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名
】
乔达摩·悉达多
【
别称
】
释迦牟尼、佛陀、薄伽梵(世尊)
【
所处时代
】
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
【
民族族群
】
古印度释迦族人,刹帝利种姓
,
古印度原住民黄种人,非雅利安人
【
出生地点
】
蓝毗尼园,位于现在尼泊尔的蒂莱
【
成道地点
】
菩提伽耶,位于现在印度的巴特那
【
逝世地点
】
拘尸那迦,位于现在印度的卡西亚
【
教化区域
】
古代印度恒河流域
【
地位
】
古印度宗教家,佛教的创立者
【
学派
】
古印度沙门非吠陀教派
【
受影响於
】
古印度东方宗教,并扬弃之
【
施影响於
】
东西方思想界,主要在亚洲世界
,佛教世界特别是东南亚佛教
【
思想特质
】
中道、无我、缘起
【
思想领域
】
被认为是无神论、反神论;本质上无关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伦理学和辩证法的运用等。
“悉达多”意为吉祥和一切成就者。佛陀降生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住兜率天内院,由于因缘成熟而降生于迦毗罗卫国,母亲是摩诃摩耶夫人。据经典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从摩耶夫人左肋入胎。
怀胎十月后,根据当地的风俗夫人要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园在无忧树下生下悉达多。他下地能走,行七步且步步生莲花。阿私陀仙人听闻太子出生,进宫观其后预言悉达多日后将成为伟大的弃绝者,而他等不到这一天到来,故悲喜交加。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出生后七天去世,由姨母(净饭王续妃)波阇波提抚养成人。
悉达多天资聪慧,从小通达五明、四吠陀,并且相貌出众,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在他
16
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天臂城主之女)为妻,生有一子名为罗睺罗。悉达多的父亲净饭王对他期望很高,希望以后他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并成为刹帝利和转轮王。
但净饭王发现儿子对人世间的苦难思虑太重,深怕悉达多产生厌世出家的念头,唯恐之前阿私陀仙人的预言成真。所以专为儿子建造了豪华的三时殿,又挑选出众多美丽的少女为儿子歌舞,并把城内的老弱病残全部赶到专门建立的新城内,从而不让儿子接触到这些人。
“四门游观”事件:悉达多出城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时便决定出家做弃绝者,一般认为这是他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
悉达多
29
岁时决定出家,他在二月初八(中国农历)深夜向熟睡中的夫人和儿子告别后,毅然离开了王宫。他来到阿拨弥河边拔剑斩断了自己的头发,改扮成出家人的模样,然后命随从车匿回去向父王说明他的意愿。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园。悉达多先来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这里的修行者披着草衣或树皮,躺在泥土里或卧在荆棘上,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悉达多不满意这种做法之后离开了。净饭王知道儿子出家的消息后十分悲痛,派人劝说无效后便在王族中选了阿若橋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伴随他。
他们一起度过恒河,到了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会见了他,并让悉达多得道后先回来度他。接着他们来到附近山林遇到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逻摩和郁罗迦·罗摩子,并跟他们学习了禅定。由于他们的教义也不能使人真正得到解脱,所以悉达多再次离开了这里。
而后又来到尼连禅河边的加阇山苦行林中,和这里的人一起修行。为了寻求解脱,悉达多静坐禅定,不避风雨,每日仅食一麦或一麻,坚持不懈六年之久,身体已极度消瘦虚弱,但仍没有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于是他悟到:真正的修行要离开苦乐,一味的苦行是徒劳无功的,于是他决定结束苦行。
悉达多来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了他身上六年的积垢,然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养的牛奶,慢慢恢复了体力。跟随他的五人见此都以为悉达多放弃了修行,便离开他前往波罗奈城的鹿野苑继续他们的苦行。悉达多来到伽耶山一棵枝叶繁茂的毕钵罗树下,铺了一个草垫,然后面向东方盘腿静坐,当时发下誓愿:我若不能证到无上大觉,宁愿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
他在树下静坐
49
天,克服了内外种种魔障,止息一切妄想无明,彻见久远以前的自己,生死往来所有历史都一目了然。终于在十二月初八夜睹明星,正观缘起法而成就“无上正觉”。因为悉达多是坐在毕钵罗树下成佛的,所以毕钵罗树从此就叫做菩提树,菩提就是“觉”得意思。
佛陀证得五眼六通,知道一切众生都是在六道轮回中挣扎生沉,世间十二因缘流转的主体是“苦”,所以会有生老病死。他认为众生想要超脱六道轮回的苦痛,唯有修学八种正道。此后经天上善神劝请,离开伽耶山怀着普度众生的大悲心,开始了
49
年传播佛法教化众生的艰辛历程。
佛陀首先来到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见到阿若橋陈如等五人,向他们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领会了他的说法而后皈依了佛陀,成为他最初的弟子。这次说法被称为初转法轮。接着富商俱梨伽长者之子耶舍在听闻说法后决心出家,他的父母和妻子也一起皈依佛门。再后来拜火教外道优楼频罗迦叶三兄弟及其门徒改宗佛教。
次年佛陀来到王舍城,频婆娑罗王成为他的护法居士并赠送竹林精舍。成道第四年,本是诡辩派的舍利弗和目犍连带领同门皈依佛教,摩诃迦叶和橋萨罗国富商须达多也在此时期皈依。佛陀的弟子还有波斯匿王等各国国王,王妃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低下阶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等王子出家,也不舍弃理发匠优波离以及担粪的尼提。总之佛陀的教化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以法领众,以智教众。由于弟子日益增多,于是便成立了僧伽(僧团),制定了戒律,使得众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不断修行和进步。
佛陀在说法度生的过程中,也受到很多外道迫害及种种困难,据记载有孙陀利谤佛、战遮女诬陷、奢弥跋谤佛,以及被木枪刺脚、被掷石所伤等数次灾难。其实佛陀的真身是法身,为了度众才应现这些灾难,主要是让众生明白业报不失,升敬畏之心,不再留恋有为色身,从而彻底断恶行善,获证永恒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