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不少父母在礼仪品格教养等西方家庭很重视培育的软实力方面信奉自己理解的所谓西方“放养式教育”,只要孩子快乐,怎么开心怎么来,规矩等大一点自然会慢慢学会,自甘为奴。
楼颖琳 加拿大卡尔加里市公立中学教师
近来听到身边以及网络上太多家长的困惑与忧虑,结合自己在国内和加拿大近20年的观察,就以下三个教育热点问题本着共同学习探讨的态度谈点自己粗略的见解,供家长们尤其是留学生家长参考:
1. 卓越的学生具备什么共同品质?
2. 加拿大与国内基础教育的根本差别在哪里?
3. 家庭教育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一. 卓越的学生具备什么共同品质?
自律,也就是自我管理约束能力(self disciplineand self regulation)。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自律是为了将自己生活学习安排地井井有条从而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空间与自由。
有了它,孩子便拥有了延迟享乐(delayed gratification)以换取更甜美果实的能力;并能最大限度避免拖延症(procrastination)以及由此而生的焦虑压力;不被外物所役,做自己的主人。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Mischel教授在上世纪60年代末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用来测试四岁幼儿园儿童的自律能力。
在实验中,孩子可以选择得到一颗棉花糖或巧克力糖,或者选择等待15分钟待实验者返回后得到双倍的奖励。
经过研究者几十年跟踪后发现:那几个最终没有立即拿糖而选择等待以求得到更多糖的幼儿园孩子普遍比那些不能等待猴急拿糖的孩子人生更有成就,幸福感更强。
同样,2009出版的Crossing the Finish Line: Completing College at America's PublicUniversities一书中记载的由美国两位校长Bowen和McPherson联合发起的决定大学学业成功的因素的研究中也表明:影响大学成绩的最主要因素并非SAT成绩,而是高中GPA--因为能在高中平时综合成绩上拿到高分数的孩子不见得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高度自律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
很多学习成绩欠佳的父母喜欢在人前用“孩子很聪明就是懒而已”来宽慰自己,言下之意:自己的基因没问题,孩子只是年少不懂事贪玩,等哪天开窍了就好;很多肯下苦功夫学习的孩子也羞于承认自己的勤奋,似乎勤奋的潜台词便是笨;甚至很多大人潜意识里都是偏爱“聪明的懒小孩”多于“勤奋的笨小孩”。
学校里的“懒孩子”们的形成原因固然复杂多样:病痛、心理创伤、缺乏学习动机等等都能导致孩子疲于学习。但绝大多数懒孩子的背后归根到底都是自律能力这一关键性习惯品质的缺失。万幸的是:大量的科学研究已证实,自律能力虽部分靠遗传,但也能靠后天培养塑造。
在棉花糖实验中,研究者们发现:那些能够等待以期待更多糖的孩子能够自发地运用各种转移注意力的策略:如转移视线,遮住眼睛,自言自语等。而其他不能等待的孩子在经过研究者提示训练后也普遍提高了忍耐的时间长度。
训练孩子的自律能力,家长的身传言教潜移默化是关键:制订规律的生活学习作息并严格执行,持之以恒。当孩子急于满足享乐时,耐心引导,循循而诱;及时奖励克制的行为并适当惩罚不克制的冲动行为。
自律能力也是决定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有意向送未成年孩子出国的家长,送出国前请务必培养好孩子的自律自理能力。假如孩子缺乏自律,除非家长能亲自陪读,否则有可能花了血本却学无所成。
第二关键品质是专注力。弗洛姆在The Art of Loving一书中提出专注力是比自律更稀缺的可贵品质。他认为很多人误认为在某件事情上高度集中注意力会让人疲劳,恰恰相反,高度的注意力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不仅不会让人疲劳,反而让人精神振奋;相反,任何没有集中注意力的活动都会让人昏昏欲睡,而到了该睡的时候则难以入眠。弗洛姆犀利地指出缺乏专注力导致了现代人一个大毛病:该睡觉时半醒着,该清醒时半睡着。
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大脑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呢?!
学霸与学渣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不在智商,而在于前者懂得该学习时全神贯注,该玩时痛痛快快;而后者则是该学习时想着玩,该玩时想着学习,因而整日疲惫不堪,学习效率低。
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老师们明显感觉到如今学生的注意力(attentionspan)一届不如一届。
很多孩子身在课堂心在神游。假如一个孩子能在课堂上保持80%以上的注意力,目光始终追随授课的老师,即时理解消化知识,提出疑问,积极参与讨论,记好笔记,学业便是成功了一大半。
但不幸的是,专注力与自律能力一样,都得从小培养,而且只能靠好的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与父母教育来给予,学校能起的作用极其有限。
作为父母,与其花大价钱送补习班请私教,不如狠下功夫培养孩子这项技能。除了前面提到的制订并严格执行规律生活学习作息外,应尽量营造快乐祥和民主的家庭氛围以减少孩子分心的心理因素;同时训练孩子在没有任何电视电脑的陪伴下独处的能力,让孩子逐步体验无聊并学会靠自己想像力创造力克服无聊;孩子做作业时尽量去除家中的干扰源如电视电脑声等。
二. 加拿大与国内基础教育的根本差别在哪里?
加拿大教师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大学5到6年的教育学位,硕士甚至博士比例也相当高;加拿大教师在本国的经济地位要高过美法英等西方工业强国。高薪高福利有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
虽然加拿大的中小学学生成绩在国际测试中名列前茅,跟国内相比,也不可否认存在基础教育尤其数学技能薄弱,学业过于轻松,老师在抓成绩上不如国内同行尽心尽力等华裔家长抱怨最多的问题。
先来分析下这些弊端背后的客观原因吧。
加拿大中小学公立系统的老师,无论教主课副科,每天的课时量普遍在5个小时上下,远高于国内教师。而且这里公立学校的学生成分也比国内复杂的多:语言能力参差不齐,再加上种族多元化,宗教文化千差万别等挑战给教学带来的难度都使得这里老师不可能象国内教师那样留大量课后作业(更何况西方有很多家长反对学校留家庭作业),并且给予后进生类似国内那般高密度的加班辅导等。
假如减少老师的课时量工作量,就意味着得招聘更多的老师,在不大量提高税收的同时也就意味着降低教师队伍的收入与福利,最终会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下降。两权相害取其轻,毕竟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核心要素。
另外,西方社会普遍施行的小学阶段全科老师制,即同一个老师教所有语文数学科学等主课制度,也是导致这里孩子部分学科尤其数学基础薄弱的一个关键因素。全科老师制自然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孩子的知识综合性整体性跨学科整合能力相对较高,师生关系更为密切,老师对学生更为了解, 班级管理更为方便等等。但全科制的劣势也不言而喻:老师容易变成“万金油”,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
凡事都有两面性:把所有孩子的基础知识抓扎实了,势必让很多优秀的孩子浪费时间在重复机械的做题上从而扼制了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而且过早的高重复性高强度学习容易让孩子早早地对学习产生疲倦,一旦到了大学需要开足马力冲刺时却已是强弩之末,没了后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个人以为,教育最大的失败不是没把孩子的基础知识打扎实,虽然这很重要;而是摧残了孩子的求知欲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很多人认为国内那种把学生成绩与教师个体评估以及工资相挂钩的做法有助于提高教师责任心。的确,老师会对每个学生成绩的提高付出更多的心血与精力;但这种做法有个致命的弊端:老师不可避免会把学生当成分数的机器、为自己挣名利的工具,极端的甚至不惜以摧残孩子的人格尊严健康来达到一己之利,从而违背了教育以人为本的初衷。
三. 家庭教育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爱与尊重是一切教育的基石,而规矩则是骨架,缺一不可。
周国平老师曾说:“做父母最大失败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成为孩子的对手和敌人,被孩子视为对手和敌人,而是被孩子视为上司或奴仆。”
最后一句深以为然,被孩子视为上司是因为高压集权的教育方式里少了“尊重”;被孩子视为奴仆则是因为溺爱放纵式家庭教育里缺失了“规矩”。
经常有家长跟我抱怨自己孩子回家便沉溺于游戏无心学习,我反问:“为何不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比如晚上8点后便收走所有电子产品呢?”“不行啊,不让玩孩子跟我急!”我只能选择无语面对....
不少父母在礼仪品格教养等西方家庭很重视培育的软实力方面信奉自己理解的所谓西方“放养式教育”,只要孩子快乐,怎么开心怎么来,规矩等大一点自然会慢慢学会,自甘为奴;而在智力学习的培养上却急功近利,不惜用高压手段拔苗助长,将自己对人生未竟的梦想野心如同上司命令下属般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借助孩子装饰面子满足自己虚荣心。
因为骨子里对自我的不接纳与不满,一旦孩子身上出现与自己同样毛病,便恼羞成怒,焦躁不安,矫枉过正,过犹不及。本末倒置的家庭教育导致华人家庭孕育出了众多“高分低能”的孩子,这些孩子一踏出校门,便优势尽失,难以笑到最后。
中国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指的是基因对人的成长起的决定性作用。我想把上半句改为:龙养龙,凤养凤。若自己是平凡的虾兵蟹将,比如我,要么平和地希望孩子将来成为快乐的对社会有益的虾兵蟹将,要么自己努力进化为龙,或者至少装备龙的格局与见识,并给孩子营造一个快乐平和却不失规矩方圆的家庭环境。其他的便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相信孩子自能为自己的生命闯出一条阳光大道!
—THE END—
◐◑你说话的方式毁了你的优势
◐◑父母见过世面,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本文系灼见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