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石头路73号
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语言写经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刀法研究所  ·  文心一言宣布将全面免费;ABC回应“比基尼安 ... ·  11 小时前  
刀法研究所  ·  亲历《哪吒2》联名,这是我们的复盘和建议|A ... ·  11 小时前  
玩物志  ·  情人节甜蜜来袭|充电贴贴,爱不离线 ·  昨天  
刀法研究所  ·  资生堂2024年营业利润下滑73%;%Ara ... ·  2 天前  
玩物志  ·  瑞幸涨价,「背刺」返乡打工人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石头路73号

欧洲学者发现,32%的博士生都患有较严重的精神疾病!

大石头路73号  · 知乎专栏  ·  · 2017-09-03 17:58

正文

嗯,这有标题党嫌疑。

不过,这的确是今年一篇经济学论文的最新发现。


近年来,一些媒体和政策制定者开始慢慢关注科研环境对科研人员精神健康方面的影响。一篇今年发表在 Research Policy 的论文 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 就将焦点放在了博士生的精神健康上来。


博士生属于学术圈中的底层民工,上面的老板(教授/导师)拿到学术项目之后,具体的实施基本上就要交给博士生这样的青年学者来做。而博士生为了按时毕业,为了找教职,会拼命的搞研究写论文,只要最后论文上有自己的名字,即使被老板压榨,最多也就是在背后发发牢骚,当面还是要好好拍马屁。

博士生可以被看做是高校里“承上启下”的一个群体,“承上”是指可以直接与教授沟通,同时参与学术项目,“启下”是指能够给本科生和硕士生教课,直接影响到下一代。

但是,“承上启下”的另一个意思是“不上不下”:既是正式的科研人员,又不是,因为还没有博士学位,还没有正式教职;既是学生,也不是,因为学习已经不是全部任务,还要进行科研,而且本科生硕士生的小鲜肉们还会嫌你是个老博士。

当然,这些我们都可以不在乎,毕竟只要熬过来这几年,以后名字前面都能加上 Dr. 了,我们就有机会成为一名光荣的科研工作者了。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并不是每一个 Dr. 都能成为科学家。事实上,教职数量有限,无法满足数量庞大的博士群体。这下好了,读书读了这么多年,本想找个安安稳稳的大学工作,可未曾想,毕业了找不到大学岗位,还是得和小鲜肉们去公司竞争,时不时的还得被指责 “读书读傻了”、“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房子不是更买不起了”。


在OECD国家,博士数量从2000年的15.8万增长到了2012年的24.7万,提高了56%。但是,博士群体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却面临着诸多麻烦:职位少、大量的短期合同(至少在欧洲是这样的)、科研经费减少以及对科研资源的激烈竞争。大学也不是纯净的象牙塔,里面的竞争同样残酷,勾心斗角照样天天发生。

正是因为一方面博士生对于科研体系很重要,另一方面博士生的生存环境让人忧虑,所以这篇论文聚焦到了博士生群体上来。

文章主要有三个方面:1、以比利时 Flanders 地区为例,具体分析了博士生的精神状况;2、把博士生与其他三个群体进行了比较;3、研究了组织因素对于博士生精神状态的影响。

初步的数据描述如下:


Flanders 地区的博士生样本数量为3659人,衡量精神疾病所用的指标是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里面列出了一系列症状,症状越多,说明精神问题越严重。作者借鉴了先前的研究,也把有4项或以上的人视为有精神紊乱的情况(特别是抑郁症)。作者先是对样本中的博士生做了调查,发现 有32%的人有至少4项症状(GHQ4+),三项或以上的有近40%(GHQ3+),而两项或以上的则达到了51%(GHQ2+)。

然后把博士生与其他三个群体相比较: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的雇员、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这三个群体从 GHQ2+ 到 GHQ4+ 的比例都要比博士生低的多。

那么,博士生的精神问题是由于组织上或者制度上的压力造成的吗?接下来作者分别对GHQ2+ 和 GHQ4+ 进行了回归,结果如下:


最后的结论,影响博士生抑郁的主要因素有: 家庭和工作的冲突、科研岗位的高要求、博士生对科研工作的驾驭能力、博导的领导方式、科研团队的决策方式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