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江南晚报
jn88300000是江南晚报的官方微信公共账号。大家可以在这里向我们提供新闻线索,大事小情,尽管向我们报料。注意,请尽量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记者进一步与您联系。我们保证不会泄露您的私人信息。谢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时报  ·  拜登,被起诉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夜读】行动起来,答案就在路上 ·  2 天前  
江南晚报  ·  【江南早报】价格再跳水! ·  3 天前  
央视新闻  ·  主播说联播 | ... ·  4 天前  
南方都市报  ·  今早突发!女子当场身亡,警方通报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江南晚报

缅怀这位刚去世的无锡园林大师,鼋头渚赏樱楼、杜鹃园、太湖三山仙岛都是他的心血

江南晚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16 20:30

正文



大师已去,园林犹在

斯我锡民,永怀其杰


每当我们走进春天

    徜徉于无锡醉人的山水园林


比如寄畅园


比如杜鹃园


比如吟苑


比如鼋头渚赏樱楼


比如太湖三山仙岛


我们领略的

正是李正先生设计建造的

古典园林意境


这是份与他有关的无锡园林名单

是他在无锡工作数十年

留给无锡人的美丽财富

↓↓↓ 上下滑动查看

1. 愚山谷(1959年建成) 

2. 杜鹃园1981年建成,1984年获国家级优秀设计奖) 

3. 蠡园层波叠影景区(1982年建成,1984年获城乡建设部优秀设计奖) 

4. 吟苑(1985年建成,1988年获江苏省优秀设计一等奖) 

5. 黄埠墩(1982年建成,获江苏省优秀设计奖) 

6. 蠡湖波声月色(1983年建成,获无锡市优秀设计奖) 

7. 中日友好园(1992年建成,1993年获无锡市优秀设计一等奖) 

8. 太湖仙岛(1996年建成) 

9. 双虹园(1998年建成) 

10. 城中公园(改造,1997年竣工) 

11. 寄畅园(修复,1999年竣工,2000年国家文物局审核鉴定) 

12. 古梅寄石圃(2001年建成) 

13. 宜兴张公洞 

14. 薛福成故居东园(1996年修复) 

15. 东林书院西园(2002年建成) 

16. 咏园 

17. 扬新苑 

18.横山顶上吟风阁


李正,究竟是怎样一位大师呢?

江南晚报记者曾有幸多此采访到他


李正父亲李柏森(1883~1971)出身于小商人家庭,依靠自学成才,当过教师、记者,后成为锡邑著名的报人,曾任《新无锡报》新闻部总编辑,1922年又自办《无锡新报》,任社长兼主笔,宣传国内外新思想、新文化,孙中山曾题“为民喉舌”以彰之。


李柏森育有5个子女,李正最小,他的哥哥李中,即著名思想家,曾任社科院副院长的李慎之。


李正与建筑结缘,源于童年时的一段经历:他读小学时的某一年,父母用多年的积蓄,在祖宅的废园里自建住房。从开基到落成的全过程,吸引住了他的目光。原来造房子是这样复杂又有趣,这件事给他播下了一个学建筑的种子。


当日本侵略者的炮火逼近锡城时,全家人避难“十里洋场”,上海租界里雄伟富丽的高楼大厦,又给了少年李正极大的震撼。从事建筑的志愿从此扎下了根。


报考大学时,家人希望他能学习工商、经济一类专业,但他却悄悄报考了之江大学建筑系。幸亏得到了开明的父亲首肯。


之江大学当时是教会学校,学费高昂。凭借着助学金、课余到中小学兼课,以及寒暑假在建筑事务所实习的收入,他终于完成了学业。


无论是缀补重整,还是从无到有摹划新辟。今天无锡80%以上的园林都有他的参与,他和他的作品已成为当代无锡文化的一个部分。


李正认为自己能在园林设计上取得一些成绩,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特殊条件的造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财力有限,无锡这样的二三线城市根本无力建造高楼大厦。而修复和补充古建为主的园林设计,却无意中给这座城市,也给他本人留下了痕迹。


据他回忆,自己接触中国的传统园林,是为了照顾父亲先调到苏州的苏南工专建筑系,在授课之余,与同事徜徉在苏州的各个名园里,“如饥如渴,如醉如痴,逐渐有所悟”。而直到1958年,主持惠山景区的改造时,他才开始学习《营造法式》《营造法原》等古园林专著。


尽管他总是很谦虚地说自己仅仅“略知皮毛而已”,但他参与设计的园林,相当一部分从头到尾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这样的功力,在当今确实是非常罕见的。


“没能见到李正大师,缘悭一面,痛惜痛惜”,2016年11月27日至12月4日,无锡市政府代表团赴友好城市澳大利亚弗兰克 斯顿市、新西兰哈密尔顿市进行交流活动,江南晚报记者随行进行“无锡媒体友城行-澳新篇”全媒体采访报道活动。李正大师是采访名单上的重要人物,可惜因李老入院没能当面一睹风采。

  

市政府代表团中时任无锡市市政和园林局副书记、副局长朱震峻不愿放过与李正大师当面请教的良机,专程到医院去探望李老 ,给李老拍摄了这样一张照片。


记者今天采访朱震峻,他回忆说,“去见李正大师有三个目的,一是探望,大家一见面后他立马认出来称呼我;二是听取他对哈 密尔顿市中国花园提升方案的意见。三是告之李老《中国无锡近代园林》和《中国无锡名花园林》两本专著正在编著,今年将在北京中国园林博物馆由中国公园协会等国家级组织举办成果发布会。还当场请李老题写了“中国无锡近代园林”。

  

“春节前后与其女儿还互有联系,正在讨论老人撰写内容的事宜,想不到老人这么快去世了”。朱震峻把当时留影的照片提供给记者,还是痛惜不已。

除了在无锡留下诸多园林作品,“李氏园林风”还刮到了国内,甚至海外。常熟尚湖风景区的照山楼、齐齐哈尔龙沙公园澄江阁、德国中国园——多景园……甚至耄耋之龄时,他还给澳大利亚墨尔本留下了云阳寺这样一个作品。

墨尔本云阳寺


作为一个无锡人

如果有人问你

李正大师的园林设计

有着什么样的独特风格?

把以下3个例子拿出来

绝对可以证明你懂无锡园林

也懂李正大师


例1 华孝子祠


有着飞檐翘角的华孝子祠牌坊,是惠山愚公谷改造后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两端以八字分立的四堵翼墙,上镶花窗,角嵌花台,与空中飞檐、门墩抱鼓形成上下呼应之势。甚至有人误以为是明代遗迹,但实际上却是1958年祠堂院墙被拆后,牌坊倾侧将倒,李正想出的应急之策。正是这种深谙传统后的创造,令人顿悟巧思妙想,毫无唐突之感。


例2 鼋渚灯塔


早已成为无锡标志性景物的鼋渚灯塔,原是为太湖夜航船只导航的一个西式建筑。1982年,根据通航需要,航道管理部门要提高灯塔高度。李正在设计时,既考虑到它的实用功能,又注意到了它在风景区的特定位置,特别将顶部改为民族形式的重檐琉璃顶,并在塔身外加以浅红色石板贴面,大大提升了它的点景功能和观赏价值,使之成为鼋头渚的点睛之笔。


例3 梁韵阁


2007年,李正在大运河和梁溪河交汇处设计一个大型古典楼阁建筑——梁韵阁。建成时河对岸老机床厂尚未拆迁,飞檐重瓦的三层楼阁巍峨雄壮。几年后,机床厂迁走,在那里建起了一片密集高楼住宅群。但打此经过,无论哪个角度看,并不显梁韵阁之“低”,它依旧是两河交汇处的一个醒目标志。


忍不住再放一波美图

图上园林设计

都是李正大师的心血

鼋头渚赏樱楼


吟苑

蠡园层波叠影


黄埠墩


宝界双虹与双虹园


杜鹃园

杜鹃园“醉红坡”

三山仙岛百鸟归巢


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




桥与涧


太湖石假山


都被李正运用得出神入化

成就了无锡一处处经典的景致

就连一扇花窗

也被用来向手灵手巧的古匠们致敬

 


今天上午

无锡7位园林建筑界圈内人士

在市建筑培训中心共同纪念李老

他们的言谈

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形象更立体的大师

 

肖燕、卢旭、秦少彭、刘国兴

(李老学生或接受过李老指导)


他既严格又亲切,我从做他的学生和同事的经历中获益匪浅,终生受用,确实是把他当做父亲一样。


为同学修改图纸,中午饭都顾不得吃。

他和其他的老师不一样,保护我们每一个同学的一点点想法,顺着我们的图样进行完善,而不是轻易的推倒重来。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好老师是善于启发学生的。

1987年就水秀、稻香小区规划登门求教,他没有一点架子,不但嘴里讲,还亲自动手,讲的3条原则至今铭记在心:一从道路着手,道路是小区的骨架;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三重视河道水系,水能体现灵气。


范鉴新、杨晓英夫妇

(与李老多年同事)


他诙谐开朗、身心开放,特别喜欢和小年轻交朋友,有“老顽童”的绰号。

其实,他和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经历了许多坎坷和屈辱。文革闹得最凶的时候,他被挂上“反革命、三青团骨干分子”的大牌子,每天早晨站在单位门口示众。但对这些遭遇,几乎没有听到过他的抱怨。

但他也有惋惜,他从读大学时就开始搜集各国的建筑照片剪报,竟在文革中被“造反派”烧了,他对资料的损失不忘。


还有更多细节

比如带着学生实习时

一起泡澡堂

一起放声高歌

比如愿助人

到银行现提10万元借给同事救急

比如重情义

因秦邦宪曾是父亲的学生

低调捐出红木家具送进博古纪念馆

……


再看一眼李正大师晚年慈容

长留在脑海、心间

如同他设计的那些无锡园林

从此有了不朽的位置


本报记者   汪自力 葛明


后转发分享

让更多人了解、记住李正大师


END


责编:沛青

图片鸣谢:吴朱娟、胡坚、吕玉伦、@大胖子、@记录喜欢、朱震峻、陈大春、汪自力

来源:江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