑现罚则,效果立竿见影,就这么简单的事,遗憾的是我们这么多年才明白。
杭州成为国内第一个基本实现
“车让人”的城市,不是因为它富,也不是因为素质高,秘诀就是法治先行。
2014
年有相关报道,新电子警察上岗,专门盯闯斑马线的车,平均每天揪出
70
个不礼让行人的司机,进行处罚。(杭州日报)
其实从
2009
年,杭州就开始推广礼让斑马线活动,公交车、出租车、公务车带头,第一批取证处罚,逐渐全面推广……说白了,是罚出来的,管出来的。
而在此之前,杭州是因
“
70
码事件”而背负恶名的城市,是富二代飙车的天堂,痛定思痛之后铁腕治理,反而用最快的速度实现了逆袭。这礼让行人的温馨一幕,已然取代“
70
码”而成为杭州的新名片。
这是完全可以复制的经验。近日,公安部要求各地严格执法,通过技术手段加大查处力度。北京等地已响应要求推出新规:不礼让斑马线,罚
200
元扣
3
分。这是毫无悬念的因果联系,其他地方没有理由不跟进。
新规将会改变司机的驾驶习惯。譬如:在右转时,不能再与行人抢道;只要斑马线上还有一个行人,无论是刚起步还是已经快到对面,所有机动车必须等在停止线后,不能再见缝插针地通过;无论行人是正常通过、还是违章通行,机动车都需要让行。
关于行人违章的部分貌似不太公平,然而法律就是这么写的,机动车需要无条件让行,信号灯是红灯,生命更是红灯,需要同等乃至更高的敬畏。行人违章造成的事故会在责任划分中体现,但这绝不是机动车仗着绿灯就冲上去的借口,无论道德与法律,都不允许
“依法杀人”。
行人违章当然也需要治理,但是基于统计数字和治理难度、成效比等等,没有理由不把机动车治理放在首位。基本实现车让人之后,违章的行人便分外凸显,治理的难度也就大大降低。而事实上,一旦人车之间建立起良好互动,行人通行权得到了充分保障,需要违章通行的基础也就应声化解,中国式过马路很可能不药而愈。
很遗憾一些城市并未能领会这规律,在行人路权得不到尊重的前提下,贸然加大行人处罚力度,而对机动车不让行乱象置之不理,必然造成民意反弹,反而加重了马路怨气,逆反心理,令实际成效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