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东亚评论
读懂东亚,理解中国,拥抱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成都本地宝  ·  约890元/月起,套一带阳台!成都531套保 ... ·  3 天前  
湖北经视  ·  突发!中国香港队队员遭围殴 ·  2 天前  
清廉蓉城  ·  蓉纪串串香丨“思钱想厚”惹得祸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东亚评论

忘了马云,致敬这两位真正的企业家吧

东亚评论  · 公众号  ·  · 2020-11-09 06:55

正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守捉使(id:dtszs2020)

作者 | 大唐守捉使

文中内容不代表东亚评论观点和立场






01



1944年,日本侵华部队为了打通南北交通线,发动“一号作战”,大举进攻河南、湖南、广西三省。


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仅半年时间就损失了近50万兵力,丢掉146座城市。
面对社会各界的谴责,国民政府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兵员素质太差,因而发起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在9月份的国民参政会议上,蒋介石握紧双拳,激昂陈词: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全国知识青年参军。


本来计划招10万人,但踊跃报名的青年仅仅用了三个月就突破了12万。


但兵源迅速补充的国民政府依旧没能抵挡住日本军队,后者一路向南推进,很快兵指贵州。


此时,在贵州的大山里,34岁的任木生正东躲西藏。不过,他躲的不是日军,而是国民党特务的追捕。


出生在浙江金华的任木生,在北平民大经济系毕业后,曾在浙江和江苏任教。后来在国民党的广州412兵工厂担任会计,随工厂一道辗转迁往广西、云南,最后在贵州安定下来。


由于他早在北平求学时就加入了共产党,后来又多次宣传抗日,很快被国民党当局盯上。



也是在这一年10月份,任木生与妻子程远昭的大儿子出世。想起自己多年的坎坷经历,个中是非交错,百感交集的任木生就给儿子取名为任正非。


两年后,上海永安百货的股东曹河仁迎来了自己的二公子,曹河仁希望这个孩子将来能够德行出众,兴旺家族,便定下了曹德旺的名字。


风起云涌的岁月里,国族与众生的命运铁幕徐徐开启。


02



为了维持生计,侥幸躲过一劫的任木生在贵州乡村重新做回了教书先生。


任家一共有7个孩子,任木生这点薪水自然不够。作为家中的长子,小小年纪的任正非挨饿是常事,每天饥肠辘辘的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一个白面馒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吃惯了苦的任正非在19岁这年考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



在大学期间十分刻苦的任正非满心只想着毕业好好回报父母,谁知道就在临近毕业时,突遭变故。


1966年,在文革的浪潮下,出身知识分子的任木生被扣上了“臭老九”的帽子,随后被抓进监狱。


母亲为了不影响任正非的学业,将这场变故隐瞒了下来。


就这样,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任正非除了熟练掌握电子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外,还选修了3门外语,并将厚厚的4本毛选读了个通透。


两年之后,毕业的任正非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基建工程兵。在部队期间,经人介绍,结识了“白天鹅”孟军。



孟军的父亲曾担任四川副省长,出身名门的她丝毫不嫌弃任正非的出身,反而很欣赏他的才气,两人很快走入婚姻殿堂。


1982年,国家撤销基建工程兵,任正非以副团职转业,结束了14年的军旅生涯。


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下,任正非南下深圳,担任南海石油集团下属的电子分公司经理,而妻子则继续在南海石油集团担任高管。


03



就在任正非大步踏进商界的同时,另一位穷小子曹德旺也迈入江湖。


在曹德旺出生后之后,忙于生意的父亲曹河仁并没有时间管他。当时上海租界有很多印度巡捕,不少人喜欢把小孩子打扮成警察模样,所以曹德旺一直到上学前,还被人称呼“小印度”。


就在解放军南渡长江前,曹河仁一家决定迁回老家福建高山。


为此,曹家专门买下一艘船,用来装家产,一家人则乘坐客轮返乡。


曹河仁是生意人,算盘打得精明:买来装家产的船,回到家乡后出租依然可以赚钱。


谁知道,曹家回到老家后,左等右等还不见货船靠岸,终于传来消息:货船在海上遇到风浪,沉了。


本是个殷实人家,一场变故下,当即一贫如洗,曹德旺从公子哥一下成了穷二代。


14岁时,曹德旺因为不满学校通报批评,当头给蹲在茅厕大号的教导主任淋了一泡尿而被开除,开始捡柴挑水,给生产队放牛,起早贪黑挣两个工分。


眼看着不是个事,正在高山中学当老师的大哥曹德淦托了关系,给曹德旺在薛港农场找了份工作。


农场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每天捉鱼摸虾的日子实在快活。但很快,准备东山再起的父亲就开始拉着曹德旺一起做了批发水果的生意。


1968年,22岁的曹德旺与妻子成婚后不久,觉得卖水果不赚钱的他便告诉母亲:让凤英服侍您,我要去闯天下。


刚嫁入曹家的陈凤英变卖了首饰,又借了不少钱,曹德旺这才有了种白木耳的本钱。


不过,当时福建做白木耳生意的商人实在太多了,曹德旺于是“投机取巧”,带着自己种的10多斤木耳,跑了趟江西,这才略有斩获。


回家的火车上,曹德旺一琢磨,如果自己从福建收购木耳,到江西卖,做几个来回,那不就发家了吗?


靠着这一手“中间商赚差价”的功夫,曹德旺赚到了第一桶金。



不过,就在曹德旺准备在倒爷的路子上突突前进的时候,一次运货时的不小心,让他差点背上了“投机倒把”的帽子,于是赶忙撤退。


1976年春天,正值而立之年的曹德旺很苦闷,于是约着几位朋友一起喝茶。闲聊中,听到水表玻璃的买卖很赚钱,几个人一合计,决定创办一个玻璃厂。


说干就干的曹德旺当即找到高山公社的主任方仁钦,开门见山:方主任,1平方玻璃市场上只能卖5块钱,但只要钢化再磨一下,可以做100片水表玻璃,能卖50块钱。这生意赚钱得很,我觉得公社也可以建一个水表玻璃厂。


方仁钦听了也很是动心,于是拉来公社干部一讨论,这事就定下来了。


在江湖浪迹多年的曹德旺,终于走上了人生的大路。


04



虽说创办玻璃厂的点子是曹德旺提出来的,但高山异型玻璃厂完全按照国企的模式建立。


曹德旺的户口非公非农,好不容易才在厂里搞了个采购员的位置,可就连逢年过节的鱼肉礼品,都没有这个“临时工”的份。


不过,曹德旺对这些并没有抱怨,发礼品的时候都躲得远远的,只在心里暗暗地想: 只要给我工业这个平台,将来我就能做出最好的企业。


但玻璃厂的运转并不顺利,折腾了一年多,依然没有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眼看着项目要黄,曹德旺主动请缨,向公社申请,前往上海找朋友帮忙。


到上海后,通过上海建材局的朋友陈克远的关系,曹德旺找到了耀华玻璃厂的工程师李维维。


小姑娘毫不含糊,来到高山后,饭都没吃直奔工厂,立马指出了问题,给了详细建议。


曹德旺二话不说,带着一群工人只花了一个晚上,就完成了设备的改造。


自此,玻璃厂才开始正常运转。但不尽如人意的是,玻璃厂的管理一直非常混乱,6年换了6个厂长,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一直亏损。


1983年初,高山公社干部坐不住了,找到曹德旺,同样开门见山:德旺,把玻璃厂给你经营怎么样?


曹德旺当然一口应允,两方当场约定好,玻璃厂每年向公社上交6万元,剩下的部分曹德旺方面拿60%,20%用来做企业发展基金,另外20%拿来给员工分红。



上任之初的曹德旺大刀阔斧,不再使用大锅饭的体制,转向计件工资,工人们干得火热,不到4个月时间,就给公社交齐了6万元的份额。


一年之后,高山公社改名高山镇,领导希望曹德旺能继续承包。


不过,此时的曹德旺犹豫了,几位合伙承包人都担心政策变化,想拿钱退出,厂里的设备又老化,更新的话投资太大,不敢试水。


曹德旺坦诚地向镇里说出自己的想法,镇政府也很理解,双方最后决定以合资的方式继续合作。


在这年六月份,曹德旺坐车到武夷山游玩。驾驶员特意叮嘱道:曹老板,上车时小心点,车玻璃可不要碰,那是进口的,万一破了赔不起。


听到玻璃,曹德旺一下来劲儿了:我自己就是做玻璃的,还会赔不起?


结果司机说,一块前挡风玻璃,要6000块,如果要得急,得加钱,要8000块。


曹德旺不太相信,下车到汽车市场一转,果然如此。市场上几乎全部是进口玻璃,成本也就几十块,可能卖到上千元。


看到这些,曹德旺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下决心: 我要为中国人做一片自己的汽车玻璃,这片玻璃要代表中国人走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智慧,在国际舞台上与外国人竞争。



1985年,曹德旺开始张罗着制造汽车玻璃,先是拉来了合作过的李维维,接着从福州客车厂挖来工程师,再从芬兰引进设备,一套流程下来,曹氏汽车玻璃顺利上马。


投放市场之后,曹德旺的产品不仅质量过硬,而且价格不到进口玻璃的一半,4个月就盈利70万,第二年产值已经突破了600万大关。


1987年7月,41岁的曹德旺更进一步,联合了11个股东,成立了福建耀华玻璃工业有限公司。

05



突飞猛进的曹德旺剑指中国汽车玻璃第一人,但初入商界的任正非很快被社会毒打一顿。


在担任分公司经理之后,任正非虽然兢兢业业,不敢丝毫怠慢,但并不懂商场尔虞我诈的他,很快被一家贸易公司骗了200万。


在1986年,200万可是一笔天文数字。


南海石油集团将决策失误的任正非认定为第一责任人,决定开除。不久之后,妻子孟军与任正非离婚。


远在贵州的双亲,十分担心任正非,千里迢迢赶到深圳来安慰他。


任正非不仅要赡养父母,还要照顾女儿孟晚舟和儿子任平,一家5口人挤在不到二十平方的小屋子里,生活捉襟见肘。


1987年,43岁的任正非决定要创办公司,东山再起,于是他拉来要好的五位朋友,筹措了2万元,正式创立华为。



但在成立之初,任正非并没有什么规划,减肥药,火灾报警器,基本上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先填饱肚子再说。


一段时间后,不愁家人吃穿的任正非开始琢磨新的机会。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任正非接触到电话交换机,觉得潜力够大的他一番折腾之后,拿下了香港鸿年公司HAX交换机的代理商。


此时,国内自行研发的电话交换机质量太差,而国外进口的产品价格又太高,在做了一段时间代理之后,瞅准机会的任正非让搭档郑宝用组织团队,开始全力自主研发交换机。


郑宝用是清华博士出身,他带着团队研发出的HJD48交换机很快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市场垄断,在上市的当年就为华为带来了超过1亿元的营业额。


任正非的事业这才算正式迈入了正轨。


不过,就在大赚特赚的同时,任正非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盯上了可用于长途通话的程控交换机。


这个时候,大型程控交换机技术只掌握“七国八制”手里,即美国的朗讯,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贝尔,加拿大的北电,法国的阿尔法特,日本的NEC和富士通,这些国外通信公司牢牢把握住技术,不仅售价高,态度也特别倨傲。


但就在此时,任正非听到一个消息,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的院长邬江兴已经研发出了04数字程控交换机,看到希望的任正非决定,华为也要马上研发自己的程控交换机。



不过,任正非的想法很快遭到了公司管理层的普遍反对,大家觉得华为才刚刚起步,安稳赚钱最重要,这种冒险的事情就不要做了,一亿元的营业额它不香吗?


在风险面前,思前想后的任正非决定先去美国取取经。


当他在纽约、波士顿、加州转了一圈,看到国外高科技公司的水平后,赞叹不已也忧心忡忡。


一返回深圳,任正非就安排郑宝用搭建团队,对标美国最先进的AT&T五号机,并放出狠话: 研发成功,我们就有发展;研发失败,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


1993年,华为第一台程控交换机JK1000终于研发成功,并顺利获得了邮电部的入网证书。一年之后,任正非又研制出万门机。


就这样,华为在通信领域站稳了脚跟。


06



华为掀起了民族企业抗击进口产品的大潮。


在步步为营中,靠着质量与性价比,华为接连拿下了国内的重要市场,成为一柄矛枪。


不过,任正非的目标不只在此。


1996年,华为与李嘉诚的和记公司在交换机领域展开合作,正式开启国际化之路。


此后,华为南征北战,熟读《毛选》的任正非秉承着“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高举着狼性文化大旗,相继在俄罗斯、拉美、中东、欧洲等地区攻城拔寨,开始向国际巨头挺进。


五年之后,任正非在内部做了题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的讲话,正式宣布向美国进军。


此时,在大洋彼岸等待着华为的,是思科。



成立于1984年的思科,在通讯领域的国际市场份额上一骑绝尘,“思科在你身边,世界由此改变”的名号传遍大江南北。


华为想要拿下美国市场,与思科的决战不可避免。


2002年,亚特兰大电信设备展会,华为率先亮剑,将展台直接布置在思科展台旁边。


游客们惊喜地发现,在性能和技术旗鼓相当的前提下,华为设备的价格要比思科低20%。


借助这次展会上的碾压优势,华为在美国的销量上涨超过70%,一夜成名。


过,思科也不是吃素的,很快炮制出“华为威胁论”在思科被炮制出来,在美国媒体的渲染下,两方剑拔弩张。


为扭转不利局势的思科,甚至在内部成立了“打击华为”工作组,多次公开宣称“将在美国起诉华为”。


为了不留话柄,任正非要求研发组与技术小组,对华为的每一款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查与修改,绝不能存在抄袭的情况。


但就在一年之后,思科在德克萨斯正式起诉华为。在长达77页的诉讼状上,思科给华为安上了“21项罪名”。


由于在美国本土打官司,华为胜算并不大,因此有人建议任正非公开华为产品的源代码,以此来扩大声势,立于不败之地。



但任正非拒绝了,他很清楚:思科对华为的封杀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原因,他们真正的目的是遏制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发展。


年近花甲的任正非掷地有声: 海尔输了,联想输了,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输了,我们不能一直输。我们是中国电信产品的代表,如果在美国栽了跟头,后面其他的企业就更没有再战的勇气了。敢打才能和,小输就是赢。


2003年3月17日,华为和思科的第一次法庭对峙,在思科的公关和铺天盖地的宣传下,美国国民众甚至部分中国媒体,都站在了思科这一边,华为孤立无援。



看着局势岌岌可危,任正非决定剑走偏锋,在同盟和舆论上发力。


他先是邀请最高水准的律师团队来华为参观,体验产品,接着开诚布公,将公司的管理机制、研发流程和审计制度向媒体和民间团体和盘托出。


更要紧的是,华为与思科的另一家竞争对手3COM迅速展开了合作,并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通讯专家亲往华为核对研发流程,最终得出结论:华为和思科的产品重合度不到2%。


在同盟的支持下,借着美国反垄断的政策,华为抓住思科产品的“私有协议”这一漏洞,开始全面反击。


在第二次开庭中,3COM合资公司的CEO克拉夫亲自站上法庭,以自己的名誉为华为的产品做担保,形势开始逆转。


很快,法庭驳回了思科要求封杀华为的提议,而在媒体朋友的支持下,美国民众逐渐消除了对华为的偏见。


华为在美国站稳了脚跟。


07



就当任正非在海外开疆拓土时,曹德旺的福耀玻璃也高歌猛进。


1991年,45岁的曹德旺拿下了福建省仅有的一个发行股票公司名额,随即宣布向美国进军。


福耀玻璃与华为的节奏非常一致,靠着优质的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价格步步推进。


为了更快地拓展美国业务,1995年,曹德旺举家迁往美国。



不过,美国的肥肉动不得,曹德旺也遇到了麻烦。


2001年2月,美国PPG公司联合另外两家玻璃公司,联合向美国商务部起诉中国玻璃倾销,曹德旺站到了风口浪尖。


在公司的高层会议上,大部分人认为不应该去应诉,福耀玻璃在国内供不应求,利润又高,将重心放回国内经营才是万全之策。


不过,曹德旺深思熟虑之后,朗声拍板:不但要应诉,还要组织最强的团队来保证胜诉。


他告诉高管们: 如果我们不去应诉,就等于承认倾销,无疑就相当于放弃了国际市场。我们可以作出放弃的决定,但丢掉的不是"国际市场"四个字,更丢掉了中国企业的尊严。


不过,官司说起来容易打起来难,在交锋中,曹德旺发现反倾销官司根本不是经济和法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美国法庭根本就不会听你这家中国企业的说法,就胡乱宣判。


按照惯例,美国法院会先判定倾销,开出高额罚单,然后再拖几年,一般企业要么完蛋要么也就溜了,无数国外企业就是这样在美国折戟的。



不过,曹德旺有自己的办法,他先是找银行开信用证明来抵交罚金,保住现金流。


接着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了反倾销研究所,组织学者们研究国际贸易上的法律和案例,并邀请国外专家参与,扩大声势。


但就在曹德旺稳中有进的时候,与美国PPG的反倾销案还没完,加拿大PPG玻璃公司又向加拿大海关税务总署和国际贸易法庭提交申请,要求对福耀玻璃进行反倾销调查。


四面危局。


2001年8月,国际贸易法庭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听证会。


曹德旺的律师团队在审查PPG的海关资料时,发现加拿大PPG公司在枫叶国卖的汽车玻璃竟然是由美国生产,然后运到加拿大的。


曹德旺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漏洞,在辩论时公开质问加拿大法庭: 加拿大是主权国家还是美国的一个州?如果加拿大是主权国家,那美国PPG跟中国福耀都是外国人,没有权告我们玻璃倾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