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清华女博士毕业做占星师月入3万#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主人公玛丽安(昵称)是清华大学的文科博士,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全职占星师。此前,她曾经历抑郁时期,后来学习占星约5年,以占星师身份接待客户已经2年,目前经手了近千名客户,据称月收入过3万。
(图为该新闻)
玛丽安为何选择成为一名占星师?
如若只是停留在标题层面看,“清华博士转行当占星师”确实带着几分迷惑色彩。但如若跳出“后真相”迷思,耐心了解这位被误读的博士,也许偏见和刻板印象就能被“尊重且理解”的话语取代。
“清华博士,找不到工作,还抑郁。”
顶尖学府的顶尖学位,多么光鲜的社会身份,然而,她患上了严重的双相情感性障碍,人们看不见。
(图为主人公玛丽安自述)
读博的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来气,专业的心理咨询费用又太昂贵。“解药在哪里?”机缘巧合下,她认识了一个占星师朋友。
(图为主人公玛丽安自述)
“好像天空都更蓝了。”接触占星之后,女博士很快收获了情绪价值和金钱受益。临近毕业,一个有些“离经叛道”的想法产生了...
她问自己在清华的博导:毕业了,可以不干本专业的活吗?搞玄学可以吗?
幸运的是,其研究“福柯学说”的导师对挑战传统认知已经熟悉了。“看清自己,正视自己,放飞自己。”他告诉玛丽安。
至此,我们应该能在玛丽安的自述中找到答案:在现实压力和未来出路的张力撕扯下,她转向内心。在传统意义上的“上进”之外,她选择对热爱进行追求。
“清华博士,为什么不去大学当老师?”这是玛丽安陷入的争议中占据主流的话语。
无独有偶,在知乎上,一则热帖同样引发众议。“读完博士不搞学术是不是很可惜?”
(图为该帖)
是否要放弃大学教职或科研机构,是每一个博士都权衡过的人生考题。
毕竟,博士顺利毕业、进入高校成为“青椒”似乎是大多数博士情理之中的人生道路。
热搜上,
这些词条俨然揭露出了“青椒”群体的困境。
(图源网络)
另一个平台上,“高校青椒自留地”小组被其组员自嘲为“高校食物链最底层”的发疯交流平台。
(图源网络)
“学历-成果--薪资”是该小组讨论的核心逻辑,网友@荷河用“围城”来总结青椒的职业困境:“归根结底,城里城外的人对对方的生活都自以为了解。”
(图为青椒们讨论最集中的十个话题)
“博士毕业只能做学术吗?”问题的答案在“高校青椒自留地”小组似乎是否定的。
而现实也提供了有力佐证:
与20年前相比,博士毕业后不仅能去高校和科研院所,机关单位与企业公司也成为选择。
20年前,博士“物以稀为贵”,这些人才基本都直接“对口”输送到了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等科学研究岗位;而随着博士扩招,今天的博士毕业人数已经远超科研岗位供给数量。
(图源网络)
在“僧多粥少”的现实下,进入科研单位附属机构、事业单位科研岗位从事“轻科研”不失为一种选择。
毕竟,实力雄厚的名企们所提供的丰厚报酬不香嘛?
既然博士可以从事“轻科研”,那可以做和科研无关的工作吗?
在玛丽安事件,大部分声音是不理解和反对的。
“博士毕业不继续科研,就是在浪费社会资源、个人精力!”
(图为网友评论)
他们将博士毕业与做科研直接划上了等号。
可是,退一步讲,只要每一个博士在就读时满足学术成果产出要求就没有理由强行为其扣上浪费资源的帽子。
换个维度,是什么引发了对“博士毕业不做学术”的批判?
可能是对培养博士意义的狭隘定义,也可能是对职业价值的片面判断。
然而,不争的事实是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大概率具备优于常人的抗压能力、学习能力、逻辑能力......
而这些,其实是任何行业的通用能力。
无论是成为青椒还是当产品经理,无论考公务员还是做占星师。
他们为社会都创造高价值,又谈何资源浪费呢?
并非每一个博士都必须按照科研工作者的“模板”去批量生产。
让博士们各自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位置,而不是一味谈“内卷”、谈资源浪费,或许彼此的焦虑感都会消减几分。
清华博士做占星师这事儿合理吗?
博士毕业一定得做科研吗?
玛丽安的话或许能给我们启发:“今天阳光灿烂,那我们是不是要更多出去走一走?要不这个阳光灿不灿烂,跟你又没啥关系了。”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本文来源:
小木虫考博整理自知乎
,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有侵权,请添加VX:qikange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