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也不算意外,在《永夜星河》大火之后,《嘘,国王在冬眠》扑得悄无声息。
虞书欣的硬夹娃娃音、装可爱撒娇的无效降智表演让人不适,被网友辣评为鹿小葵2.0。
她似乎误解了,甜妹不等于低智,真甜假甜观众能分辨。
有意思的是,从初礼、小兰花到凌妙妙,她塑造较为成功的角色也同样可爱、撒娇、眨巴眼,并未引起太大反感甚至吸引了不少观众缘。
叔曾说过,靠与娇嗲人设合一或许能助她在
短期内强化自己的风格
,但不意味着不分情节场合角色需求地「夹」「装」。
看到这个表情我才真的伤到了
靠综艺《青你》别致的做作人设聚焦大量目光,随后拿出不错的角色跻身流量位置。如今的翻车,关于她
选剧审美降级和演技敷衍退步
的讨论远盖过了剧集本身。
与她发展路径相似的还有孟子义,一开始在《一年级》备受争议,出演《陈情令》时一度陷入“带资进组”的舆论中,直到《桃花坞》让观众意识到她
犀利的表达和直率的性格
也有可爱一面,路人盘大好,再借着《九重紫》的热播顺利升咖。
(如果是接在《一年级》后播效果就不好说了)
总能抛开资历和权威生猛发言,里子精明也好少根筋也罢都很有趣
可以说,如今已经到了
全面综艺造星时代
,即不纯靠戏火演技佳受到关注,而是先依托综艺的出圈,打通个人声量。
早年宋茜靠《我们结婚了》成功打开中韩国民度,AB以《跑男》吸走不错的路人缘,白敬亭、张若昀和魏大勋的《明侦》弧光,也让大众在后续看到小范大人、孟宴臣等角色时多了几分意外之喜。
后续更有娜扎、金晨这样曾备受恋情、容貌舆论困扰,但因综艺中“放得开”“笨蛋美人”等特质口碑回暖的例子。
娜扎曾陷“恋爱脑”“小三”谣言,靠着她的自我成长一步步消化,如今和张云龙也让人磕生磕死直呼“相互救赎”
前段时间靠离婚综艺频上热搜,甚至一度成为年度紫微星的麦琳,如今已凭借艺人的身份认证签公司、接代言,马上还有一个短剧要开拍。
今天想借此聊聊,综艺节目到底是如何造星的,为什么有些人能借此扭转口碑,有些人更固化印象甚至影响星感?
综艺造星路径
纵观这些年靠综艺改观大众印象的,无一不靠
预期违背和加剧冲突
这两个元素。
辛芷蕾刚出演《长江图》《绣春刀》时并未被太多人关注,是在演戏综艺上自曝想红,此后成为
“把野心和欲望写在脸上的女人”
。
从后续的发展来看她的野心并不如当初展现的那样强烈,更像是观众心甘情愿赋予的解读。
她身上外露的野心,只不过是直率坦白,不藏着掖着,被淘汰后直言不觉得前辈舒畅好到能获得通过。
紧接着播出的《如懿传》里,饰演的嘉贵妃也个性外溢,步步筹谋,让很多人开始注意到她。
而后又在《花少》里呈现出“傻大姐”的个性,一方面靠艺人的“真实”人格圈粉,同时让观众得以窥到TA身上的“新鲜感”,
主动或被动地顺势丰满了自己的外在形象
。
金晨最被诟病的巫婆鼻,其实也间接辅助了她完成人设。
没do好的鼻子放在别人脸上可能违和,但这个bug却让她明艳的气质更加突出。线条锐化+鼻子强势挺拔带来凌厉飒爽,出落得更精明。
按理说这并不利于路人缘发展,不过由于她
笑容的感染力太强
,眼神情绪比五官比例更抓人。
人设的反差亦是如此。对待张继科一秒变脸的经典名场面以及为了表示对相亲对象没兴趣大口吃饭的样子,给人留下真性情没包袱的粗线条印象,很好
消解了外表的攻击性
。
当明媚爱笑的高能量明艳美人在《花少》小心翼翼袒露自己脆弱,完全破除了巫婆鼻带来的狠戾,看似
复合杂糅的气质也一并交融
。
再来就是人为制造冲突。
“花学”经典课件,当许晴被问到为什么更喜欢上一季时回答“上一季的人都正常”便是如此。
一向以松弛闻名的周雨彤在“花学”栽跟头,让网友感叹像极了自己那个喜欢给个甜枣再给个巴掌再给个甜枣,反反复复进行服从性测试的同学。
随着造星渠道的拓宽和细化,它的辐射范围在逐步缩减,分众化和垂直化的观看习惯也让全民爆剧和国民综艺越来越难出现。所以借此闯出来的明星,会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更深的印象。
综艺如何毁星
既然如此,为什么综艺也往往成为明星们频繁翻车的重灾区?
以往明星的形象多靠作品建立,如今指望通过作品来强化人设、提高知名度的成本太高了。
早一代适合的路线、偏好的风格都很鲜明
人设复制就显得简单多了,
路径依赖
由此产生。
明星们不需要费力钻研专业,只要把在节目中树立的形象延续到节目外即可。
《跑男》的邓超、白鹿、范丞丞是如此,现在的虞书欣也是如此。
她演戏的“西八式”嘴形总让人联想起综艺里的大笑
在真人秀中尝到了甜头,就更愿意与之捆绑。全然不在乎观众看惯了他们在舞台上耍宝,是否还能代入其正派角色,或者把浮夸、娇嗲风格
从节目无缝嫁接到角色中
是否适配。
把“傻白甜”演出层次不失为一种谋略,前提是意识到“傻白甜”并不是单薄地“装嫩撒娇”
由此,
真实的人格隐而不见,膨胀的人设招摇过市
。
一旦对外发布的所有内容都是精心雕琢过的,甚至是刻意掩饰过的,那面具会美化得越来越过度。
当美化过的面具和真实面孔的差异越拉越大,这个面具逐渐入侵到心理层面,导致
对自己认知的断裂
。
比如那些活在美颜和滤镜中的人,无法接受自己
真实的长相
。
娱圈演变到后来大肆强调“演员是高危职业”,向着每天996的牛马大吐苦水营销自己多辛苦,作品稀烂却呼吁“想要一个公平”,滑稽可笑。
最新的“我以为演员要学历”也很好品,新嘴就是敢说
不仅是观众,连明星本身
对人性认知也会逐渐扁平化
。
任何人设都禁不住细看,用人设这种单一维度去衡量人,本身就是
对
丰富人性
和
立体人格
的否定。
比如很多影视剧里非黑即白的角色,就像一个个
浅薄的人型样板
。
不仅女主没成长,男主也失去自己的主线
把任何一个人概括成三两个词,多半都是个笑话。
生而为人的复杂性,就这样被轻松消解。
把人坍缩、降维成一个词语,确实很方便,但会不会也失去了些什么呢?
后来在《180天重启计划》贡献了不俗演技后,网友把对周雨彤的破裂印象又一点点拼装回来。
这里不是“洗白”,且不论综艺人设其中是否有经纪团队的策划
(抱着黑红也是红的心态)
,架出摄影机的那一刻,“真实”已经消失。
经历过周学+熏鸡事件后,大家更加意识到,综艺节目如何
利用观众对于真人秀和现实伦理的混沌,来耗尽大众的情绪,戏耍着还在“把综艺节目当真”的观众们,生产着每个噱头都明码标价着热度的所谓内容。
以IP增值的策略去计算人心,预测观众能否为其买单,就跟押宝现象级剧作一样,哑火不意外。
人设轻易树立,就有崩塌风险。
明星们需要比过去更小心翼翼,防止表演的崩溃;尽量减少自身敏感信息的呈现,选择可以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内容发布。
而现代普遍的人设消费,又激起了观众
对
真实面容
的怀旧之情
。
不然也不会有网友经常辣评:有这功夫好好磨练演技比什么都强。
人性的优点和美德
往往不是用来晒的,而是在时光中慢慢绽放的。
沉浸在综艺造星氛围中,很容易让明星,尤其是演员自己的人设失去依托。
我们还需要综艺造星吗
英国学者理查德·戴尔在《明星》一书中写道,随着声音和特写镜头的出现,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拉近,
明星们跌落凡间,他们再也不神秘了。
真人秀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加重了这种趋势,甚至使情况走向另一个极端:明星们开始在节目和网络上
打造介于真实和虚假之间的“自己”来讨好观众
。
“市面上流行什么款式,明星立刻可以变成那个样子。”
频上综艺是不是在消耗自己,
演员究竟该不该在综艺里出现?是保持神秘感,还是展现更鲜明的人格特征?
明星注重经营作品和个人印象值两手抓本没问题,通过质量过硬或者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角色圈粉重要,凭借有辨析度、鲜明独特的个性,也使得艺人本身热度不至于止于单个角色,
而是继续蔓延、反哺到艺人本身,使得艺人
作为真实的个体,成为更加稳固的品牌
。
但如今越来越精明的观众更看重的,是他们能否
提供核心价值
。
靠综艺节目“翻红”、“出圈”、“洗白”,固然高效好用,但利刃皆双面。
可能再过三五年看又是另外的样貌
或许在未被关注前靠综艺人设先爬上桌是如今的捷径,但
费力布局爬上桌只为舒服躺着,也会很快被挤下桌
。
当“综艺咖”不再是贬义,
拥有着更加丰富的造星可能性时,才有体现明星自身审美眼光和素养智识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