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很荣幸第二次参与三声的峰会。
其实,我去年在三声峰会的主题跟今年是一样的,还是增量与体验。但我后面加了一个副标题,激发用户电影消费。下面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从阿里影业、从淘票票怎么来看今年的电影市场。
首先我们先看一组数据,2018年还有大概十几天就结束了,年初的时候,行业非常乐观,因为春节档创造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票房最好的春节档。所以在春节档结束的时候整个行业非常的乐观,认为中国电影票房很有可能达到650亿。但是春节档之后,我们经历了一个非常大的票房增量挑战。
过去三年我们的观影人次从13.7亿增加到16.3亿,大家注意看,虽然2018年还没有过完,但到2018年年底,其实总的观影人次增长不大。同时人均观影次数,低于美国、韩国,以及周边亚洲国家。观众在院线电影的观影频次是非常低的。
这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由于中国院线电影受到头部内容的机制,工业化的限制,头部电影集中在大档期。我们可以看到20%的头部内容创造了将近80%的票房,不到15%的电影是盈利的。而由于头部电影机制的缺乏和工业化水平的限制,电影成为一个非连续性的内容产品,没有办法持续生产,只是会偶尔出来一匹黑马,并没有大规模的趋势。
重要的一点是,互联网视频的兴起,对碎片化时间的占用大大冲击了院线电影。现在整个市场现状是,短视频冲击长视频,长视频冲击院线电影。直播、短视频、游戏大大侵占了用户的有效时间。
还要看到的是,用户观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作,包括他要去买电影票,去选择场次,其实时间成本是非常高的,不如在家里看视频方便,同时,这两年大屏电视和投影的兴起使得电视的观影体验越来越接近电影院的体验,特别对于非特效片,这种体验在拉近。
跟去年一样,从阿里影业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在中国电影最着急或者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用户更大的观影欲望,也就是解决增量的问题。
过去,我们已经创造了全世界票房增速记录,我们也有全世界最大规模观影用户群体。但是过去大概3-5年,我们实际上在宣发、在内容、在影院播放上的创新和升级并不够,我们过于着急地去收割用户的票房,而忽视了用户对于观影体验、内容体验的基本需求,同时在宣发方面长期依赖旧的传统方式,没有办法触达网生一代的真正的24岁左右的观影主力。这导致了现在看到的,无论是票房增速还是观影人次,出现的所有问题。
首先,影视行业不只需要优质内容,需要有才华的导演和演员,也需要优秀的宣发,需要流畅的购票体验、影院的配合和影评的引导。越是有经验的电影创作者,也越重视宣发环节,和用户在影院的体验。从淘票票收集到的用户反馈也显示,用户体验正越来越成为影响用户观影决策的重要因素。
一流的企业制定一流的标准,构建一流的品牌,提供一流的服务。如果说,阿里影业的愿景是想要成为行业内的引领者,就是要在原有的产业链各个环节中,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阿里影业作为互联网影业公司,我们认为,要创造增量,就需要重新思考整个电影的链路,从制作到影院播放,进行全链路数字化的改造。这也是阿里巴巴商业经济体中坚持的理念,就是我们通过数字化,通过互联网改造,大数据的驱动,让整个产业链有更大的效率和更多的增量。
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因为有生态和大数据,所以尤其重视用户的体验。阿里提出的新零售曾重塑了传统零售业人货场的概念,而阿里影业作为一家互联网基因的影业公司,从某种程度上也重塑了,或者说升级了影视行业的人货场概念,也对应着影视行业的宣发、内容和影院升级。
那么,阿里影业如何重构电影业的人货场?
在去年,我们推出了中国第一个一站式的数字化营销平台“灯塔”。4月份灯塔上线之后,我们经历了一个暑期档和国庆档,目前,阿里影业旗下的灯塔,已经服务了70多部电影,开通了137个片方和宣发方的账号,我们累计为用户节省电影宣发预算18%,我们完成了大数据与小数据结合的电影试映会22场,覆盖了点映用户1.2亿,触达新媒体用户3.5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