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友》舞台上,新人赵越第一次登台就说自己是大专毕业,王继业在段子里提到自己高考299分,如果更宽泛地看,身为《喜单》八强的刘仁铖初中肄业。
「大专」成了今年脱口秀节目的共同标签之一,或者说是草根属性的一种具象化。漫才兄弟同样有相似的背景,在开始漫才演出之前,他们是活跃在长沙本地的相声演员,收入有限,经常跑场,连开始搭档的场景都是网吧。
在此之前,最常被脱口秀演员们使用的标签,是「新东方老师」。后者是脱口秀早期作为一个舶来文化圈子的自然选择,那些拥有外语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人成为一批参与者;前者则意味着说脱口秀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通人的工作选择。
这和线下脱口秀行业的迅速发展有关,早期的脱口秀仍然精英圈层和都市青年们的表达狂欢,即使是此前被视为「穷鬼脱口秀」代表的何广智,他的地铁段子中呈现的仍旧是一线城市中的生活。
而在过去两三年中,随着脱口秀线下演出的普及,和俱乐部在更多城市的落地,无论是观众层面,还是演员层面,都在逐渐走向大众化,并通过广泛和高频次的线下演出更日常化地渗入更多地区和人群中。这种变化借由出演的演员们在线上节目中展现,就像小罗在《喜单》中说的,是我们组成了这个节目。
将「大专」「保安」作为个人符号在表演中反复提及的付航激起了更多人对小人物的共情和共鸣,与此同时,对个人故事的呈现让这种符号元素更接近自我调侃,而不涉及冒犯。
在《喜单》中,另一位被很多观众评为最符合「喜剧之王」概念的是外卖员南瓜。他们的共性都是,相比于浓烈的价值输出和时事点评,他们都更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表达的核心。在《脱友》的舞台上,哈哈曹也有着类似的内容特点。
这种大多出现在线上新人里的情况也可能是一种限定状态,毕竟几乎每一位演员都或多或少提到了线上与线下的区别,在节目后采、媒体采访以至于个人播客里,他们提到其中的文本区别,「金句的提炼」几乎是所有人都提到的点。
但另一方面,情绪核心确实从冒犯、讽刺变为一种与我有关的代入感,更温和,也更容易被接受。《喜单》的总决赛上,当玩了一整季大专梗的付航在自己的最后一场表演中说出「总有人会爱你」,场内的演员和观众们很多都落下眼泪。
评委吴镇宇在后采中评价付航,把「火」调到了合适的火候,变成了温暖传达给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