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核心客户价值足够强大、鲜明、容易感知。这是一个平台能否起步非常重要的一点。
一个平台你可能有很好的理念,但落足点是你的客户价值是否足够清楚鲜明。你的理想再好,不会因为你是平台,就来用你的服务。
平台之所以起步难?是因为你要用平台的原则和打法整合出一个服务,客户还能因此满意,你才能找到第一批用户。平台往往一开始寻找很小的切入点,你找到的客户是原来社会边缘的客户,因为社会上原来给他们提供的服务和解决方案很差,虽然你提供的也不怎么样,但是已经有5、6倍价值的提升,他们就会来用你,只要有人用你,你就有演化的机会。
Facebook 最早的用户就是一批哈佛的无聊看女生照片的男生。正是因为这么一个清楚的用户训练过程,模型和网络才能开始迭代和优化。你想不清你创造的价值,一切都是空谈。
第二,准入门槛有多高?
服务的领域不一样、目标不一样,准入门槛不一样。淘宝选择了零门槛、谁都可以进来的领域,但是平台治理难度很大,因为只能事后治理。方向决策难点是选什么都可以,每个方向都有优点和缺点。
第三,信用问题如何解决?
一个平台的价值就在于信息的对称和流转效率,再者是信用,没有信用就没有平台。淘宝早期发展出的另外一个里程碑发展就是支付宝,基于支付宝形成信用体系,在一个缺少信用的社会建立一个信用体系,这才带来生态发展最基本的东西。
只要你建设平台,就要回答谁来提供信用。是卖家自己说,还是你来对大家的信用打标?如果是后者,你怎么解决规模、众口难调的问题;如果是前者,卖家自己提供的信息是否可信,买家如何认证卖家的信用?这样的方式交易最初成本是否过高?如果让买家评价,如何避免买家的恶意行为或者个人偏好?怎么筛选出买家的共同行为给卖家?这都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平台治理的问题。
第四,基本功能如何满足?初步的角色分工。
平台早期最忌讳的就是做得太广太薄,什么点是最关键的功能,从而让平台跑起来?这个功能的定义很重要。
平台型的企业没有 Vision(愿景)是没有办法走出来的。
Vision(愿景)式的动作比静态的 Vision 更重要。当你要做足够大的企业或生态的时候,你要有足够大的 Vision 支撑。
某种意义上,阿里巴巴的特点,在于马云一开始就定了一个特别广的 Vision:“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套到哪里都可以。
互联网不断在变,商业不断在变,每3、5年阿里就密集思考未来,从 Vision 的角度去思考事业够不够大。而我们内部几个人是在不断做的过程中,明确这个 Vision 要不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