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现代家庭里,主角有三个:
家长、孩子,还有手机。
有没发现,自从有了手机之后,一些原本朝气满满的少年,竟一言不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刷手机。
父母为此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是没收手机,都没多大作用。
孩子沉迷于手机,成为了众多家长的一大难题。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位妈妈解决手机难题的心得。
这位母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定下了15条使用手机的规定,值得所有家长思考!
这15条家规,不仅仅适用于孩子使用手机,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教育理念,更值得我们学习。
亲爱的儿子:
你是一个优秀、有责任心的13岁男孩,理应得到这份礼物。
不过在接受这份礼物的同时,你还得遵守一些规章制度。
请把下面的使用合约从头至尾读一遍。
我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职责是把你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益的年轻人,从而能够适应新技术且不被其左右。
如果你没能遵守下列约定,我将终止你对这部手机的所有权。
解读:
这是财产权问题。
在西方国家,父母的财产是父母的,和孩子无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念。
父母给孩子买东西,所有权仍然属于父母,孩子应该感恩。
而中国传统的家庭观认为:
父母、子女是一体的。
久而久之,中国子女就会有这样一个思维定性:
父母的财产都是我的。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么一个问题:
为什么有人把父母的财产理所当然地视为自己所有?
下面的回答形形色色,有人说这是父母自己说的,还有人说不给我的话我是不会养他们的之类。
所以长久以来,我们的孩子,认为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理所应当,很多孩子都缺乏感恩心理。
解读:
这是知情权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类信息泥沙俱下,小孩子缺乏辨别能力,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
所以父母一定要知道孩子的手机密码,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动向,防患于未然。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会侵犯孩子的隐私权。
没错,但孩子在未成年阶段,隐私权要小于知情权。
解读:
这是礼貌与安全问题。
手机不仅是一个通讯工具,其中涉及了很多社交礼仪。
别人打电话一定要接(即使当时有事没法接,事后也要给对方回电话),这是一种素养。
对于父母的电话,孩子们更不能不接。
有时候父母担心孩子在外的安全,会打电话询问,此时孩子不能故意不接电话。
解读:
要尊重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别人的休息时间,尽量不打扰对方,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养。
解读:
不能让手机影响学习。
小孩子自制力较差,大多数孩子拿到手机就属于完全沦陷型。
对手机中的各种各样信息又都缺乏准确的甄别能力,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
而且在学校有同学,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总比一个人抱着手机好。
如果有事要和同学商量,与其发信息还不如当面交流,语言比文字的沟通效果更好。
解读:
这涉及责任意识、劳动获取报酬的问题。
我们从小就知道损坏公物要赔偿,其实,损坏家里的东西也要赔偿。
孩子造成了财务损失,要通过自己劳动挣钱补偿。
解读:
做人要诚实善良。
如果孩子从小就喜欢给别人发这样的信息,时间长了,对孩子人格养成都会有影响。
解读:
直接沟通是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要勇敢面对,不要回避。
能当面沟通最好当面沟通,毕竟有时候文字不能正确反映当事人的情绪以及面部表情等,容易造成误会。
而且直接沟通有利于培养孩子敢于直面问题的意识。
解读:
这是公众场合的礼仪问题。
在公众场所不能影响别人,这是基本的礼仪和修养,手机的使用只是一个侧面。
想想,当你想安安静静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的时候,当你在图书馆正在思考一道问题刚刚找到头绪的时候,如果别人的手机铃声旁若无人地响起,你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在需要的时候,把手机调成静音吧。
你手指的一小步,可能就是人际关系的一大步。
解读:
告诉孩子黄毒的危害。
解读:
不要成为手机的奴隶。
我们总以为拍下来的风景就是拥有,总以为收藏了文章就等于自己阅读,其实不然。
用心去感受比随手一拍的印象更深刻。
解读:
不要被手机绑架。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倘若出门遗忘手机,会感觉到严重的“不安全感”。
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学者曾进行了一番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和iPhone分离,将带来严重的精神焦虑,影响心跳等生理指标,并影响自己的认知能力。
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对我们的影响这么大。
解读:
寓教于乐。
娱乐是人的天性,手机具有娱乐功能,在娱乐的同时,能够对智力有帮助,可以两全其美。
这样的理念,同样可以用到其他方面。
解读:
不要当低头族。
除了手机充耳不闻,眼睛无视,这真是病。
上天给了我们一双眼睛,是用它来发现生活的美好,当你抬起头,看看天空时,你会发现原来生活这么美。
解读:
契约意识和家庭意识。
有人说,西方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契约意识。
但丑话说到前面,确实能为有些事的处理省去很多麻烦。
同时,西方人同样注重家庭,一家人在一起,我们共同成长,中外皆同。
这封信不仅是一个母亲约束孩子使用手机的宝典,更反映出了一位母亲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