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物理  ·  【物理笔记】学霸笔记力学篇全部汇总 ·  10 小时前  
铅笔道  ·  北京杀出超级独角兽:一把融资10亿 ·  2 天前  
中科院物理所  ·  出生日期覆盖1-9所有数字的概率很小吗?莫非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孩子沉迷手机,这位妈妈定的15条手机使用家规,值得所有家长借鉴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19-08-12 19:35

正文


原来听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毁了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对于自制力有限的孩子来说,滥用手机真的可以毁了他的一辈子。

可在被毁之前,教导孩子的父母呢?

——鹿妈

来源 | 捡书博士(ID:bos259)

1

有人说,在现代家庭里,主角有三个: 家长、孩子,还有手机。

有没发现,自从有了手机之后,一些原本朝气满满的少年,竟一言不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刷手机。

父母为此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是没收手机,都没多大作用。 孩子沉迷于手机,成为了众多家长的一大难题。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位妈妈解决手机难题的心得。

这位母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定下了15条使用手机的规定,值得所有家长思考!

这15条家规,不仅仅适用于孩子使用手机,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教育理念,更值得我们学习。

2

亲爱的儿子:

你是一个优秀、有责任心的13岁男孩,理应得到这份礼物。 不过在接受这份礼物的同时,你还得遵守一些规章制度。

请把下面的使用合约从头至尾读一遍。

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职责是把你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的年轻人,从而能够适应新技术且不被其左右。

如果你没能遵守下列约定,我将终止你对这部手机的所有权。

  • 第一条: 这是我的手机,我花钱买的。 但我愿意借给你使用,你是不是应该对我心怀感激?

解读: 这是财产权问题。

在西方国家,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和孩子无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父母给孩子买东西,所有权仍然属于父母,孩子应该感恩。

而中国传统的家庭观认为: 父母、子女是一体的。 久而久之,中国子女就会有这样一个思维定性: 父母的财产都是我的。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 为什么有人把父母的财产理所当然地视为自己所有?

下面的回答形形色色,有人说这是父母自己说的,还有人说不给我的话我是不会养他们的之类。

所以长久以来,我们的孩子,认为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理所应当,很多孩子都缺乏感恩心理。

  • 第二条: 我要知道手机密码。

解读: 这是知情权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信息泥沙俱下,小孩子缺乏辨别能力,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

所以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的手机密码,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动向,防患于未然。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会侵犯孩子的隐私权。 没错,但孩子在未成年阶段,隐私权要小于知情权。

  • 第三条: 如果电话响了,就接。 它只是一个电话,学会用正确的态度讲电话。 如果屏幕上显示“妈妈”和“爸爸”的来电,永远不能忽视不接,并且要记得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

解读: 这是礼貌与安全问题。

手机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其中涉及了很多社交礼仪。 别人打电话一定要接(即使当时有事没法接,事后也要给对方回电话),这是一种素养。

对于父母的电话,孩子们更不能不接。 有时候父母担心孩子在外的安全,会打电话询问,此时孩子不能故意不接电话。

  • 第四条: 每天晚上7:30(周末9:00)准时把手机交给父母。 它会在晚上被关闭,并在早上7:30再次开启。 当你想打别人的住宅电话,又不希望对方的家长接听,那么也不要用手机打或者发短信去。 仔细聆听并尊重其他家庭,因为我们也希望能得到同样的尊重。

解读: 要尊重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别人的休息时间,尽量不打扰对方,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养。

  • 第五条: 手机不能带去学校。 和你那些手机短信里的朋友好好当面交谈吧。 这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 学校早放,郊游和课外活动的情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读: 不能让手机影响学习。

小孩子自制力较差,大多数孩子拿到手机就属于完全沦陷型。

对手机中的各种各样信息又都缺乏准确的甄别能力,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而且在学校有同学,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总比一个人抱着手机好。

如果有事要和同学商量,与其发信息还不如当面交流,语言比文字的沟通效果更好。

  • 第六条: 如果它落入马桶,摔破在地上,或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你将负责更换或修理。 请通过修剪草坪,帮人看娃,私存一些生日收到的钱来解决维修费用。 手机总会有要修理的一天,你应该有所准备。

解读: 这涉及责任意识、劳动获取报酬的问题。

我们从小就知道损坏公物要赔偿,其实,损坏家里的东西也要赔偿。 孩子造成了财务损失,要通过自己劳动挣钱补偿。

  • 第七条: 不要使用手机来欺骗或愚弄别人。 不涉及伤害他人交谈。 不熟悉的人可以先做朋友,不要轻易的掏心掏肺。

解读: 做人要诚实善良。

如果孩子从小就喜欢给别人发这样的信息,时间长了,对孩子人格养成都会有影响。

  • 第八条: 如果你不愿意当面说的话,同样不要通过短消息、电子邮件或者打电话说。

解读: 直接沟通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要勇敢面对,不要回避。

能当面沟通最好当面沟通,毕竟有时候文字不能正确反映当事人的情绪以及面部表情等,容易造成误会。

而且直接沟通有利于培养孩子敢于直面问题的意识。

  • 第九条: 在公众场合: 关机,至少静音。 特别是在餐厅、电影院,或与人讲话时。 你是不是一个粗鲁的人,不能让手机改变这一点。

解读: 这是公众场合的礼仪问题。

在公众场所不能影响别人,这是基本的礼仪和修养,手机的使用只是一个侧面。

想想,当你想安安静静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的时候,当你在图书馆正在思考一道问题刚刚找到头绪的时候,如果别人的手机铃声旁若无人地响起,你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在需要的时候,把手机调成静音吧。 你手指的一小步,可能就是人际关系的一大步。

  • 第十条: 不要发送或接收你的私处或其他任何人的隐私部位的照片。 别笑,尽管你觉得自己够聪明,但总有一天,你会受到诱惑。 这是危险的,可能会毁了你十几岁、大学和成年以后的生活。 这始终是一个坏主意。 无边无际的网络空间比你更强大。 所以,覆水难收,包括一个坏名声。

解读: 告诉孩子黄毒的危害。

  • 第十一条: 不要拍摄数不胜数的照片和录像,你没有必要用手机记录一切。 全身心地去感受生活,这些影像将被储存在你永恒的记忆里。

解读: 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

我们总以为拍下来的风景就是拥有,总以为收藏了文章就等于自己阅读,其实不然。

用心去感受比随手一拍的印象更深刻。

  • 第十二条: 偶尔把手机留在家里,然后放心地出门去。 它不是活的也不是你的延伸,没有手机你也会过得很好。

解读: 不要被手机绑架。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倘若出门遗忘手机,会感觉到严重的“不安全感”。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学者曾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和iPhone分离,将带来严重的精神焦虑,影响心跳等生理指标,并影响自己的认知能力。

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对我们的影响这么大。

  • 第十三条: 用手机时不时玩点文字游戏、拼图或脑筋急转弯游戏。

解读: 寓教于乐。

娱乐是人的天性,手机具有娱乐功能,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对智力有帮助,可以两全其美。

这样的理念,同样可以用到其他方面。

  • 第十四条: 用你的双眼看世界。 观察你周围的世界所发生的事情: 瞭望窗外的景色、倾听鸟儿的叫声、散散步、跟人聊聊天、发发呆,而不用上谷歌搜索(国内就是百度了)。

解读: 不要当低头族。

除了手机充耳不闻,眼睛无视,这真是病。

上天给了我们一双眼睛,是用它来发现生活的美好,当你抬起头,看看天空时,你会发现原来生活这么美。

  • 第十五条: 你一定也会有不能善用手机的时侯。 我会把手机收回。 然后,让我们坐下来谈一谈我们遇到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重新开始,我将永远站在你这边,一同从经验中学习、改进。 我们是一条船上的人。

解读: 契约意识和家庭意识。

有人说,西方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契约意识。 但丑话说到前面,确实能为有些事的处理省去很多麻烦。

同时,西方人同样注重家庭,一家人在一起,我们共同成长,中外皆同。

这封信不仅是一个母亲约束孩子使用手机的宝典,更反映出了一位母亲的教育理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