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42章经
思考事物本质 | 创投圈教科书式必读公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哈卡龙  ·  再次火了,重点加仓! ·  6 小时前  
哈卡龙  ·  再次火了,重点加仓! ·  6 小时前  
望京博格投基  ·  阿里爆涨近60%,恒生科技爽了 ·  9 小时前  
望京博格投基  ·  阿里爆涨近60%,恒生科技爽了 ·  9 小时前  
退伍青年路  ·  新年大牛股就是它!! ·  2 天前  
产业互联网大视野  ·  产业互联网DeepSeek融合发展研讨会将于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42章经

2019,风口、赛道 与 硬核投资 | 42章经

42章经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9-02-24 23:39

正文


2019 年该把重点放在什么方向上?


这个问题是我们内部近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说实话,我春节开工后就开始想,有点门路,但还不算确定。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再用两周时间想明白,这个期间及之后都欢迎你来找我聊。


如果你注意观察的话,其实能发现 42章经 春节回来后这是第一次更新。主要原因就是,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整个创投市场才刚开始进入一点状态,之前呢反正也没啥好写的。。


有趣的是,去年的这个时间点,其实小程序赛道已经很火了,基本上项目是层出不穷的状态,而后一波波的小风口就接上了,并且同时暗线一直在发展的则是整个在线教育这条赛道。


而今年到目前为止,似乎最能带动一点状态的是电子烟和 5G。而这两件事,实在都不是很“互联网”,尤其第一件其实至少在业内也被讨论了半年时间了。


和去年那波小程序比起来,整个市场到目前为止还是有点让人摸不到头脑。


那去年的小程序和教育赛道现在怎么样了?可以给大家分享个有趣的观察。


我们从去年年中开始开设增长营课程,到年底一共开了三期,来的都是行业内最火和最好的企业,整个课程和市场融资脉搏高度契合(因为很多融到钱的企业会更关注增长并且有钱来上课 :-D),其中:


第一期“微信生态+内容生态”类的企业一共来了 19 个人,而第三期只有 2 个了,而教育和游戏赛道的企业则是第二期来的最多,第三期也明显下滑(另外有趣的一个观察是,金融行业的企业活跃度在提高,所以我猜测暴雷的影响已经基本抚平了,也许今年金融行业会有新的增长机会。)


(我们第四期又开始招生了,也已经定了几个新的热点方向和企业,感兴趣的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的链接查看。)


在回顾完去年开年的市场之后,我不禁又想到那 17 年开年的时候市场是怎样的呢?于是,我把我当初写的那篇文章翻出来看了下( 便利蜂、喜茶、迷你KTV、千聊、狼人杀 | 17 年的五个小风口 )。


让我自己也很惊讶的是,这篇文章竟然是 17 年 3 月 6 日写的,而在写这篇之前,其实我已经研究了一段时间,也就是说,17 年刚开年,市场上就已经有很多明确的机会了。



那作为一级市场从业者,19 年该怎么办?


去年的九月份,我写过一篇文章,叫 “增量在哪里”是个蠢问题 ,基本就是说整个市场可能就是没有那么多增量了,而且本来稳定的市场才应该是常态。


现在过了小半年,这篇文章姑且可以当做一个姊妹篇,我们一起想想看,如果没有增量,容易的时代过去了,我们(作为一级市场的从业者)该如何应对?


首先,有弱化方向选择的两种投资方式。


一种是把重心完全放在“人”的身上,那就不需要担心这篇文章中的任何内容,只要专注在寻找优秀的人身上就好了。


这类投资方式的逻辑就是,不管市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每年能出来创业的牛逼的人的数量是不会有大的变化的,而把时间线拉长一点来看,这些人的成功也都是可期的。


另一种就是把投资建立在“资源”之上,也就是说,从机构本身的设立到投资的整个过程中,都要考虑可以利用市场上的什么已有资源,这样在投资上就具备了先天的优势。


这种投资可以说是比别人起跑线更靠前,也可以说是利用资源和金钱双向对项目进行孵化了。



那如果一定要选择投资方向的话呢?我总结了一下,其实也有不少个我们在关注的大方向。


一)消费赛道能不能投?


消费赛道我其实看了蛮久,也和一些项目或投资方有深入的交流。最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1)非常早期的项目可以做,尤其是优秀的团队或新的品类

2)中间轮次的项目需要很谨慎和慎重,增长性还是最大的潜在问题

3)后期轮次的需要着重寻找有规模化收入和利润的水下项目

4)只有线上渠道的品牌型单品要谨慎, 没有供应链能力的企业要谨慎


所以,基于以上这些结论,我仍然倾向于消费赛道可以做,但早中期很难,意义也不是特别大,如果要做的话,就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经历,寻找更多资源和水下的项目。


目前来讲,我预计会把相当大经历放在这里,欢迎相关投资人和创业者来聊。对于创业者,其实也可以把上述资本方的看法作为参考之一,看看该如何应对市场。


二)存量市场的改造?


这块是我最近开始看的,还没有特别成型的结论。但之所以把这个单独拎出来说,是因为我觉得资本市场整体还是低估了 OYO、千屿这类项目背后的价值和可复制潜力。


其实上面说的消费赛道,和后面要说的一些工业制造等方向,背后的核心问题都还是增速问题,那如果能用 SaaS 或更硬核的方式,去对已有的存量市场进行改造,而不是重建,那或许是让实体商业实现互联网增速的一个方式和答案。


三)B2B 与 SaaS


这里要明确下,我说的 B2B 指的是类似找钢、美菜的交易型平台,所以把它跟 SaaS 分开来讨论了。


B2B 有交易流水,现金流很多公司都能做正,其实是切入产业互联网的最好的互联网投资标的。


B2B 向上可以连接制造企业,向下可以延伸向 C 端,所以会是我们探索产业互联网的一个切入点。


而 SaaS 是美国或全球市场的明确重心(去年美国市场 50% 左右的投资标的是 SaaS 企业,目前,全球 VC 中,中国机构数量占总体近 40%,但投资 SaaS 机构仅占全球 10% 左右),也是我们哪怕对国内市场的对标性存疑,却绝对无法忽视的重点方向。


四)出海


出海市场在去年后半年就已经显露出一定热度(如果不算更早的金融那一拨的话),但因为各国市场的差异性和局限,出海赛道到底会如何发展,一样会有些存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