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介绍了金融机构的成长路径和多个金融服务商的崛起案例。通过七个不同案例,文章分析了金融机构在过去成功的基石以及当前寻求新的成长路径的方法。这些机构通过提供精细服务、实现客户粘性、拓展市场份额和深化护城河等方式实现差异化竞争,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
海内外案例表明,经营负债端的策略较为可靠,而资产端的过度进取常带来风险。金融机构的成功并不必然意味着规模庞大,而是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这种模式脱离了传统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经营的发展逻辑,通过细分领域的精品化服务、实现业务份额集中、寻找高变现能力的业务等方式不断演进。
这些公司通过提供数据、分析、研究和其他金融服务,实现了企业价值的快速发展。以标普、穆迪、彭博、IHS Markit、惠誉、CLSA和Euromoney Institutional Investor等为例,这些软金融服务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拓展非评级业务,实现了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合法牌照”、“稳定负债”、“资产收益”构成了过去金融机构成功的三座基石。“牌照”依托股东背景,“负债”依靠长期耕耘,而“资产”更倚重投研能力。曾有人总结,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左边是产生Beta收益的主要来源(即获取市场平均收益水平),右边是创造阿尔法机会的主要来源(即获取稳定的低成本负债),这构成了机构经营资产负债表的核心逻辑。
根据资产负债表的逻辑,金融机构的成功要么靠获得资产端更高的超额收益,要么靠争取负债端更长更低的成本。海内外案例整体表明经营负债端的策略较为可靠,而资产端的过度进取常带来风险。负债端的成功案例包括海内外一批优质零售银行(如富国银行)、拥有海量代理人渠道保险公司的“基业长青”;而长时间窗口看,资产端成功的案例可能只有巴菲特掌舵的Berkshire,成仁的烈士倒有LTCM、雷曼兄弟、美国德崇证券、我国的德隆金控、南方证券等等,不一而足。
“参差多态,亦是幸福本源”。金融机构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庞然大物,本系列通过七个案例,寻找金融机构成长的第三条路径,即“客户服务—流量沉淀—多元变现”的发展模式。他们的成功脱离了过去传统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经营的发展逻辑。
从标普、惠誉、彭博、里昂证券等机构的经验看,相关机构成功一般遵循了三部曲。第一步,基于细分领域的精品化服务(如信用评价、如机构研究、也可以是新闻服务乃至数据支持)实现了客户粘性,尽管这不必然带来了低成本负债(因为没有吸收储蓄的牌照);第二步,相关细分领域实现了业务份额集中的寡头经营,客户粘性带来了后续长期合作的业务沉淀机会;第三步,寻找高变现能力的业务,如资产管理、产品销售、投行承销等。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不断演进,通过并购重组等一系列运作而壮大。
这种模式虽然难以实现万亿元资产负债规模,但也有其独特优势:第一,更轻,相关模式因为脱离了机构资产负债经营的常规逻辑,资本消耗水平更低;第二,更宽,相关业务对金融牌照(如吸储放贷)依赖度更低,监管约束上更宽松;第三,善变,相关业务从实现流量沉淀出发,后续模式只是变现手段之一,所以可以保持产品和组织的持续迭代。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第三条金融机构崛起的路径也会在我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需阅读全文,请下载兴业研究APP或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查阅
全球金融机构深度研究系列:如何定义标准普尔 20190625
软金融服务公司的成长伴随着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带来的相关需求增长。(1)定义“软金融”:我们将不依赖于资本扩张,而依托于金融市场服务的机构定义为软金融服务公司,其中评级机构、数据服务商等是相对成熟的该类机构。(2)“软”金融的崛起: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债券市场扩容、信用风险上升以及监管赋权共同推动了市场对评级需求的快速增长;又如彭博(Bloomberg)的崛起与8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使得市场对金融信息的需求量及时效性快速提升有关;里昂证券(CLSA)也是在亚太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
软金融服务行业属于轻资产行业,企业价值与人力资本积累高度相关。软金融服务公司主要为市场提供数据、分析、研究和其他金融服务,需要投入的资金量较小,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本,企业的扩张与人力投入高度相关。以评级行业为例,标普、穆迪和惠誉的收入水平和企业市值差异很大,但人均创收能力均在30万美元/年,人均市值均在200万美元附近。
以标准普尔为例,不仅依靠评级,指数创设、信息咨询等多元收入贡献。标准普尔作为全球最大的评级机构被市场熟知,但发展至今公司评级业务对公司收入和毛利润的贡献已低于50%,公司非评级业务(含指数创设、信息咨询等)收入和毛利润占比正持续提升,公司通过并购不断拓展非评级业务,整合评级业务的数据和客户资源,实现盈利和企业价值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如何定义标准普尔也变得更为复杂。
全球金融机构深度研究系列之二: 穆迪转型之路 20190628
穆迪评级业务发展超百年,目前已趋于成熟,2008年以来评级业务增速几乎与标普同步低增长。穆迪(Moody’s)在100多年前率先建立了债券风险评估体系,其评级业务开展早于标普和惠誉,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债券市场扩容、信用风险上升以及监管赋权共同推动了市场对评级需求的快速增长,其业务规模随着市场需求的放大而获得了快速发展,但2008年以来,评级行业瓶颈渐显,2014-2018年穆迪评级业务复合增速仅5%,且其评级业务增速几乎与标普同步,难以获得同行超额收益,因此公司开始谋求转型之路;
穆迪在评级业务成熟后亦通过并购扩张转型,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与标普一样,穆迪也通过并购策略发展与评级能产生协同的信息服务、商业咨询等非评级业务,近年来并购呈加速态势,2017年以35.4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商业信息及企业数据提供商Bureau van Dijk,推动了研究、数据及分析业务(RD&A)的增长。
本质亦是通过人力资本投入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发展。穆迪的转型之路亦是通过并购“轻资产”的公司,获取人力资产,通过人力资本投入,极大化人的价值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发展(目前穆迪人均创收在30万美元/年,人均市值均在200万美元左右),穆迪拓展新业务特点表现在提高市场空间与毛利率水平,同时凭借类似的客户重叠减少了营销成本等方面的支出,提升了盈利水平,其企业价值获得了明显提升。
全球金融机构深度研究系列之三:彭博为什么能成功 201980701
彭博的成功有赖于其禀赋、实势与差异化优势。(1)彭博的创始人布隆伯格具备“金融+计算机”背景,且其职业及从政经历显示出极高的天赋与管理才能,有专业的产品创新能力;(2)彭博成立于华尔街监管松绑的198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快速扩张,对金融信息服务的需求急剧攀升,而过去离散的数据来源已无法满足金融机构需求;(3)彭博将金融与计算机结合,弥补了市场空白,解决了市场痛点,且凭借清晰的产品定位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竞争,从而对高定价策略形成支撑;(4)通过产品获取客户粘性和流量,后续数据积累与IB社交网络进一步巩固彭博的市场地位。
“归根结底,彭博的成功在于人——我们的员工,他们将一直是我们重要的财富,如果有什么可以用来定义我们公司的特点的话,那就是所有的员工都非常清楚,没有什么比客户服务更重要。而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的唯一途径就是为我们的员工提供最好的待遇。”——Michael Bloomberg
全球金融机构研究系列之四: IHS Markit 产融结合,并购协同20190707
产业数据调研与金融综合服务结合,成就IHSMarkit的精品服务路径。IHS Markit于2016年由市场研究机构IHS和金融信息服务商Markit换股合并而来,目前是全球领先的产业及金融信息服务商,提供数据信息、研究分析、软件服务等,其中产业领域涉及能源、汽车、军工等,金融领域集中在CDS等产品的数据及配套服务。
IHS与Markit合并前在各自领域形成优势地位。(1)IHS创立于1959年,早期提供基于微缩胶片的航空航天工程产品信息数据库,之后工程信息业务日益壮大,并通过收购将业务领域拓展至能源、化学、国防、汽车、海运贸易等资本密集型和周期性行业。(2)Markit创立于2003年,最早提供CDS定价数据服务,部分股东为摩根大通等全球性投行,具备信息与定价优势,适逢CDS市场空前繁荣,业务迎来快速发展。合并前Markit已成为CDS市场综合服务提供商,形成垄断地位。同时公司持续并购扩张,巩固信息业务,发展交易处理、解决方案业务,深化金融科技布局。
合并延伸销售网络,共享渠道成本,实现了信息服务在绩效和规模上的双击。IHS和Markit合并动机主要基于:1)信息整合,增加价值;2)交叉销售,缩减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3)降低税负。合并成立后,IHS Markit市值已近翻番,2019年6月末约260亿美金,市值增长主要由盈利推动,盈利提升受益于经营效率优化,公司总人数增长同时人均创利提高。IHS和Markit长期依靠并购获取人力、专利等资产,2018年末公司商誉、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约为61%、90%。
综上,我们总结IHS Markit成长之路为:聚焦专长,并购协同,产融结合,沉淀数据,拓展服务。
回溯过往,我们的增长战略包括收购许多一流的行业信息和专业公司,为我们的客户增加价值。 ——IHS Markit
全球金融机构深度研究系列之五:惠誉:深化护城河以实现差异化竞争20190716
后起之秀,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评级机构。惠誉(Fitch Group)是全球第三大评级机构,成立时间较标普、穆迪晚,很长一段时间内它是一家法资企业,在争夺蓬勃发展的美国评级市场份额方面不如标普、穆迪,业务规模与标普和穆迪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它作为后起之秀,一直稳居全球第三大评级公司地位;
并购同行公司,差异化竞争,加固世界第三大评级机构地位。为追赶标普、穆迪,惠誉通过并购和差异化竞争抢占市场份额,惠誉通过其监管优势,并购未纳入监管体系的世界第四(Duff&Phelps)、第五大(Bankwatch)评级公司,扩大其评级业务市场份额,加固评级业务护城河;在21世纪初期,产生了大量的结构化融资评级需求,惠誉抓住该块市场的机遇,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以提升自己在该市场的竞争优势,缩小与标普、穆迪之间的差距,但这也使得其在金融危机中受冲击更大。
股东变更后非评级业务有望成为新护城河。受限于评级业务的瓶颈,标普和穆迪近年来都通过并购咨询、信息等非评级业务公司来快速非评级业务,虽然惠誉在2008年也创设风险管理部门来,发展非评级业务,但非评级业务占比仍低。在评级业务企稳后,借助新的控股股东Hearst集团的资源优势,未来惠誉将加快风险管理等非评级业务发展,以实现企业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金融机构深度研究系列之六:CLSA(中信里昂证券):机构研究带动多元业务20190801
以研究和经纪业务见长的精品投行。CLSA(即里昂证券)原为欧资投行,主要在亚太市场从事证券研究和经纪业务,并服务全球机构客户,2013年被中信证券全资收购。CLSA享有良好的市场声誉,在《亚洲货币》评选出来的“1990-2018年亚太地区最佳综合研究及销售经纪商”中位居第一位。
CLSA研究业务成功的原因:1)专注亚太市场,迎来发展大潮。CLSA于1986年在香港创立,并重点拓展东南亚市场,提供证券交易及研究服务,正值香港证券业监管重塑、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逐渐确立、东南亚股票市场蓬勃发展等;2)管理层持股稳定,分析师团队强大。原大股东里昂信贷对公司经营干涉较少,管理层长期持有35%股权,员工激励到位,公司管理和经营稳定性较好,得以吸引一大批优秀分析师,保持较高研究水准,屡获《亚洲货币》亚洲地区整体研究及销售第一名;3)坚持研究独立性,研究视角差异化,报告可读性较强。公司管理层十分重视“研究独立性”,将其视为研究底色,在管理和制度上一以贯之;公司由两位财经记者创立,自带“媒体”基因,强调报告可读性和时效性,坚持为资本市场“讲好故事”,比如首创风水指数,提示“丁蟹效应”等,具备媒体传播效应。
CLSA定位于中信旗下国际业务平台,加强整合,推动业务多元化,被收购后挑战与机遇并存。(1)新定位:2016年开始,CLSA与中信证券国际加强整合,业务结构多元化。当前中国经济稳步发展,金融市场开放加速,CLSA有可能成为中国居民资金、企业融资需求出海的“桥头堡”,迎来发展机遇。(2)新举措:公司依托大股东的资本实力、客户资源,依托研究发挥专业定价能力并夯实全球服务网络,增强投行、资管、固收等业务实力。后续在扩大的客户基础上,CLSA提供更多元的服务,对内服务于中国企业境外融资、高净值客户海外投资,对外服务于全球投资人对中国及亚太市场的投资需求。总体而言,CLSA将由原来单一的机构经纪业务,转变为更多元的业务结构,实现研究流量的转化。
全球金融机构深度研究系列之七:—Euromoney Institutional Investor 不止是杂志排名20190806
面向机构服务的国际信息服务集团。 Euromoney Institutional Investor以《欧洲货币》杂志每年的全球金融机构评选享誉国际,但公司的业务模式与收费方式并不止于杂志排名。 公司由纸媒转型而来,目前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面向机构服务的信息集团,主要为全球资产管理、投资银行和大宗商品行业提供数据、信息与服务,市值约15亿英镑,年收入约4亿英镑,其中50%来自订阅费和授权使用费,1/3来自举办大型峰会、研讨会、培训等业内活动。
形成流量并逐步探索变现: 1)打造全球最佳金融机构评选,转型信息服务实现流量变现。 Euromoney创刊于1969年,最初定位为跟踪欧洲债券市场的杂志,由Daily Mail城市版杂志编辑创办,成立之初即为英国报业巨头DMGT的子公司,2017年以前由DMGT并表,在DMGT的支持下,《欧洲货币》杂志蓬勃发展,通过发布全球金融机构排名积累了巨大的声誉与流量,公司通过组织行业峰会、为机构提供行业数据与情报等方式实现了流量变现。 2)外延并购强化细分领域竞争优势。 公司收入主要来自订阅、授权使用费和举办活动,稳定现金流为收购提供充裕资金,从而助力公司持续拓展细分市场,在金属矿业、保险业等细分信息服务领域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3)聚焦低流动性资产信息服务,举办社交活动以增强客户粘性。 公司重点拓展信息不透明或有效性较低的市场,数据护城河相对较深,客户粘性更强; 同时通过举办行业峰会、组织业内人士研讨会等方式为投资者及行业从业人员提供社交平台,同时反哺公司的信息收集业务。
独特的精品发展模式,后续与全能型机构(如资管、大型企业等)互动有望打开发展空间。 作为一家聚焦细分市场的小规模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纯业务空间天花板有限,公司业务模式仍需持续转型; 拥有优质机构流量和口碑,公司后续有机会与资管机构或大型企业对话互动,成为对机构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市场影响力的重要平台,不排除成为被溢价收购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