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年
8
月,央行提拔了三位行长助理,一位是货币政策司司长易纲,一位是外汇管理局副局长胡晓炼,第三位则是办公厅主任刘士余。
当时的媒体对前两位出生于1958年的助理诸多报道,对出生于1961年的刘则着墨不多。一是易纲是央行内的明星学者官员,主持货币政策工作,易经常被媒体所报道,舆论了解较多。而胡晓炼则是汇金总经理,女性官员,从副局长直接升为行助,业内皆感叹汇金分量之重。刘因为是管办公厅,行事低调,名字相对少为人知。
三位共同提拔为行助,后三人均升任副行长,如今,易纲仍在央行,胡则去了中国进出口银行任董事长,刘出任证监会主席。易为19届中央候补委员,刘为中央委员。
即便是如此低调行事,刘在官方场合的某些言论,也引起了网民们的注意。2007年,时任央行副行长的刘曾对新股发行制度表态如下:“
要深入研究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减弱对货币市场的利率和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影响。
”
什么意思呢?打新股长期以来是一种无风险套利,这种零风险的投资其回报率会影响到其他的资产定价,尤其是货币市场利率和国债利率(后两者也均是无风险利率),长期而言对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都不利。
也正是因为如此,2007年天涯社区竟然出现了一个帖子,题名为“强烈要求副行长刘士余任证监会主席”。要知道,等到刘真正出任中国证券业监管机构的一把手,也要到8年多之后的2016年了。这样的帖子如此之早出现,不可谓不神奇也。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市场上已经有人觉得,刘对于证券市场有深刻理解,他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管理风格。
在2018年的两会上,记者和刘有这样一番对话:
记者:你看这次两会很多(企业家)人大代表提出来希望在国内上市,你看360也回来了。
刘:你们觉得好吗?
记者:我觉得好事儿啊,因为我们都在用啊。
刘:那咱们一起干呐!
IPO发行速度快,许多年没有解决的堰塞湖顽疾,眼看就要解决了。独角兽上市加快,富士康闪电过会了,四大新兴行业(生物科技、高端制造、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即报即审,上市突然变容易了。长期在境外上市的中国优质互联网代表公司,也可能通过CDR的形式在国内挂牌了。炒壳、炒重组、炒烂公司、邪门歪道的市值管理,突然消失不见了。突然之间,市场好像完全变了一个样。
市场的参与者,是时候认清这种变化了。这位十几年前对新股发行制度就有自己想法的领导,找到的牵牛鼻子的绳子,就是IPO。IPO改好了,股市的供给侧改革才算是真的开始。只有优质资产多了,泡沫才会下来。只有优质资产互相竞争,劣质资产才会被淘汰。只有劣质资产退市,才能让投机者有所觉悟。只有股民们真正分享到企业成长的红利,股市才有未来。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