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2
月
19
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比学
原标题:《质量应是企业立身之本》(
2017
年
05
月
31
日
05
版)
李志轩提示
在不同的市场环境(语境)下,产品质量、价格、利润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单边市场中,没有利润就没有质量,利润与价格正相关。在多边市场中,质量与价格可以背离,即高质量的产品可以免费取得。比如,腾讯公司推出的免费微信业务。我们使用腾讯公司的微信服务是免费的,而且是长期的,但微信服务的质量是一流的,利润也是一流的。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跨界思维吧。当一家公司采用
“
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
”
商业模式时,如果我们再用
“
羊毛出在羊身上
”
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时,结论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当然,文中所述的
“
低价招标
”
情形,如果限定在单边市场中,其观点是绝对正确的。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是基于单边市场理论立的法,而今天的市场早已跨界,特别是涉及
“
互联网
+”
的行业领域。按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一些跨界的行为,都可能涉嫌踩红线,而大量的踩红线行为一般都与创新有关。因此,企业家们必须处理好创新与遵纪守法之间的关系,而执法者也需要用
“
包容审慎
”
的态度鼓励企业创新。
以下为正文
产品既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一件件产品都有质量、一家家企业都以质量为目标,经济发展才更有质量
“
在招投标中,低价就能中标,造成大家不比质量,只比价格低。
”
在不久前开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中,一些企业主抱怨,目前,一些地方在招投标中存在的
“
低价中标
”
现象,已经成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突出障碍,亟待治理和规范。
一般情况下,按照市场规律,招投标中的投标价或中标价不得低于成本价。然而在现实中,部分招标单位在招标环节忽视质量要求,唯价格论,造成中标价低于甚至远低于成本价。
这些以低于成本价中标的企业,为获取利润,只能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方面压缩成本,以牺牲产品质量来弥补亏损,从而出现
“
劣币驱逐良币
”
现象。
在执法检查中,一家曾经获得过
“
政府质量奖
”
的线缆企业直言:生产企业没有利润空间,被逼得偷工减料,突破底线。事实上,因低价中标导致产品质量不过关,甚至酿成安全事故的案例,并不鲜见。
“
低价中标
”
现象之所以出现,和法律法规执行不严、监管机制不完善有一定关系,而从根源上讲,是鼓励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不足导致的。当有的企业每年拿出很多利润来搞研发、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时,个别企业靠偷工减料、假冒仿制也能同台竞技,甚至竞争成功。长此以往,就没有企业愿意花精力搞研发和创新。这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经营秩序,对整个制造业也是一个打击。解决之道,自然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让企业拿产品质量说话,让过得硬的产品叫得响、站得稳,从而为制造业大国打下产品质量的基础。
令人慰藉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市场上,靠偷工减料甚至假冒伪劣来获利,空间正日益逼仄。一方面,目前,随着监管部门从标前、标中到标后的全流程监管,招标投标活动逐步规范化,通过低价中标进而谋求灰色利益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相反,一些低价中标的企业经常由于利润极低,造成交期延迟,且无法保证质量,让招标方付出了更高的代价。在工程领域,有人将这一现象戏称为
“
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业主
”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在产品质量上不愿意投入的企业,生存也将愈发艰难。我们应该顺应和把握好这一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的趋势,使现行法律规定更具可操作性,维护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使守法企业一路绿灯、违法企业处处受阻,让企业主动对产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我国产品质量法也规定,企业要承担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提升产品质量归根到底要靠企业自身,只有一件件产品都有质量、一家家企业都以质量为目标,经济发展才更有质量。当前,中国市场正在实现消费升级,产业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将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这些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对质量和品牌的要求会更高,只有坚持以质量为本,把质量问题上升到价值观和现代企业理念的层面来认识,我们才可能后来居上,确立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