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时代提前到来,港股红利将成为低利率下资配出海的桥头堡。
我们在23/12/8
《高股息:一鸟在手还是百鸟在林——2024年策略关键词1》
中提到,参考美日经验,经济增速降档背后是中长期增长因子走弱,如人口和地产问题,预计最终将使无风险利率中枢不断下移。当前国内同样受制于地产、人口等长期增长因素,经济或更大概率进入存量时代。同时,低利率时代似乎比预期来的更早,10年国债收益率21/7破3%,随后30个月破2.5%,11个月破2%,截至25/1/2已至1.62%。中长期来看,在国内存款利率下行、高收益城投债缺失的背景下,进入低利率时代后机构资金将面临更为严重的资产荒问题;高股息资产料将凭借稳定回报跑赢国债利率,股利再投资长期来看或将持续占优。同时,在逆全球化和供应链脱钩担忧下,远景投资不确定性增加,一鸟在手胜于百鸟在林,每年稳定的股息回报也适用于更低频交易的中长期投资者。参考日本低利率时代经验,机构资金选择出海、进行全球化资产配置成为大概率会出现的情况(详见报告
《漫长的季节:日欧低利率资配图鉴——低利率时代系列1》
),港股有望成为内地机构资金出海的桥头堡。
港股红利资产相比A股股息率更高,长期具有更高股息溢价。
从整体股息率来看,截至 24/12/31恒生指数股息率(近 12 个月,下同)为3.8%,高于上证指数股息率2.7%;对比红利资产来看,当前恒生高股息率指数股息率6.6%,同样高于A股中证红利5%,港股高股息优势凸显。而对比10年期国债利率的股息溢价来看,2019年以来A股和港股的红利资产相对长端国债的股息率溢价长期为正,而港股红利资产股息溢价长期更高;截至24/12/31恒生高股息率指数的股息溢价为5%,处于过去10年83%分位;中证红利指数的股息溢价为3.4%,处于过去10年89%分位。
存量经济下股权回报的最终来源在于自由现金流,港股自由现金流相对优势明显。
在存量时代中,我们认为股权的长期回报是来自于企业所创造的自由现金流以及较高水平的分红。正如我们在24/1/30
《红利背后的自由现金流资产——自由现金流资产系列二》
中提到,后疫情时代,众多中国企业开始转变其经营模式,从增量经济下加杠杆-扩资本开支-追求收入规模(甚至短暂容忍亏损),走向存量经济下,降低不必要资本开支,追求稳定的现金流支配和真实利润增长。从股权回报来看,分红的必要前提是企业具备自由现金流的支配能力,而自由现金流的支配能力背后则源自上市公司相对审慎的投资态度、通过更高效的库存管理、提高经营效率、降低资本支出和净营运资本。港股的自由现金流相对A股更具优势,我们在24/7/5
《南下资配第一站:港股红利》
提出,若审视港股整体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自2019年以来港股一直稳定在接近30%的自由现金流比例,相比A股23%的自由现金流比例(2023年报),港股的分红能力相对更为充裕。
未来半年是长线投资者收集港股红利价值资产难得的窗口期。
在当下国内货币财政双宽政策下,金融资产有望率先迎来再通胀的过程,而实物再通胀或仍需等待M1-PPI-EPS的顺畅传导,红利价值短期内或较难实现业绩的快速修复。但在长线价值投资视角之下,投资者其实无需等到M1、PPI转正、经济现实复苏后再去买入,当下因短期业绩依然承压使得估值(PE)处于低位,反而提供了安全边际以及较好的筹码收集期,甚至在相对视角之下,由于剩余流动性推升了小盘成长,反而会呈现出更多的筹码抛售机会。因此,此刻恰好给港股红利价值资产提供了难得的筹码收集窗口,类似于十年前孙正义与GIC的选择(详见24/11/17
《另一种选择:十年前的孙正义和GIC》
)。
港股高股息相对优势之下,南向资金加速入场。
24年初至今南向资金出现明显放量,全年南向资金净流入达8079亿港元(2023年为3188亿港元);其中24年11月南向资金净流入额1250亿港元,为2021年2月以来单月最高值。分行业看,2024年南向资金主要流向银行、通信、石化、公用、保险等高股息板块,以及商贸零售、医药等消费板块。