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
《西北岁月》迎来了大结局
全剧聚焦“两点一存”“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
“主政大西北、建设大西北”三个主题
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
和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
带领观众走进大西北的革命和建设岁月
特别在大结局中
重现了天兰铁路
建成通车的历史时刻
翻开了新中国西北铁路建设的宏伟篇章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北岁月》
探究天兰铁路建设
背后的中国中铁一局故事
重温“开路先锋”的那段峥嵘岁月
新中国成立之初
西北军政委员会管辖的
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
区域大约有3000万人口
然而当时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交通运输工具除部分汽车外
还要依靠骆驼和骡马、毛驴
闭塞的交通和落后的运输方式
严重限制西北经济的发展
▲陇海铁路线路图
陇海铁路是
一条东西方向的铁路干线
东起江苏连云港
但末端只能延伸到甘肃天水
百姓急需的物资运不进来
丰富的石油、煤炭和稀有金属资源
也不能大规模开发和运输
当务之急就是要打通陇海铁路西段
并将铁路延伸到兰州
将陇海铁路延伸至西北腹地的任务
包含着两项工程
一项是修复宝鸡到天水的155千米旧线
另一项则是建设
天水到兰州的354千米新线
为了统筹规划铁路建设
保障施工质量
1950年5月1日
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
西北军政委员会和铁道部
在甘肃天水共同组建了
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
(中铁一局的前身)
就这样
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
和5万多名人民解放军
共同承担起了
陇海铁路宝鸡到天水段
155千米的修复任务
陇海铁路宝鸡到天水段
于新中国成立前修建
因质量极其低劣
完全处于瘫痪状态
在缺乏现代筑路设备的年代
建设者们能依靠的只有
血肉之躯和战天斗地的决心
在全中国铁路建设最落后
施工环境最恶劣的大西北地区
走出了扬威强国的第一步
经过十个月苦战
建设者们胜利完成了
宝天段改造修复任务
打通了陇海铁路线上
通往大西北的交通咽喉
随着陇海铁路宝天段的建成
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
迎来了宝天段以西的
天水到兰州段修筑任务
1950年11月
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习仲勋
批准了动员组织民工
参与铁路建设的提议
经过动员,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
数万名工人投身西北铁路建设
他们斗志昂扬
决心在西北黄土高原上
建造出新中国第一条西北铁路干线
筚路蓝缕,夙兴夜寐
在天兰铁路建设过程中
建设者们用最原始的方法作业
点着油灯、挥舞洋镐
靠铁锨撬棍凿山开路
凭肩挑背扛清运渣土
和塌方山洪搏斗、与缺粮少医抗争
一步一个脚印
向兰州方向挺进
▲天兰铁路建设现场
然而,建设者们很快发现
在黄土高原上修建铁路
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一旦遇到黄土高原特有的硬胶质土壤
风钻和炸药便完全不起作用
只能依靠人力
各种施工难题接踵而至
......
为提高工作效率
建设者们开动脑筋
研究出多层工作方法
工程进度大大提高
1952年6月
黄土高原上首次修建的
长达2000米的隧道竣工
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
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在那个广大妇女刚刚翻身解放的年代
陇海铁路天兰段的建设工地上
竟然还出现了驾驶推土机的女司机
——
胡友梅
▲胡友梅出席全国第二届妇女代表大会并代表西北分团发言
作为新中国先进妇女的代表
胡友梅出席了中国第二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
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其事迹也被拍成电影《马兰花开》
1952年秋
天兰铁路顺利完工
陇海铁路终于全线贯通
▲天兰铁路通车庆典现场(历史影像资料)
1952年10月1日
兰州召开了盛况空前的十万人庆祝大会
西北军政委员会
将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的锦旗
授予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全体职工
锦旗上题有“庆贺天兰路通车,
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16个大字
▲庆典现场
刘少奇、彭德怀、习仲勋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也纷纷题词庆贺
如今,这些珍贵的锦旗
陈列在中国中铁“开路先锋”文化教育基地
——中铁一局展览馆内
▲1952年9月30日天兰铁路通车时
第一列客车从天水开往兰州途中
▲王世泰(时任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局长兼政委)
为天兰通车剪彩
▲兰州附近的各族人民从数十里以外赶来欢迎火车
并将自家种植的瓜果赠给修路工人
西北军政委员会还通令嘉奖了
西北铁路工程局全体职工
极大地鼓舞了筑路大军
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职工代表
向中共中央西北局
敬献了表达决心的锦旗
这枚直径3.3厘米的纪念章
正面刻有“通车兰州纪念”六个字
背面刻有“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字样
它也见证了
天兰线通车的珍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