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昨天文章的表述确实有问题,把有关问题 ... ·  3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月饼包装“瘦身”折射风气之变 | 人民时评 ·  6 天前  
政事堂2019  ·  历史激荡,总有人能立于潮头。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千篇一律的爆款文案,写不出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生 | 睡前聊一会儿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4-09-19 22:00

正文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说起旅游,就是“不宣传这里你糊涂啊”“避雷!踩大雷!再也不来了”;聊起美食,就是“哭死,这个真的巨巨巨巨好吃”“谁懂这一口糯叽叽的含金量”;点评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就是“水灵灵地”“泼天的富贵”“这一刻,我小脑都萎缩了”……你有没有被这样整齐划一的所谓爆款文案刷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可以说,每天生产海量新鲜内容的互联网,也是现代汉语最具生命活力的使用场景之一。从捍卫“语言纯洁性”到反思“文字失语症”,从诞生之日起,网络流行语就一直伴随着讨论和争议。

文字之美。图源网络

这其中,有人担心网络流行语损害了汉语之美,这倒不必过分忧心。丰富的网络语言之中,生动、贴切、言之有物者有之,夸张、低俗、不知所云者亦不少。语言拥有自净能力,自能去粗取精,“吹尽狂沙始到金”。“给力”“草根”“点赞”等准确贴切、生动鲜活的网络流行语历经淘洗而沉淀,有的甚至收入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而不符合汉语规律和美感、只是一时兴起的网络流行语,向来行之不远。二十年前流行的“偶稀饭”(我喜欢)“886”(再见),十年前流行的“蓝瘦香菇”(想哭难受)“我伙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甚至是两三年前流行的“绝绝子”“YYDS”(永远的神),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大潮中渐渐淹没。

尽管那些千篇一律的网络爆款文案、网络流行语只是一阵风,但不少人却实实在在被这股歪风吹得东倒西歪。有网友因为一篇极尽溢美之词的“种草”,购买了新款小众零食,收到之后却大失所望,“不止一次被语言欺骗”;有网友搜索旅游攻略时,发现不少是理不直气也壮的避雷贴,导致现在看到避雷贴就得避雷;有网友读完一篇充满矛盾对立要素的“小作文”,正打算真情实感支持一番,翻到评论区才发现是营销推广引流,感觉被白白浪费了情绪……此处不妨套用爆款文案的说法,“爆款文案的第一批‘受害者’已经出现”。

有人总结这些爆款文案的套路:“长篇大论是可耻的,开门见山是正确的;客观严谨是无趣的,夸张对立是有效的;深入剖析是离经叛道的,谁懂啊家人们才是上正道的”。事实上,一次正常顺畅的语言交际,离不开质量准则、数量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也就是要求信息内容真实、数量充足、内容相关、清楚明白。对照来看,爆款文案条条都是反其道而行之:事实真假难辨,有效信息稀薄、内容东拉西扯、观点不知所云。公式化、套路化、极端化、情绪化的爆款文案看起来噱头十足,却充斥着莫名其妙的夸张修辞和空洞无物的情绪表达,自然引起网友们的反感和抵制,也确实扰乱了网络生态和语言生态。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存在,也是一种用进废退的能力。质疑网络爆款文案、担心汉语能否保持纯洁优美的同时,也需要关心自己如何保持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有一种现象叫“伦巴第效应”,说的是当人类在有噪音的环境下说话时,他们的声音就会更大,更努力地试图让别人听清楚。有些网友惊讶地发现,自己在浏览网络爆款文案时虽然心有鄙夷,但是一张嘴就是“家人们谁懂啊”“一整个无语住了”,好像已经忘记了现实生活中怎么好好说话。

语言不是学者、诗人和文学家的专属工具,而是日用不觉的必需品。或者说,语言更像一艘不设限的小船,可以载着我们抵达心灵和情意想要到达的地方。当我们相见与分别时,当我们快乐和忧伤时,当我们想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我们想与至爱的人互诉衷肠,都离不开恰到好处、恰如其分的语言,帮助我们表情达意,不至于言不由衷、词不达意。

用爆款文案包装和记录的生活,仿佛一张加了失真滤镜的照片,看起来花团锦簇、热热闹闹,却难以找回当时的境况和心情。好好说话是一种对生活的如实记录,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至于那些千篇一律的爆款文案,又如何写得出你我独一无二的精彩人生?

这正是:

爆款文案写不出,生活酸甜苦辣。

妙笔生花不常有,只求好好说话。

(文 | 许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