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国家医保目录官宣:新增91种药、调出43种药。
(视觉中国 / 图)
文|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
责任编辑|
曹海东
2024年11月28日上午,年度最受瞩目的医保发布会在京举行,国家医保局公布了2024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结果。新版目录新增91种药品,包括26种肿瘤药、13种罕见病药、4种精神病用药等。
2024年谈判/竞价环节,共有117种目录外药品坐上谈判桌,其中89种谈判/竞价成功,成功率76%、平均降价63%,总体与2023年基本相当。叠加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因素,预计2025年将为患者减负超500亿元。
目录有进也有出,43种临床已被替代或长期未生产供应的药品被调出,是2020年以来调出数量最多的一次。
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调整药品目录,每次都是准备、申报、专家评审、谈判、公布结果5个阶段,但程序规则逐年优化完善,这也是药企准入团队最关注的部分。
“经过几年的摸索,专家评审规则更加客观科学,已逐渐趋于成熟,这也有利于稳定企业的预期。”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回答南方周末记者提问时介绍,评审中专家集体讨论和个人评分并行,临床、药学、医保、药物经济学专家一起讨论、联合评审,对药品有效性、安全性、公平性、创新性等多维度评分,使医保目录与临床用药实际、医保管理更加匹配。
本轮调整后,国家医保目录内药品总数增至3159种,其中西药1765种、中成药1394种,此外还有中药饮片892种。
2024年11月28日,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新闻发布会现场。(南方周末记者黄思卓 / 图)
2018年至2023年,医保统筹基金累计支出超过10.46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1.6%。每年大量支出,还要目录扩容纳新,医保基金承压心照不宣。发布会上,“安全”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介绍,在评审阶段,专家对临床价值不高、纳入目录必要性不强的药品从严把握,防止“浑水摸鱼”;对部分已在目录内但费用偏高、基金支出量大、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品种进行再谈判,进一步降低价格,减轻患者和基金负担。在谈判底价测算阶段,研究确定合理的基金预算并将其作为目录调整的“硬约束”,对费用高、基金支出大的品种适当提高降幅,体现“以量换价”。
关于此次调出的43种药品,黄心宇给出的解释是“临床已替代或长期未生产供应”。他还强调,对于临床价值不高,长期没有生产、使用,无法保障有效供应的药品,“在今后目录调整中重点考虑调出”。
“提高群众用药保障水平是我们工作的目标,确保基金安全是我们工作的底线。”王国栋说,一方面靠科学合理测算,确保谈判准入的药品“物有所值”,另一方面靠医保部门优化存量支出结构,比如通过药品耗材集采腾出超5000亿元的医保基金空间。
目前,已有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医保基金为协议期内谈判药品支付累计已超过3500亿元,惠及患者8.3亿人次,为患者减负超8800亿元。
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刚官宣,多家创新药企就亮出“首次纳入”“新适应证纳入”“成功续约”等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