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台湾人文与学术
引介臺灣人文及學術研究現狀和趨勢、論文期刊發表概況、論壇及學術前沿。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台湾人文与学术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導讀: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全球史觀?

台湾人文与学术  · 公众号  ·  · 2019-02-17 00:22

正文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導讀


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全球史觀?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二○一六的八月份的「聯合新聞網」製作了大學書單系列,其中共有八大主題,分別是:幫助大學生規劃未來、人際相處、跨出舒適圈、掌握世界新趨勢、面對生活挑戰、瞭解自然科學、瞭解世界文化、瞭解社會脈動。每一個主題都列出十本書,由網站蒐集超過百份問卷中精選而來,不同於專家學者的推薦,改由大學生及應屆畢業生、研究生提出,為新鮮人升大學的準備提供年輕世代的觀點。


其中之一的「瞭解世界文化」這份書單的標題,打著就是「西方憑什麼?更瞭解世界文化十書」。這標題明顯是借用十本書的其中一本這兩年在臺灣書市相當暢銷的歷史書《西方憑什麼》。近來我讀過較類似這類型全球史書寫風格的,可能要算是宮崎正勝的新書《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宮崎正勝是誰?這位日本知名的大眾史家,臺灣的讀者應當不陌生。他這幾年被引進到臺灣的著作相當多,從 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 酒的世界史 ,寫到 餐桌上的世界史 ,深入淺出的說歷史方式,相當受到讀者的喜愛。若以翻譯數量來論,他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大眾史學家。


宮崎正勝這本新書《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最吸引我的就是「空間革命」的概念。


作者的這概念來自於德國的政治思想家卡爾.史密特( Carl Schmitt )的啟發。史密特認為地理大發現是世界史的重要分水嶺。所不同的是,宮崎正勝強調這空間革命不該只有一個,而是多個。這樣伴隨著空間革命所形成的複數個歷史空間,是我們理解世界史的捷徑。


除了東非大地塹是最初的歷史空間外,相對應六個空間革命的有六個歷史空間。第一是大河流域中「大農業空間」的形成;二是使用馬匹的游牧民族促成了大河、草原、沙漠與荒地的整合,形成了帝國的「區域空間」;三是伊斯蘭帝國的騎馬游牧民族所形成的「歐亞空間」;四是地理大發現之後形成的「大西洋空間」與近代體系的形成;五是工業革命後的鐵道、輪船所形成的「全球性空間」;六是資訊革命帶來的全球規模的「數位空間」。


其中,促成這些變革的關鍵趨動力就是本書的副標題「馬、航海、資本、 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


在這六個空間革命中,第二、第三是「馬」、第四是「航海」、第五是「資本」、第六是「電子」,作者認為這些都與空間的形成有密切的關聯。儘管宮崎正勝強調空間的擴大可視為是空間革命,並以這些當作各章的主題,但並非新創的概念,還是會與傳統的世界史架構有所呼應,像是農業革命、都市革命、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及資訊革命等。


然而,畢竟這是一本從空間理解世界史的概論,不可能什麼都說,作者談的都是一些主導世界史發展的大事,且屬於比較結構性的歷史發展,突發性的事件談的少,人物在裡頭也非要角。這些可能是閱讀此書要有的基本認識。


宮崎正勝有多愛卡爾.史密特這位德國法學家及政治思想家,看看每章的內容一再的提到他就可知。第五章他說:「史密特指出,俄羅斯的獵人與西、北歐的捕鯨者打開了陸地與海洋無限的空間,廣大的世界因此誕生。」第六章「史密特認為: 基本上,世界史是一連串陸海相爭的過程。 地理大發現是由陸地空間轉到海洋空間的巨大革命。」他還提到史密特將英國成為海上舉足輕重的存在的轉型過程,定位成一次全球性的空間革命。到了第八章,也提到史密特認為:「對世界大洋完成英國式的佔領,將空間革命的第一階段收為己有,變身為海洋國家的英國,成為地理大發現空間革命的唯一繼承人,引領主導著 世界 。」


然而,臺灣讀者對史密特一定相當陌生,歷來甚少有歷史學者會提到他,除了研究法學或政治學的專家。在宮崎正勝大為推崇的史密特著作《陸地與海洋》中,史密特強調人類歷史過程中不變的法則就是土地空間、海洋空間與天空空間的爭奪與演進。本書還指出,人類的律法規範了國土疆界與司法管轄的範圍,一旦跨越這範圍之外,涉及地表共同空間問題,其核心即在於空間的獲取、分配及擴張。在此概念基礎的延伸,作者重新寫了一本能呼應當今全球化浪潮的世界史概論。


我之所以說本書類帶有全球史的概念,還可從他提到的日本近來高中世界史教科書的變革來看。宮崎正勝強調日本近來的趨勢已經打破了過往的東洋史及西洋史的二分法,轉而強調對歐亞各區域以至於全球化世界的空間擴大的關注,特別是有關各區域世界的形成、交流與重整、結合與變遷。因此,在當今世界各地民族主義抬頭及歷史解釋日趨狹隘化的情況下,作者強調帶有全球化的視野是有必要的。


透過上述這些特點,即可看出作者的觀念如何與現今的全球史趨勢相呼應。


當前的史學走向,全球史有愈來愈受到重視的趨勢。近來《全球史學史》( 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就揭露「全球化史學」已到來的訊息,此書作者認為冷戰結束後,史學界出現了顯著變化,開始對世界史與全球史有更多的關注。此外,有關全球史的理論與方法的回顧,也反映了當前史學的「全球轉向」( global turn )。


所謂的「全球轉向」,其特色之一是史學書寫的「空間轉向」( spatial turn ),或者說是史學跨越民族國家的疆界,朝著區域、大陸及半球等空間發展。目前歷史學的幾個次學科如社會史、性別史、經濟史、環境史、醫療史、科技史、物質文化史、外交史、以及歷史教學,多少都受到這波「全球轉向」風潮的影響。


全球史的研究特色有以下幾點:第一,全球史家不只採取宏觀的視角,還試圖將具體的歷史議題放到更廣大的全球脈絡中;第二,全球史會拿不同的空間觀念來實驗,而不以政治或文化單位作為出發點;第三,全球史強調相關性,主張一個歷史性的單位如文明、民族、家庭並非孤立地發展,必須透過該單位與其他單位的互動來理解;第四,全球史強調「空間轉向」,常以領域性、地緣政治、循環及網路等空間性隱喻,取代「發展」、「時間差 落後」等詞彙;第五,注重歷史事件的同步性,提倡將更多重要性放在同一時間點發生的事件;最後一點則是以異於過去世界史書寫的方式反省歐洲中心論的不足。其中上述第四點「空間轉向」的概念能幫助我們理解宮崎正勝的空間革命與歷史空間觀。


近來臺灣的公眾歷史書寫市場有三種特色,分別是臺灣熱、中國想像與全球史視野,其中又以全球史的著作既反映當代歷史學的研究趨勢;又能兼具有傳達給民眾世界觀與歷史意識的公眾史學功用。宮崎正勝的《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與以往這方面的全球史著作的不同,在於本書通俗易讀,沒有太多艱深的用語與繁瑣的註腳,很有公眾史學的特色。


日本教科書的改革特色,也可以在德國身上找到。近來德國歷史教育的例子能說明,如何透過世界歷史觀的培養作為全球化挑戰的一種回應。 Barbel Kuhn 提到,在近來德國的課程標準中提及世界史的方法。人們強調了在歷史教育中對世界史的訴求,不能僅僅作為歷史教育的一個主題,而是必須被當作是一種視角的深化和轉移。在歷史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應當認識到歷史是一個過程,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們的觀念和知識不斷累積。不同區域之間的接觸不僅僅以衝突的形式發生,也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進行。


Kuhn 還認為,透過增添不同的視角,在跨國、跨文化與跨洲際規模上對比歷史觀點,能對多元文化尊重與對差異的認同。通過認識不同時代與不同歷史情境,大眾將有機會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生活的世界,並把其他文化視為一種合理合法的類型而加以尊重。


國際歷史教育協會( ISHD )也曾辦會探討全球化的影響下,歷史教學在總體上,尤其是世界史教學如何面臨新的挑戰。其目標在使本國史與全球性歷史視角達成新的平衡,並促使年輕一代理解本國歷史與民族文化,同時推動他們把自身融入到世界史與人類史的總體之中。


此外,哈佛大學的全球思想史學者大衛.阿米蒂奇「長時段的回歸」的論點,也揭露了一個新的史學時代的到來,暗示大歷史與全球史更符合當前世界公民的需求。


作為一位世界公民,我們必須跳脫傳統的民族國家史觀,將自身的歷史放在世界史的脈絡下來看待。雖然這樣的趨勢在臺灣的學院裡尚未形成風潮,但卻已在民間的史學出版看出這類歷史書寫的時代特性。


從《槍砲、病菌與鋼鐵》到《西方憑什麼》及《人類大歷史》的長銷,在在都說明了全球史書寫與公眾歷史的密切關連。可惜的是,這些書對一般讀者都太難了。現在,我們又多了一個選擇,一本可讀性高的全球史普及書: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


感謝蔣竹山老師及遠足文化第二編輯部授權轉載。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空間」から読み解く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

  • 作者: 宮崎正勝 追蹤作者 新功能介紹

  • 譯者: 蔡蕙光, 吳心尹

  • 出版社:遠足文化 訂閱出版社新書快訊 新功能介紹

  • 出版日期:2019/01/23

  • 語言:繁體中文

目錄

導讀 這個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全球史觀?/蔣竹山
作者序
譯者序/蔡蕙光

第一章 從人類誕生到首次空間革命
◎一切始自東非大地塹
大地塹到大河流域各空間/粒線體夏娃和地猿/源自約旦河谷的小麥之旅/無法與乾燥分割的小米、稻、玉蜀黍
◎最初的空間革命
成為新歷史空間的大河流域/城市與國家的出現/馬匹所促生的游牧空間
◎埃及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比較
季風帶來定期氾濫所產生的太陽曆/法老的大空間統治與現貨經濟/融雪灌溉與小空間的整合/為了將部族納入國家的法律
◎商業的印度與政治包含宗教的中華世界
與美索不達米亞結合的古印度文明/黃河的小米文明和城邑網路/長江流域的稻米空間/完成中華意識形態架構的商周革命
◎人類的軸心時代
歐亞大空間中宗教及學問的登場/成為西亞核心宗教的祅教/在耶路撒冷孕育的「沙漠宗教」猶太教/從輪迴中尋求解脫的印度/為政治服務的諸子百家/試圖解釋世界與社會的希臘哲學

第二章 馬與戰車創造的區域空間
◎始自西亞的第二空間革命
史上最初帝國的誕生背景/統一三個文明空間的大流士/確立馬匹空間形成能力的斯基泰人/造成三大帝國分立遠因的亞歷山大東征
◎對峙的利維坦與貝西摩斯
游牧民族帕提亞和農業民族薩珊王朝/居樞紐位置的東地中海/雅典和城邦世界的興衰/痛擊腓尼基人的亞歷山大/地中海的空間革命與羅馬帝國/「羅馬和平」與社會矛盾的加深/衰退的帝國與基督教/二分後的帝國空間
◎重心從乾燥地帶轉移到濕潤地帶的印度世界
被征服的原住民與種姓制度/在稻米地帶競爭的城市國家/試圖藉由佛法統一空間的阿育王/集印度教於大成的笈多王朝/邊境德干高原與東南亞
◎周而復始的中華帝國
綿延不絕的大空間爭霸戰/由始皇帝所構築的中華帝國基礎/受匈奴所侵擾的漢朝/因游牧民族入侵與漢人大遷移所造成的空間膨脹/游牧系隋朝的大運河建設/最強的農業帝國──唐

第三章 騎馬游牧民族打造的歐亞地區
◎第三空間革命與東西文明交流
走出惡劣的自然環境與新空間秩序/在大空間裡流動的東西文明
◎單峰駱駝促生的伊斯蘭帝國
預備歐亞轉換的穆罕默德/教團併吞的兩大帝國/往阿爾卑斯以北遷移的基督教世界
◎歐亞規模商業圈的形成
無法克服部族制的教團/征服與奢侈化之關係/阿拔斯王朝網絡與商人的空間革命/歐亞的商業中心—超級城市巴格達/由阿拉伯小商船形成的海洋空間與瓦格瓦格(倭國)傳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