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的新闻发布会上,东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以严峻神色反反复复强调,恳请东京市民给予配合,在这段时期尤其是即将到来的周末自我克制,避免一切不必要不紧急的外出,尽可能维系到目前为止好不容易保持住的相对平稳成功的疫情控制之日本模式。发言过程中她特意高举的告示牌上清晰明确地写着八个中国人也一目了然的大字
『感染爆发、重大局面』。
意思非常清楚:如果大家不能配合、全民自觉自我克制,相反因为前期一些乐观迹象(譬如北海道解除紧急状态)而松懈的话,那么接下来一旦发生欧美那样的疫情全面爆发,东京将可能不得不一样进入体验痛苦、代价高昂的都市封锁模式,也就是lockdown。一旦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那么一直到现在拼命维持着的头上顶碗走钢丝、竭尽全力试图在疫情遏制与经济民生温存之间取得宝贵平衡的一切努力,将会瞬间化为泡影。
东京的最新状态的确不容乐观。数字说明一切↓
3月23日确诊16例。
3月24日确诊17例。
3月25日确诊41例。
↑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加速趋势。一眼看去41这个数字对于东京这样千万级人口规模的超级大都市而言似乎还是一个非常小的绝对数字,但若考虑新冠肺炎从潜伏期到明显产生症状的时间窗口特性,那么今日数字反映的不过是2周甚至3周前的画面,就好像夏日露营地里仰望浩瀚星空时射入瞳孔的星光至少也是它们几年前的『音容笑貌』,当下情况如何、甚至某颗星星是否还存在,你是不可能知道的一样。
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措施非常难,难在如果想要维持平衡的话。也正因为如此我个人很希望日本以及韩国的模式能够走下去、走好。假如这个模式最终的确行得通的话,那就说明在一个人口比较大、国土又并不太小的主要国家,同时兼顾疫情和民生的管理模式并非不可行,人类并不需要在完全躺倒和完全封锁之间进行二选一。但现在看来欧洲由于全面爆发已经错过了验证可行性的机会,美国也大概率非常艰难,新加坡本质上只是一个都市国家很难普遍化,最后真的也就看日本和韩国的表现了。
那么东亚这两个国家到目前为止核心疫情管理的思路差异在哪里?
韩国:对于疫区居民积极的地毯式筛查,一旦发现阳性就密不透风地给予隔离。因此韩国最高峰时一天曾确认新发病例900多人,并在初期的确引发了混乱和局部医疗资源的崩溃,但现在韩国似乎站稳了脚跟没有再摔。哪怕集群感染(cluster)依然在不断发生,疫情曲线总体却被狠狠压了下去,每天新确认人数都在100人前后浮动、高度可控,最终没有发生欧洲意大利、西班牙等国那样的疫情全面失控。得益于此,韩国到现在都没有按下经济民生的暂停键——就算疫情不会消失,就算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韩国每天都有100多人确诊,这个疫情状态对于一个发达国家而言完全是可以承受、应对和持续的。
日本:日本模式更有特殊性,之前也简要提及过→日本好像试图走围棋那样,不对每一个位置进行全面扫荡,也就是不着力于把所有可能的感染者地毯式筛查出来,而是举重若轻地尝试卡住要害,争取第一时间发现一串一串小规模发生的集群感染,在感染集群的周边实施较为彻底的筛查并封堵,摘掉芽、让上一个感染集群里的人没有机会分别引发下一个新的感染集群,避免链式传播最终形成动辄百人甚至千人规模的超大集群感染(mega-cluster)。这是一个中国杂技般的高难度精细活,涉及到流行病学角度上对于感染集群的透彻细致的分析、相关个人和社会组织的积极配合以及周边视情况随时调整的政策搭配,譬如呼吁公众自我克制不要举行人数角度的聚会活动、尽量克制外出、学校停课等等。这方面经典案例就是北海道疫情曾经一度陷入紧急状态,后在各方面努力下成功实现抑制、解除紧急,成为了一个比较值得参考的防疫样本。
另外就是面对公众的公卫沟通标准清晰明确、容易操作,也就是昨天发布会中小池知事提出的避免3密空间原则↓
我个人觉得翻译成中文的话这样比较信达雅:
①密不透风。
②人群密集。
③亲密谈笑。
↑
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空间,就是必须极力避免前往的环境。
走围棋般掐要点的疫情追踪管理策略+清晰明确有据可循的公卫沟通+
日本疫情:文化里未必是优点的东西却在疫情里给到了拯救
里提及的日本文化传统上一些特殊因素,令日本到现在还没有从钢丝绳上摔下来砸了碗,虽然这两天开始有点摇摇晃晃根基不稳。
日本的顶碗走钢丝难在哪里?难在这不是军令状,一条下来你不遵守我就惩罚你一直到你服软为止,而是一款全民抗疫主题的角色扮演类游戏:公众自己就是主动积极的玩家,将来会共同玩出一个结局,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日本模式很大程度需要公众理解支持并密切配合,一切仰赖自我克制、自我申告、自我管理。但就算日本文化传统上再怎么有天然social distancing属性、有利于疫情管理,个体完全可以不符合统计规律,不克制不遵守不服从就是要乱来,结果就可能因为少数一群人而全盘皆输。同时人性都有脆弱的一面,一直压抑下去就算依然还在坚持,人的精神状态非常容易疲惫,产生两大问题:
①对于疫情严重性慢慢开始习惯和无感。
②渴望放飞自我哪怕只是片刻也好
→外界一旦有任何诱惑就很容易立即放松警惕,譬如一年仅此一回的绚烂樱花季。
所以现在上野公园、代代木公园里已经开始呈现走向人山人海的趋势,里面有很多还是最高危的高龄人群。日本人对于樱花赏花刻骨铭心的热爱,可能令他们陷入不顾一切的冲动,彻底抵消文化传统里有利于疫情管理的部分。
这就是文化这样东西特别复杂之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假如新冠肺炎疫情注定是一场马拉松的话,那无论在哪个国家公众究竟应该以什么方式去面对还真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挑战。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明暗两面,论持久战到底应该如何展开令最终胜利彼岸到达之前全社会能够始终坚持下去,很多事情唯有观望,今天的日本就成为了实验台之一。
↑这两天每天都会令我不禁驻足凝望许久的美好画面。
还有一个较深层次的因素很多人可能缺乏体会,那就是日本在法律体系上对于公众私权限制的限制相当强大。这看上去有点文字游戏,但说人话就是日本政府很难随便让民间的活动说不办就不办。前两天在临近东京的埼玉县举办的K-1格斗赛事现场环境完全符合了厚生劳动省反复警告的3密空间,但依然举办这件事情让很多国人看了之后惊讶得下巴都要粉碎性骨折了。Huh?这特么都现在这个样子了难道还不是政府一句话说给你关了就关了咩!?日本法律上还真不是:埼玉县知事(相当于省长)只能反复恳请民间配合但目前为止没有办法下行政指令不让举办,法理上不支持。民间愿意停办是给你面子,否则除非政府出钱弥补停办损失,若只是单方面说你给我停下而不提补贴的话,民间现在依然可以像超级女声那样:想办就办、办得响亮。这方面日本法律对民间私权限制的限制甚至超过了西欧,以至于很多律师在对于小池知事所谓的东京封锁提出争议,认为就算紧急情况下日本也做可能做不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目前程度的封锁,因为法理上有很多限制。
这,也是不同国家的制度设计问题,依然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好在民间压力之下,K-1下一次格斗比赛选择了无观众现场直播,算是给到了政府面子,但即便如此已经有若干观客开始呈现发烧症状。如果因为这件事情导致疫情爆发的话那也只能摊手无语了。
综上,
关于东京还能坚持多久?是和当初的北海道那样虚惊一场结局不错,还是沦为意大利伦巴第那样的全面失控甚至以上?一切都将在2到3周之后的疫情曲线里揭示结局,
现在唯有拭目以待。。。
嗯,同时也就从今天开始尝试新冠蕨记系列科普散文式日记(我猜大概会坚持写到新冠绝迹......)今后的文章将会穿插一些我眼睛里看到的日本庶民生活因为疫情而发生的种种微妙变化,以此作为微观镜头式疫情记述笔记的一部分。我猜想这种穿插比较可能有利于对这场百年罕见的疫情收获更加丰满的认知和体悟,对人生尚未结束之前未来可能发生的其他疫情做好心理准备有所帮助——
就在刚才去Cafe享受一个短暂的coffee break时,听到边上两位老太太在聊天,说起电视上看到的有关钻石公主号游轮一则最新消息是语气里充满了惊恐不安:『美国人说什么钻石公主号那个游轮上所有游客全部下船之后过了17天竟然还能在船上各个地方找到病毒,病毒竟然过了17天还在!这太可怕了,每天家里这样下去应该消毒多少遍才算够呢?。。。』
↑前两天出海海钓,路过横滨时拍到的初升旭日里停泊在港湾的钻石公主号。
一瞬间我想我是不是应该插嘴一下下告诉她们不用那么担忧你们想多了,但还是放弃了,因为日本公共场合插嘴还是比较少见且容易略尴尬的操作,而且我也没有把握她们真正能够理解。但实际上那只是美国CDC最新一份调查,显示游客们下船17天之后无论是有症状还是无症状游客的客房里,都依然还能在不同物体表面上发现存在病毒的基因(RNA)而已。但这在解读上完全不等于说病毒在17天后依然还活着、具有感染能力,这完全就是两回事。
那很可能只是病毒的基因片段被发现,不能说在棺材里找到了人的指甲和头发就证明了那个人还活着。
所以这类信息完全不用听风就是雨,徒增恐慌。可是没办法,电视节目即便完全客观描述公众都可能错误解读,更不用说多数电视节目根本不做充分解释、甚至为了扎眼球一上来就是为了误导而误导,这方面尤其受害的是老年人群(全世界各国都一样),以至于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老年人很容易不是惶惶不可终日就是照样天天下馆子泡温泉,完全不当一回事情。那另一方面应该怎么解读才在理性上最为恰当呢?→
①勤洗手是以不变应万变,无论病毒在人体之外的物体表面上可以活1天还是100年,都是勤洗手、正确洗手。具体可以活多久是科研的事情,不是普通公众在公卫上真正需要关注的事情。如果在这件事情上抓不住重点,那么病毒在金属、塑料、、玻璃乃至动物毛皮上可以生存的不同时间长度最终可能让你陷入焦虑症而没有任何实际好处。
②理解新冠肺炎通过接触传染的可能性不可小觑、甚至可能被低估(参考
我们会不会严重低估了新冠肺炎通过接触传染的风险?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不妨考虑疫情期间出门在外时尽量不要把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公共场所人员往来较多的地面上,哪怕地面看上去相当干净。这是因为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是飞沫,飞沫无法飘散得远,会因为重力而坠落,概率上积累最多的场所就是地面了。尽量不让物品沾染病原多数情况下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值得操作。注意你觉得看上去干净和防疫概念里的干净常常不是同一回事情。
说起日本的电视节目,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前一阵公众抢购厕纸的事件。最初引发抢购的契机是有人在推特上散播谣言,后来此人被查了出来受到了严厉惩罚。但事情到这里没有结束:再后来的调查显示,
真正通过SNS平台受谣言影响的人仅仅只占总人数的10%左右,大部分人反而是通过电视台播报
这条谣言信息时顺便展示出来超市便利店里厕纸货架被一扫而空的镜头之后开始陷入恐慌、纷纷出去抢购的,以至于到后来哪怕电视台一再播放日本厕纸生产力绝对足够,你看车间里到处都是巨大的厕纸卷等着出货!都已经收效甚微,根本无法挽回公众崩溃的不安,以至于到现在厕纸依然常常缺货。
↑后面再拼命挽回已经来不及了。就和股票金融一样,疫情期间往往拼的就是信心两个字。。。
这给到我的一个感受是:
疫情如果长期化,那么心理准备中可能要有『从什么介质获取良好信息』这个注意事项。
否则轻则焦虑不安、重则把自己和周为他人置于风险。显然,电视常常是不恰当的:过于借助画面冲击、解读过于草率简单化甚至天然就有为抓眼球的误导。更关键的是:电视节目就算有问题也很难像完全开放的SNS平台那样立即被驳斥被打脸,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就很容易失控。所以我常年一直试图让我爹不要再看电视节目。后来,我的确成功了——他现在已经几乎完全不看电视,但是切换成了每天对我不停发『刚刚!XXX』『新冠神药XXX就在眼前了!』『这一次XXX又震惊了世界!』等等标题的微信朋友圈经典版式雄文,以至于我开始考虑再这样下去是不是应该把手机拿掉,还是劝他回头去看电视吧。。。
最后,分享一个有点殊途同归味道的观点,反映了日本学者对于疫情结局的预判和英国学者的趋同。
高山義浩先生:『
我认为我们应该(客观上)做好群体免疫可能性的准备。。。
如果(新冠肺炎的)R0在1.4到2.5左右的话,最终日本理论上会在居住人口的29%-60%遭受感染之后形成群体免疫,到这个时候疫情就会终结。并且R0这个数字会因为社会整体行动方式而发生变化(也就是理论R0和实际R0的差异)。日本公众的卫生习惯与行为方式改变程度决定了能把实际R0压低到什么地步,这样最终获得群体免疫所需要感染的人口比例也会发生变化。』
东京还能坚持多久不知道。但我似乎看到了好几个国家底层思维模式里的共通点:各国以各国方式尽量压,换来时间。最终能赢来疫苗和特效药那是完美,如若不然则只能尽可能不露声色地操作,以公众不容易明显察觉并感受强烈刺激的低调方式自然过渡到客观上(绝非主观上要大家冲上去被感染)的终极解决方案:群体免疫。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是时候和此前人生里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告别了。与狼共舞、生活前行的第一步可能接下来才算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