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秦小明
金融界最会写段子的,段子界最会写时评的,时评界最会搞金融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秦小明

解读十九大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提法,有何经济金融启示?

秦小明  · 公众号  ·  · 2017-10-18 19:0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刚刚仔细认真学习完了十九大报告


全文32000余字,64岁的的总书记,在210分钟内,全程站立无休息,只喝了一次水,向全党全国人民做了此次报告。


这说明了什么?这充分说明:


没有一个人能很轻松地对待工作,没有人不用付出努力,就能得到众人的青睐。目的都是一样,责任都一样,只是岗位不同,分工不同。让我们勠力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此次大会承前启后,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召开,可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了。作为大会的纲领性文件,报告里的遣词造句,对理解中国现状及未来,也可以说是最好的学习资料了。


因此,我强烈建议,每位关心国家大事的老铁,都应该抽出时间,详细阅读报告全文,认真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然,你怎么对得起总书记的牵挂?


“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1


我读完此次报告,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报告对新时期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的全新提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而此前对这一问题的提法是: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这样的转变,我认为至少表达了以下几个层面的经济含义:


一、需求日益丰富且多元化。


从以往比较初级的「物质文化」需要,到现在更高级更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反应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这表明未来的中国经济有两点是确定无疑的:


一是宏观上,经济结构会继续往消费部门倾斜,对传统投资驱动的旧的增长模式的依赖,将继续边际降低。


投资部门拉动的,往往是和人民群众基本底层需求相关的产业,如基建、钢铁、化工、房地产等,是典型的工业化的过程。只有经济增长靠消费驱动,增加消费部门对经济的贡献,才能满足人民更多元化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二是微观上,与消费升级相关的行业、公司、技术和商业模式,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就包括了以互联网为主要基础设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例如共享经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之前淘宝模式为代表的数量型低价性消费,将深刻转变到质量型结构性消费。


未来的创业方向,也更多地会围绕「如何让人们的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这个问题上来,而不仅仅是之前的「如何满足那些尚未被满足的需求」。


需求结构的变化,最重要的市场暗示是,未来的竞争,将变成存量竞争为主,而非过去几十年的增量竞争。


这是任何一个经济体从发展阶段往发达阶段过渡的重要特征。从互联网流量入口的变化和获客成本的变化,可以显著地看到这一点。


二、房子问题将得到解决。


既然大会报告认为需求已经变成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那对房子问题的解决,自然就包含在这个提法当中。


一个国家的人民,大部分都买不起房子,如何追求「美好生活」?终其一生被房贷套牢,如何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房价越来越高,和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显然是相悖的。


高层判断新时代下人民的需求变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个自然的暗示,就是房子的价格不可能再像过去十年,不断膨胀。房价的问题,将在接下来的五年,逐步解决。


三、经济发展的三大不平衡。


矛盾的另一面当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究竟指哪些方面?


不充分的发展此处不展开论述,重点讲不平衡。


总书记早过去几年治理经济的过程当中,其实已经总结得专业而全面。按照领导人在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经济不平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彻底告别了饥饿和短缺经济,迎来了商品的丰富多彩。


但实事求是来看,相当多的供给满足的是中低端、低质量、低价格的需求。随着进入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新消费时代,以往那种模仿型排浪式的“你有我有全都有”消费逐步退场,既有的供给结构越来越不适应需求的新变化新趋势。


实体经济的供需结构性失衡,是我们为什么要搞供给侧改革最直接的原因,也是解决新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直接方法。不实现供需再平衡,结构性优化,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


2)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严重。


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不能把结构性供需矛盾当作总需求不足,并以增发货币来扩大需求。增加的货币因为缺乏回报,很多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资金“脱实向虚”十分严重。


资金在金融领域、在虚拟经济领域内炒来炒去,在金融体系内部进行自我循环,加上市场监管不力,就出现了股灾、债灾、汇灾等金融市场剧烈波动。金融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快速上升,与制造业的增长比例严重失衡。


今年上半年开始的严格的金融去杠杆,及7月召开的金融工作会,已经宣告了金融自由化无序繁荣的终结,这是顶层设计和部署解决金融和实体失衡的重要战略步骤,也是高层一直强调的防范金融风险的含义。


3)房地产和实体经济严重失衡。


房地产本来属于实体经济,但2016年全社会都在用加杠杆的办法进行房地产投机,使房地产经济变形走样。


在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过程中,由于“资产荒”,加上土地、财税、金融政策不配套,城镇化有关政策和规划不到位,致使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投机需求旺盛,带动了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幅攀升。


房地产高收益又进一步诱使资金“脱实向虚”,导致经济增长、财政收入、银行利润越来越依赖于所谓的房地产繁荣,并推高实体经济成本,使回报率不高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


以上三点基本判断,都是总结自领导人在中央经济金融相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说非常清晰地指明了本次大会报告中,有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不平衡的发展」的具体内涵。


2


十九大报告,还有一处专门提及到 「实体经济」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 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 ,...... 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 ......”


报告在提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时,提到了「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高层对当下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满意的。当下的实体经济水平还不够高,这是未来经济治理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会不满意?为什么当下的实体经济水平不够高? 答案集中体现在以上「三个失衡」的判断上。


供需错配结构不合理,金融空转,房地产金融属性过强挤压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是导致当下中国实体经济水平不高的核心原因,也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


而这三大问题当中,最核心的又是房地产泡沫化的问题。


很简单,无论供需错配,还是金融空转,其根源,都是房地产的泡沫化,对其他实体行业ROE的挤出。


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实现报告里所提到的「提高实体经济水平」,就必须先要解决房地产泡沫化的问题。


这一问题已经到了解决得了要解决,解决不了想办法也必须要解决的重要历史关头!


3


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解读,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央行推定向降准,反而金融市场大跌的原因。因为这次降准,根本就不再是历史上的「大水漫灌」,而是真正指向实体经济。


同时,你也不难理解,为何中央要下定决心冻结房子的流动性,推出史上最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这一切,都是基于高层对中国社会最宏观的判断,以及对未来社会主要矛盾最长远的把握,进而做出的最顶层最具有战略意义的设计。


从习近平总书记一些列的讲话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本届高层在治理经济问题上的思路,其实从来都没有变过;在针对房地产的问题上,始终是围绕「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思路没有变过;在货币政策上,也一直保持着「稳健中性」但事实上略微偏紧的宏观立场没有变过。


当你把这一系列经济金融现象放到一起来看,你就能明白,报告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提法,对宏观经济,对各个行业,包括对房地产,对金融市场,对资产价格,会有何种深远的影响。你亦能明白,为什么在大会报告中,会有那样的描述和提法。


历史会重演,但绝不会简单重复。 新的时代已经开启,它属于那些从重大历史事件当中,能够敏感地捕捉到关键的边际变化,并拥抱这些变化的人们。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赞赏

苹果用户长按二维码赞赏



经融思维 | 让一部分人先懂金融


关注我

和30万人一起学习金融思维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