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广东的突出优势和鲜明标识。全国两会上,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圳企业家展开热议。大家表示,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让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合作共赢的阳光大道越走越宽,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扬帆出海,在全球化的广阔市场中奋斗、成长,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融交汇的生动写照。
“全球化发展是中国制造的战略发展方向,不出海就出局。”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
说,TCL坚定推进全球化战略,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深化海外本土经营,塑造全球品牌形象。最近TCL成为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开启企业全球化的全新篇章。
李东生表示,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重构,国际规则变化促使全球产业链从单纯追求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最大化,转变为兼顾多种因素,逐渐从单一中心走向多中心,形成区域或单一国家产业链。在此过程中,科技能力成为构建全球化优势的关键支点。
李东生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保持竞争优势充满信心,他说,中国科技制造业已兼具性价比与质量双重优势,出海谋求协同共赢的优势明显。中国企业海外业务增长,对中国经济全球化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能反哺国内产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遇到的知识产权纠纷也逐渐增多。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国众联集团董事长黄西勤
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也是国际贸易的“标配”,更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
如何提供高效、便捷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服务,助力中国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这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道必答题。黄西勤建议,健全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开展重点产业、重要技术、核心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监测工作,以及全国协同联动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机制。在欧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设立出海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提供属地化服务。
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成本高昂,许多中小企业虽有迫切需求,却难以投入充足的资金。针对这个问题,黄西勤还建议,建立专家库、案例库、法律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各地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资金帮扶体系,帮助企业降低海外维权成本。
“中国科技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不断提高的关税壁垒等痛点。”长期关注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深入调研大量湾区企业、数十次前往东盟考察的基础上,王理宗呼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深度协同。
如何推动大湾区和东盟深度合作?王理宗认为,要打造“规则、贸易、金融三位一体”的制度型开放体系。首先,应建立规则衔接先行区,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平台试点“东盟版负面清单”,放宽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等领域外资准入,其次要推动贸易便利化升级,建立大湾区-东盟“单一电子窗口”,整合报关、物流、支付数据,进一步提升口岸通关效率,再者,王理宗建议,支持香港联动东盟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试点大湾区企业发行“东盟债券”。设立“大湾区-东盟绿色金融合作中心”,推动碳交易、绿色信贷产品跨境互通。
王理宗还建议,构建“产业链、创新链、数字链、绿色链四链融合”的产业协同生态,将大湾区的科技创新优势,与东盟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优势相结合,形成“大湾区研发+东盟生产+全球销售”共赢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国众联集团董事长黄西勤:
提供高效、便捷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服务
深圳探索
依托前海建设深圳企业海外综合服务平台,集成商务、发改、贸促、司法、财税、金融等部门服务事项,引导超180家专业服务机构入驻,组建行业专家智库,助力企业有序出海、有效出海、安全出海。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
深化海外本土经营,塑造全球品牌形象
深圳探索
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着力推进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发展,稳规模优结构,全球市场“含深度”持续提升,外贸“含新量”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